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冈自称“东坡居士”

大武汉
回复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苏轼在黄冈自称“东坡居士”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28, 2021 2:59 am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确切地讲,苏轼是一个文人,更是中国文人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苏轼的老家,有这么一句童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时名列唐宋八大家,历史上恐怕只有同样才名俱佳的曹操父子三人可以与之相比。

苏轼的一生,固然名满天下,但是仕途上却颇为曲折,可谓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他所生活的时代,牛人辈出,王安石、司马光等出色的政治家,让苏轼的官场之路黯然失色。而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两党的争斗,则让夹在中间的苏轼里外不是人。

除了弟弟苏辙之外,苏轼在官场之上一直被孤立。无论是新党粉墨登场,还是旧党卷土重来,都不会将他视为自己人。苏轼一生的仕途之路,就是在这样的左右为难中,随着新旧两党的轮换而跌宕沉浮。

在黄州这个地方,苏轼的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一个挂名的虚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事务需要处理。日子过得很清闲,但是薪水也少得可怜,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苏轼不得不从一个文人,当起了农夫。

在元丰四年,他在黄州城东不到半里远的山坡上,开垦了一片十亩左右的坡地,自称“东坡居士”,开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坡在黄州期间,游山玩水,苏轼访僧问道,留下了很多传唱千古的名作。

我们在课本上所学的一些词作,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月夜泛舟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还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短文,都是创作在这一时期。

在这些词作中,其中少有人知的有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考证,这首词写于元丰六年初,此时距苏轼来黄州,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仅仅44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乐观、豁达之外,孤独的苏轼。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尤其以《定风波》和《赤壁怀古》最为知名。也因此,后世之人给苏轼寓居黄州时期的生活定下了一个潇洒、散漫而自由的基调。

但是殊不知,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苏轼,在远离官场之后,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寥与无法排遣的一腔壮志。在黄州期间,虽然苏轼凭借着自己的豁达与乐观,率领家人自耕自足,克服了生存的困境,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却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种孤独感,最终凝练成了这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开篇短短10个字,就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在计时的漏壶的水即将流尽,已经是夜晚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

微弱的月光,从梧桐树稀疏的树叶间漏进来,一轮缺月,像是挂在了梧桐树的枝桠间。寥寥两句,犹如国画一般,渲染出一种孤独清冷的意境。作为铺垫,烘托氛围,引出下一句中的“幽人”与“孤鸿”。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的“幽人”与“孤鸿”,显然是作者的自况。在这样一个宁静幽寂的夜晚,又有谁像我这样在月光之下独自徘徊呢?独来独往、心事浩渺的苏轼,此时就像一只孤单地飞过天穹的鸿雁。“幽人”独往来,“孤鸿”轻盈灵动,两个意象相互映衬,不仅充满了诗意,也让作者的孤独更加具体感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抒胸臆,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作者深陷孤寂的环境中,突然惊起回过头看,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内心。其实何止“无人省”,身边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

黄州是个小地方,朋友都在京城相隔万里,就算是写一封书信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送达。这一时期的苏轼,与僧道之人来往,与农夫闲谈,其实都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但是这些凡夫俗子,又怎么能够理解苏子的心境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结尾的这两句,则是苏轼志向的表白。即使遭遇了误解与不幸,但却孤高自许,不肯向流俗低头。就像徘徊的孤鸿,在寒冷的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却不肯栖息。最后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

遭遇不幸的“孤鸿”,其实就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遇贬谪的真实写照。虽然“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了四年,但是苏轼还困在黄州这个偏僻之地,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拣尽寒枝不肯栖”,其实也反映出了苏轼内心的孤傲与蔑视流俗的心境。

苏轼的朋友黄庭坚评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清代的陈廷焯评价: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由此可知,苏轼的这首词无论是在宋朝,还是在后世,都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在意境的塑造上,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开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高妙与空灵,可谓寓意深远,传为千古绝唱。

苏轼写作这首词的心境,还是希望能够获得朝廷的再次启用,重回官场,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负与才华。在写这首词的一年之后,元丰七年三月,神宗皇帝终于动用“黄帝手札”,起用苏轼,授予他汝州团练副使的职位。苏轼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黄州,再次踏入官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