楚昭王朱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封地武昌,其楚王府建于1379年,位于今天武昌蛇山的南侧,背靠蛇山,占地约8平方公里。当年的王府内有亭台楼阁、庭院水榭及各种殿堂800多间,极其豪华壮观,它曾是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史料记载,楚王府“城高二丈九尺,四周城楼,凡宫殿宫屋八百间有奇”。
明楚王府位于高观山南麓,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坐北朝南,背依高观山,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明初,朱元璋将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就藩武昌,在武昌城中部蛇山南麓,原武昌古城中轴线,南至大朝街(今复兴路),西至后长街,东至西厂口(今体育街),兴建了一座楚王府。这是明代楚王在武昌城内的家,今江夏龙泉山则是他家的墓园。
遗憾的是1643年,明未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队伍攻占了武昌,士兵们放火烧毁了整个楚王府,具有270多年的楚王府旧址上至今除了“梳妆台”还在湖北省水产局大院外(我10日15日的微头条有介绍),只剩下楚王府后花园的八个古井了。
从解放路“曹祥泰”对面的巷子进去,沿着扎珠街往前走,走到后宰门中营街(原楚王府卫队营房所在地)5号地铁线工地,穿过工地围档,终于在工地中心找到“八卦井”的遗址。八卦井保存完好,井口直径约50公分,边沿上刻着“古八卦井”4字,井边竖着两块石碑,一块是“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刻标牌,一块是八卦井的介绍。如今八卦井及石碑散乱的摆放在工地上。
双眼井仅离八卦井几百米,我穿过长江大桥下桥的通道,七拐八弯来到九龙井街小魏家营找到双眼井的遗址,遗憾的是只见“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双眼井”的石牌却不见古井。据附近的居民讲,双眼井在石牌后面的小房间内,近期武昌文物部门对此房屋的外墙及门前路进行了整修,并将文物保护的石牌移房屋外墙上。现在该房屋门紧闭无法打开,但可以透过窗口看到室内有两口并列的井台,井口约80公分。由于封闭双眼井的房屋所有权属于房管所,未征得他们同意,双眼井无法对外开放。
明代“楚王府”旧址
-
hankowbund
- 帖子: 848
-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明代“楚王府”旧址
明太祖朱元璋第六个儿子——朱桢,于洪武三年被册封为“楚王”,洪武十四年就藩湖广省武昌府。于永乐二十二年薨,谥号为“楚昭王”。
朱元璋为子孙编定的“明皇祖训”中,楚藩的辈分字号为: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第一代楚王朱桢育有十子:楚庄王(孟烷),巴陵王(孟熜),永安王(孟炯),寿昌王(孟焯),崇阳王(孟炜),通山王(孟爚),通城王(孟灿)灿,景陵王(孟炤),岳阳王(孟爟),江夏王(孟炬)炬。
第二代楚王孟烷育有四子:楚宪王(季堄),楚康王(季埱),东安王(季塛),大冶王(季堧)堧。
第三代楚王——宪王、康王均无子。
第四代楚王(均钅化)为东安王庶长子,谥号为“楚靖王”靖,育有二子:楚端王(荣氵戒),缙云王(荣淋)。
第五代楚王(荣氵戒)育有三子:楚愍王(显榕),保康王(显樟),武冈王(显槐)。
第六代楚王显榕育有二子:世子(英燿),楚恭王(英火佥)。
第七代楚王(英火佥)育有三子:楚定王(华奎),宣化王(华壁),新安王(华堞)。
第八代楚王华奎育有二子:汉阳王(蕴钅龙),兴国王(蕴铣)。
从洪武十四年朱桢就藩,至崇祯十六年华奎被害,终明之世,楚藩共历八代九王,享国二百六十二年。
历代楚王所出郡王虽多,但年幼早亡的却不少。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来推算,到崇祯十六年五月,武昌城陷之时,城中除楚王之外的郡王大概只有十位:永安王(容析),通山王(容枘),通城王(盛澄),江夏王(蕴铗),东安王(华凌),武冈王(华增);以及楚王华奎之弟——宣化王(华壁),新安王(华堞);楚王华奎之子——汉阳王(蕴钅龙),兴国王(蕴铣)。其他册封为“将军”“中尉”的王子王孙则多不胜数。
朱元璋为子孙编定的“明皇祖训”中,楚藩的辈分字号为: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第一代楚王朱桢育有十子:楚庄王(孟烷),巴陵王(孟熜),永安王(孟炯),寿昌王(孟焯),崇阳王(孟炜),通山王(孟爚),通城王(孟灿)灿,景陵王(孟炤),岳阳王(孟爟),江夏王(孟炬)炬。
第二代楚王孟烷育有四子:楚宪王(季堄),楚康王(季埱),东安王(季塛),大冶王(季堧)堧。
第三代楚王——宪王、康王均无子。
第四代楚王(均钅化)为东安王庶长子,谥号为“楚靖王”靖,育有二子:楚端王(荣氵戒),缙云王(荣淋)。
第五代楚王(荣氵戒)育有三子:楚愍王(显榕),保康王(显樟),武冈王(显槐)。
第六代楚王显榕育有二子:世子(英燿),楚恭王(英火佥)。
第七代楚王(英火佥)育有三子:楚定王(华奎),宣化王(华壁),新安王(华堞)。
第八代楚王华奎育有二子:汉阳王(蕴钅龙),兴国王(蕴铣)。
从洪武十四年朱桢就藩,至崇祯十六年华奎被害,终明之世,楚藩共历八代九王,享国二百六十二年。
历代楚王所出郡王虽多,但年幼早亡的却不少。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来推算,到崇祯十六年五月,武昌城陷之时,城中除楚王之外的郡王大概只有十位:永安王(容析),通山王(容枘),通城王(盛澄),江夏王(蕴铗),东安王(华凌),武冈王(华增);以及楚王华奎之弟——宣化王(华壁),新安王(华堞);楚王华奎之子——汉阳王(蕴钅龙),兴国王(蕴铣)。其他册封为“将军”“中尉”的王子王孙则多不胜数。
-
hankowbund
- 帖子: 848
-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明代“楚王府”旧址
存在260多年的明楚王府,曾是明代武昌城集宫殿与园林于一体的辉煌建筑群。如今六百多年过去,明楚王府仅存八卦井、双眼井、梳妆台3处遗迹。2018年底启动的武汉市地铁5号线建设,八卦井位于5号线彭浏阳路站主体基坑开挖范围内,武昌区政府协调武汉地铁集团实施了“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使得明楚王府仅有历史见证得以留存。
从长江一桥汉口方向到武昌桥头,右拐到黄鹤楼南路,即可见到路边的5号线彭浏阳路站,在彭浏阳路站右手,就是八卦井及其配套景观的小广场。
眼前的八卦井,古朴、小巧,井顶是为方形石块,边长0.49米。方形石块中间是圆形井口,井口直径0.23米。井口用一圆形石块盖住,搬开石块,见到井口内设置有铁丝网,为防止杂物落入井内。方形石块靠地铁站一面刻有“古八卦井”四个大字,其上的石面被井绳磨出一条深深的沟槽。
方形石块下面一层是圆形石井台。一旁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石碑上记载:八卦井井深约8.5米,井台顶面以下约一米处开始,井内壁开始扩大。八卦井原在后宰门中营街56号居民住宅墙边,周边有八卦井前街、后街和扎珠前街等老街。地铁五号线工程对八卦井实施了原地保护。2022年9月,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实施完毕。后期将在井口设置玻璃罩子,使得八卦井的保护更加牢固可靠。
景观项目设计以八卦井为主景,充分利用黄鹤楼和周边环境地形,结合园林艺术造景,使八卦井与黄鹤楼公园景观相互衔接,相互映衬。景观有井台、文化背景墙、微地形景观等,配置绿化植物。在黄鹤楼正南边,紧挨黄鹤楼公园的八卦井景观,将成为武昌新的打卡景点。
随行的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峰介绍,直到20世纪80年代,附近居民还在八卦井取水,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施工期间,当时还是炎炎夏日,都还可以从井内取出清冽井水。
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赞赏武昌区对八卦井乃至楚王府其它遗迹精心保护的做法,能如此悉心保护明代武昌城遗存很不容易。涂文学说,楚王府在武昌城历史中和明清武昌古城墙一样重要,它与明代武昌城墙几乎是同时修筑。他建议对现存楚王府遗迹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不能再湮没,尤其在开展城市建设时不能毁掉楚王府遗迹。
涂文学还建议:可以学习北京已经不存的历史建筑的展示做法,在楚王府核心区域和区域内还存在的老街巷内,建立一些标识,树一些标牌、示意图,包括绘图、雕塑,展示600年前的楚王府什么样。让楚王府与黄鹤楼公园一道,成为老武昌的新的旅游线路。
八卦井何以受到如此重视和悉心保护?这还要从明朝初年在武昌城营建楚王府说起。
文献记载,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1370年,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明朝在江夏(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麓修筑楚王府,于1379年竣工。根据史料记载及现有遗存推测,楚王府王城范围为:北在今蛇山南后宰门街及其延长线上,东起体育街,西至后长街,南段交会于读书院街,四条街围成的矩形也是当年楚王府的宫墙。《湖北图经志书•宫室》记载,楚王府内有承运殿、存心殿、圆殿,还有南亩亭。
根据明朝(1521年)武昌古城中的楚王府及各级官府位置图,楚王府内遍筑宫殿、宫室、堂库、宗庙、楼阁、水榭、庭院等800余间,还有梳妆台、金鱼池、假山等景点,和专门蓄养歌姬的御花园。四周墙高两丈九尺,号称“王城”。
楚王府的城门,清同治年间修纂的《江夏县志》记载有五门,王府南边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遗址在今张之洞路湖北省人民医院大门前,2011年,在修建地铁4号线时还在此处挖出一对古石狮。
那么八卦井和楚王府有何关系呢?楚王府建成后明武昌城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其中有“三井一台”位于明楚王府的后花园,即八卦井、双眼井、九龙井,和梳妆台。幸运的是,“三井一台”中的“两井一台”遗迹得以保留至今,这“两井一台”即八卦井、双眼井和梳妆台。根据八卦井现在的位置,应该在当时明楚王府后花园内。
文献记载,1381年,朱桢率江夏侯周德兴平定蛮夷,由此开始就藩武昌,成为入住楚王府的第一位明楚王。自1381年到1643年,明代楚藩有八代九王先后成为楚王府的主人。
八卦井保存至今,是明楚王府、老武昌城的重要历史遗存和地理标识,它见证了明楚王府的兴衰,乃至武昌城的变迁、明王朝的兴衰。楚王府被焚毁后,八卦井作为老武昌城的水源,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井一台”中的另外一井,即双眼井,在离八卦井几百米的九龙井街小魏家巷,今九龙井街62号旁一间老宅内,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单位的石碑立老宅门口。
梳妆台则在八卦井西南方向的省水产局宿舍大院最里面。记者随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峰,穿过八卦井西侧的八卦井后街、扎珠中街,然后沿后长街,找到省水产局宿舍大院,在大院最深处看到梳妆台遗址。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在梳妆台遗址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亭子,亭内立有“梳妆台”遗址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的石碑,时间为1987年4月。
王峰介绍,明代武昌城“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其中“三台”,指的是梳妆台、望儿台和楚望台。“三台”说起来各有故事。梳妆台,据说是楚王妃嫔梳洗化妆处,因此得名;望儿台,又称龙床台。末代楚王华奎被抱养在宫中,袭封为第九代楚王。后来,有一个名叫华越的宗人向朝廷揭发华奎并不是恭王之子,华奎因此被幽禁在武昌城的贡院内。华奎的母亲思儿心切,便常常站在楚王府后面的山顶土堆上遥望贡院,后人将此处称为“望儿台”;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西段建“封建亭”,以纪念封土建制。相传因思念远方的父母,朱桢常常登临“封建亭”遥望南京,以寄托思念之情,“楚望台”由此得名。
从长江一桥汉口方向到武昌桥头,右拐到黄鹤楼南路,即可见到路边的5号线彭浏阳路站,在彭浏阳路站右手,就是八卦井及其配套景观的小广场。
眼前的八卦井,古朴、小巧,井顶是为方形石块,边长0.49米。方形石块中间是圆形井口,井口直径0.23米。井口用一圆形石块盖住,搬开石块,见到井口内设置有铁丝网,为防止杂物落入井内。方形石块靠地铁站一面刻有“古八卦井”四个大字,其上的石面被井绳磨出一条深深的沟槽。
方形石块下面一层是圆形石井台。一旁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石碑上记载:八卦井井深约8.5米,井台顶面以下约一米处开始,井内壁开始扩大。八卦井原在后宰门中营街56号居民住宅墙边,周边有八卦井前街、后街和扎珠前街等老街。地铁五号线工程对八卦井实施了原地保护。2022年9月,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实施完毕。后期将在井口设置玻璃罩子,使得八卦井的保护更加牢固可靠。
景观项目设计以八卦井为主景,充分利用黄鹤楼和周边环境地形,结合园林艺术造景,使八卦井与黄鹤楼公园景观相互衔接,相互映衬。景观有井台、文化背景墙、微地形景观等,配置绿化植物。在黄鹤楼正南边,紧挨黄鹤楼公园的八卦井景观,将成为武昌新的打卡景点。
随行的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峰介绍,直到20世纪80年代,附近居民还在八卦井取水,八卦井原址保护工程施工期间,当时还是炎炎夏日,都还可以从井内取出清冽井水。
武汉城市史研究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赞赏武昌区对八卦井乃至楚王府其它遗迹精心保护的做法,能如此悉心保护明代武昌城遗存很不容易。涂文学说,楚王府在武昌城历史中和明清武昌古城墙一样重要,它与明代武昌城墙几乎是同时修筑。他建议对现存楚王府遗迹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不能再湮没,尤其在开展城市建设时不能毁掉楚王府遗迹。
涂文学还建议:可以学习北京已经不存的历史建筑的展示做法,在楚王府核心区域和区域内还存在的老街巷内,建立一些标识,树一些标牌、示意图,包括绘图、雕塑,展示600年前的楚王府什么样。让楚王府与黄鹤楼公园一道,成为老武昌的新的旅游线路。
八卦井何以受到如此重视和悉心保护?这还要从明朝初年在武昌城营建楚王府说起。
文献记载,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1370年,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明朝在江夏(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麓修筑楚王府,于1379年竣工。根据史料记载及现有遗存推测,楚王府王城范围为:北在今蛇山南后宰门街及其延长线上,东起体育街,西至后长街,南段交会于读书院街,四条街围成的矩形也是当年楚王府的宫墙。《湖北图经志书•宫室》记载,楚王府内有承运殿、存心殿、圆殿,还有南亩亭。
根据明朝(1521年)武昌古城中的楚王府及各级官府位置图,楚王府内遍筑宫殿、宫室、堂库、宗庙、楼阁、水榭、庭院等800余间,还有梳妆台、金鱼池、假山等景点,和专门蓄养歌姬的御花园。四周墙高两丈九尺,号称“王城”。
楚王府的城门,清同治年间修纂的《江夏县志》记载有五门,王府南边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遗址在今张之洞路湖北省人民医院大门前,2011年,在修建地铁4号线时还在此处挖出一对古石狮。
那么八卦井和楚王府有何关系呢?楚王府建成后明武昌城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其中有“三井一台”位于明楚王府的后花园,即八卦井、双眼井、九龙井,和梳妆台。幸运的是,“三井一台”中的“两井一台”遗迹得以保留至今,这“两井一台”即八卦井、双眼井和梳妆台。根据八卦井现在的位置,应该在当时明楚王府后花园内。
文献记载,1381年,朱桢率江夏侯周德兴平定蛮夷,由此开始就藩武昌,成为入住楚王府的第一位明楚王。自1381年到1643年,明代楚藩有八代九王先后成为楚王府的主人。
八卦井保存至今,是明楚王府、老武昌城的重要历史遗存和地理标识,它见证了明楚王府的兴衰,乃至武昌城的变迁、明王朝的兴衰。楚王府被焚毁后,八卦井作为老武昌城的水源,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井一台”中的另外一井,即双眼井,在离八卦井几百米的九龙井街小魏家巷,今九龙井街62号旁一间老宅内,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单位的石碑立老宅门口。
梳妆台则在八卦井西南方向的省水产局宿舍大院最里面。记者随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峰,穿过八卦井西侧的八卦井后街、扎珠中街,然后沿后长街,找到省水产局宿舍大院,在大院最深处看到梳妆台遗址。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在梳妆台遗址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亭子,亭内立有“梳妆台”遗址的武昌区文保单位的石碑,时间为1987年4月。
王峰介绍,明代武昌城“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其中“三台”,指的是梳妆台、望儿台和楚望台。“三台”说起来各有故事。梳妆台,据说是楚王妃嫔梳洗化妆处,因此得名;望儿台,又称龙床台。末代楚王华奎被抱养在宫中,袭封为第九代楚王。后来,有一个名叫华越的宗人向朝廷揭发华奎并不是恭王之子,华奎因此被幽禁在武昌城的贡院内。华奎的母亲思儿心切,便常常站在楚王府后面的山顶土堆上遥望贡院,后人将此处称为“望儿台”;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西段建“封建亭”,以纪念封土建制。相传因思念远方的父母,朱桢常常登临“封建亭”遥望南京,以寄托思念之情,“楚望台”由此得名。
-
hankowbund
- 帖子: 848
-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明代“楚王府”旧址
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分封武昌,为楚昭王,是明朝第一代楚王。至最后一代楚王,一部楚藩史历时274年,基本与明朝相始终。位于龙泉山麓的明楚王墓,聚集了八代九王陵寝,为现存最完整的明藩王墓群之一。“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遥相呼应,折射着历史的烟云。在昭王茔园祾恩殿的展厅里,《明楚王墓群专题展》不仅展示了考古发掘成果,明代楚系藩王的生平、墓群特点等,还介绍了明代藩王分布、湖广地区藩王分布,湖北明代藩王的藩系、辈分、封地等。史料表明,明朝先后有五位皇帝分封其子嗣在湖北。湖北明代藩王文物是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湖北境内,明代藩王文物资源富集。”负责执行该项调查的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永亮说,太祖有四子在湖北,可见湖北在明皇室眼中的重要性。兴藩是由旁支升至帝室的藩系之一,从湖北走出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将原来的王墓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明显陵成为中南地区唯一一座明代帝陵。嘉靖皇帝还将龙兴之地安陆州升为承天府,与应天府、顺天府并称明朝三大府,以“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将出生地赐名钟祥,并将第四子朱载圳分封于湖北。终明一朝,湖北封藩数量之众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也留下了丰富的明代藩王文物资源。他介绍,此次专项调查涉及湖北8个市、15个区县,调查了明代藩王相关文物遗存164处。湖北明藩王文物资源分布区域广泛,文物类型丰富,以墓葬最多。藩王陵墓对研究明代王室陵墓、宗藩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楚藩是湖北明代诸多藩系的一系。第一代楚王朱桢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据《明史·列传第四》记载,其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朱桢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楚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刘永亮认为,朱桢是首位被应允封藩的皇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楚藩或许可以说是大明首藩,即首个被应允封王的藩国。一部楚藩史相当于一部明朝史,亲历了明王朝的兴衰。其藩王陵园既可以看到明代丧葬祖制的特点,又可看到明代中期以后帝陵对藩王葬制的具体影响,但更多的则是楚藩自成一体的风格。
明楚王墓保存了九位楚王的陵寝,格局完整,在全国明代藩王陵寝体系中十分罕见。刘永亮介绍,“楚藩九寝”与明十三陵较为相似。明楚王一脉全部安葬在龙泉山,贯穿明代始终,建筑格局清晰,是世系完整、历代亲王葬在同一兆域且没有郡王等其余宗室袱葬其中的墓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明代藩王葬制。这为研究明代的藩王体制、皇家的丧葬制度以及明代武昌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湖北境内,明代藩王文物资源富集。”负责执行该项调查的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永亮说,太祖有四子在湖北,可见湖北在明皇室眼中的重要性。兴藩是由旁支升至帝室的藩系之一,从湖北走出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将原来的王墓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明显陵成为中南地区唯一一座明代帝陵。嘉靖皇帝还将龙兴之地安陆州升为承天府,与应天府、顺天府并称明朝三大府,以“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将出生地赐名钟祥,并将第四子朱载圳分封于湖北。终明一朝,湖北封藩数量之众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也留下了丰富的明代藩王文物资源。他介绍,此次专项调查涉及湖北8个市、15个区县,调查了明代藩王相关文物遗存164处。湖北明藩王文物资源分布区域广泛,文物类型丰富,以墓葬最多。藩王陵墓对研究明代王室陵墓、宗藩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楚藩是湖北明代诸多藩系的一系。第一代楚王朱桢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据《明史·列传第四》记载,其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朱桢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楚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刘永亮认为,朱桢是首位被应允封藩的皇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楚藩或许可以说是大明首藩,即首个被应允封王的藩国。一部楚藩史相当于一部明朝史,亲历了明王朝的兴衰。其藩王陵园既可以看到明代丧葬祖制的特点,又可看到明代中期以后帝陵对藩王葬制的具体影响,但更多的则是楚藩自成一体的风格。
明楚王墓保存了九位楚王的陵寝,格局完整,在全国明代藩王陵寝体系中十分罕见。刘永亮介绍,“楚藩九寝”与明十三陵较为相似。明楚王一脉全部安葬在龙泉山,贯穿明代始终,建筑格局清晰,是世系完整、历代亲王葬在同一兆域且没有郡王等其余宗室袱葬其中的墓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明代藩王葬制。这为研究明代的藩王体制、皇家的丧葬制度以及明代武昌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