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新军是清末全国最先进精锐的陆军

大武汉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昌新军是清末全国最先进精锐的陆军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8月 25, 2022 3:33 am

面对不足3000人的起义军,清廷竟然派遣了以当时国内陆军最强战力、北洋军为主力的3个军前来镇压。其中,第一军由陆军大臣荫昌率领,下辖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第十一协;第二军由冯国璋率领,下辖陆军第五镇;第三军由载涛率领,下辖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

如果按照晚清军制,一镇有12000人、一协有5000人,也就是说清军前来“戡乱”的兵力已经超过了40000人。即便这些军队没有满编,但对于起义军来说,清军兵力也达到了其十倍以上。不光如此,为了确保能够迅速剿灭起义,避免革命势头蔓延,清廷同时还命令海军统制萨镇冰率领“楚有号”“海容号”等15艘军舰,沿长江直驱汉口配合陆军作战。这样水陆并进的阵仗,如铺天盖地的黑云,压着武汉三镇。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昌新军是清末全国最先进精锐的陆军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8月 25, 2022 5:27 am

一,北洋军编制、军械装备

(一)新建陆军及武卫右军时期的北洋军编制、军械装备

1894年至1900年是清末军事变革的第一个时期。自甲午战败之后,清军后起之秀淮军又是一蹶不振。旧的编制已经被充分否定。有感于国破军弱,张之洞、胡燏棻等倡议按西式新的军制编练陆军[1]。于是,便有张之洞在南洋练自强军,胡燏棻在北洋练定武军。后胡他调,定武军由袁世凯接统,改称新建陆军。南张北袁最可贵之处,都在于打破自洋务运动以来只重装备改进而不重编制改革的练兵方法,大胆采用西式军制,从编制体制上进行改革,迈开了军事革命的步伐。



1、新建陆军编制



袁世凯在编练新建陆军时认为新军既效仿西法操练,就“必须参用泰西军制”[2]。为此,他仿照德国陆军编制,制定新建陆军营制,对旧的营制进行大胆改革。



初定编制如下[3]:



军(总统)—左翼(统领)—(分统)(×2)—步队营(统带)(1554人,×2)



-右翼(统领)-(分统)(×2)-步队营(统带)(1554人,×2)



-(分统) —炮队营(统带)(1651人,×2)



-(分统)-马队营(统带)(809人,×2)



-工程队营(统带)(510人)



上表中,括弧前面为军队一级组织的名称,括弧中为官职名称。如步队营系一级军队组织,后面括弧中的统带则为该一级组织的长官的称呼。最后一个括弧内人数是指该营的编制内人员数量。[4]



新建陆军还是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以上也还是直接隶属于军,明显地受中国旧的军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在军之下,又设有翼这一级不太算是组织的组织,在翼之下,则又设分统来分领下面的各营;在营与哨之间,也设有领官来分领各哨;在哨与棚之间,还设有哨长,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排长。这样算来,就不再是军——营的简单编制,而实际上成为多级编组,新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了新兵器与新战术的要求。从表上还可以看出,在袁世凯设想中当时新建陆军共设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四个兵种,各自独立成营,合成作战。使用时“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杂役”[5]。新建陆军各营和新建陆军总部详细编制见附表一至附表五。



各兵种实际编成步队5营,炮队1营,骑队1营,工程队半营。



2、新建陆军武器装备



袁世凯接练定武军后,决心改变以往枪炮种类繁杂的状况,以求军械统一。当时采用奥匈帝国的夏利曼8mm手拉直动后端闭锁枪机步枪、骑枪和勃朗宁或科尔特六响转轮手枪[6]。新建陆军各兵种武器装备配备如下:



步兵:军官配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正副头目、正兵、号兵、护勇各配曼利夏步枪一支、子弹50发。[7]



骑兵:军官配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正副头目、正兵、号兵、护勇各配马刀1把、曼利夏马枪一支、子弹50发。



炮兵:每营3队,各队装备不同。左队装备克虏伯75毫米口径过山轻炮[8]18尊(每哨6尊),每尊配马7匹,共126匹。右队装备格鲁森57毫米口径过山快炮[9]24尊(每哨8尊),每尊配马7匹,共168匹。接应队装备格鲁森57毫米口径陆路快炮[9]18尊(每哨6尊),每尊配马5匹、骑马5匹,共180匹(行军时酌增)。全营炮兵“分三成,一成用炮,一成备补,一成持抢护炮”[10]。

工兵:各队工作性质不同,配备不同的装备和工具。其中配有我国最早的野战磁石电话和野战有线电报。此外从来新夏等人所著的《北洋军阀史》的附图来看,工程队应装有一些小型挖掘器械。



(二)北洋常备军及清末陆军时期的北洋军的编制发展、军械装备革新



1、北洋军的进一步壮大



(1)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



《辛丑条约》签署两个月后,1901年1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袁世凯因为效忠慈禧而被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被实授。由于在“庚子之役”中武卫前中左后军均被八国联军击溃。而袁世凯因调任山东巡抚不但免遭一难还有所壮大的武卫右军[11]这时就成了“拱卫京畿”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袁世凯又网罗旧北洋系李鸿章的主要班底,如杨



士骧、杨士琦、孙宝琦、赵秉钧、陈璧、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其耀琳等淮系官僚,势力急剧膨胀。



直隶总督对袁世凯和北洋军的重要性,可以用《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年》一书中的一段话来概括:



只有在袁世凯成为直隶总督之后,他才有可能来加强它的军事扩张和军队现代化,从而建立起北洋军与北洋集团。北洋军构成中国陆军的核心,而北洋集团又产生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北方军阀。[12]



(2)北洋军的正式形成



“庚子之役”后,清廷朝野上下又一次将雪耻的希望寄托在编练新军上。光绪二十七(1901)年清廷多次发上谕,强调编练新军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部署。[13]在全国普练新兵的声势下,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2年2月5日),经清政府批准的从顺直善后捐款中提留的100万两为练募新军费用,从光绪二十八(1902)年到三十(1904)年间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14]。到光绪三十(1904)年共编成三镇另一协(京旗常备军)。[15]



在北洋常备军的编练过程中,首次出现了类似最高统帅部的军政司以及清末各新军编制样板的镇及镇以下各级编制。



军政司:



军政司是袁世凯于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1902年6月21日),借口“庶务殷繁,难并立一心专顾军事”,而创建的一个专门参谋机构。这个机构不仅是袁世凯在保定建立的北洋军政大本营和北洋常备军的最高参谋指挥机构,还是成立于光绪二十九(1903)年末的练兵处和光绪三十(1904)年后各省新立的督练公所的蓝本。(组织形式见附表六)军政司中的主要人物多是袁世凯的旧属,其中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更是被誉为“龙虎豹”的“北洋三杰。

(3)北洋军势力的急剧扩充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1903年12月4日)成立的练兵处,迅速被袁世凯操控[17],北洋常备军第一至五镇及京旗常备军迅速演变成为陆军第1~6镇。此外,袁世凯通过编订《陆军营制饷章》订立了一整套的条例,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18]。袁世凯通过以上措施使作为清末陆军样板的北洋军实力急剧扩充。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北洋系新军共包括陆军第1~6、20、23镇、陆军第2混成协、暂编陆军第13混成协、直隶混成协,此外,暂编陆军第29混成协、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暂编陆军第93标和禁卫军都基本上倾向于北洋系。



(4)骑兵炮兵编制



当时列强的骑兵尤其是配属在步兵部队中的骑兵大多采用小团大连的编制。师属骑兵团辖三至四个骑兵连,五六百人,这种编制的简化使骑兵连具有单独进行战斗行动的能力;使骑兵团单独行动时被发现的情况大大降低,团长官更加容易掌握部队;同时使骑兵团编制内的消耗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作战效率。而北洋军骑兵编制恰恰与此相反,采用的是属于大标(团)小队(连)的编制,属于典型的由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性质。究其原因,估计此时的中国军官们对骑兵在战场上的认识还处在拿破仑时代,甚至和僧格林沁相比都没有明显的进步。



北洋军炮兵与骑兵相比在编制上则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从各国采用的18炮制的炮兵营的情况以及以前新建陆军的编制来看估计北洋常备军的炮兵营采用3连每连6门的编制。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反应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日本陆军要快上一倍。因为在当时最基本的战术炮兵阵地是炮兵连级阵地,6门火炮组成的炮兵阵地需要进行水平射角调整时绝大部分只需在原地挪动调整火炮自身的射角,尤其是管退炮大量装备北洋军后效果更加突出。而当时日本陆军的炮兵连进行水平射角调整需要挪动炮兵阵地的次数是6门炮兵连的3、4倍。



2、军械装备的革新(参见附表八)



(1)步枪



北洋陆军创建之初,尽管国内已经仿制小口径连发步枪成功并已投产,但北洋军似乎多用的洋枪。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的步枪中,最早被看好的当属奥地利造8毫米曼利夏步骑枪。如第六镇成军之初,共有步骑枪8777支,而曼利夏步骑枪便占了7787支之多,可见其所占比重。不过很快的,德造七九步枪与日造六五步枪后来居上,性能更优秀,加之北洋陆军又完全仿自德日两国,曼利夏便很快被替换下来,德国造7.92毫米毛瑟(含习惯称之为毛瑟枪而非毛瑟系列的M1988委员会式及仿制改进型的汉阳造[19])系列步枪、日本造6.5毫米三十年系列步枪等,便成为北洋陆军的主流步枪[20]。但由于日本6.5毫米弹药过分追求射程远、射击精度高的要求,造成日本6.5毫米口径步机枪弹的弹道过于稳定,杀伤力不高且容易造成误伤。使得德国造7.9毫米毛瑟系列步枪成为当时北洋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2)火炮



清亡前装备的火炮,德式克虏伯75毫米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是日造和国造火炮,亦多是仿自克虏伯式。在北洋系中除第1、6、23镇和暂编第13协以外,各部队的野炮均为克虏伯75毫米管退炮系列(包括M1903/05/08型克虏伯原装野炮,日本仿M1903型的31式野炮),山炮则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炮系列(包括克虏伯原装炮,日本仿制的31式山炮,江南制造局仿造的14倍75毫米后装管退式山炮)。而且还有一个信息很值得注意,即当时的火炮数量,俱是每镇54门的满编,这是国民政府时期任何一支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日制31式75毫米山炮
(3)机关枪使用的普及



中国最早是自1888年由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马克沁重机枪的。后其他各厂亦开始仿制,但一直到清亡,出品都极少,每厂月产量仅维持在1-2挺的水平上,故北洋军建军初期,重机枪的装备亦少。1905年,奉派考验北洋三镇的清廷大员长庚,在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三月十三日,马克沁机器炮打靶。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能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螺丝松紧不一,放炮之间易于掣动,殊为可惜”。可见从1895年开始,马克沁机枪已经装备到了北洋军,但数量未详。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了机枪的巨大威力,于是清政府向德国大量的订购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144挺,同时为了采用日式装备的部队使用方便向法国采购了哈奇开斯气冷式重机枪24挺,向日本采购38式重机枪若干挺[22]。每镇增编1个机枪营24挺重机枪。[23]“永平秋操时,清政府因外购机枪没有到货,向各地借用机枪,数量巨大以至于各地机枪几乎被抽调一空”[24]。武昌起义时,湖北的民军几无机枪使用[25],民军甚至从楚望台军械库中拖出早已被淘汰的“六管神机炮”(金陵制造局仿制的格林转膛机枪)使用。此外,阳夏之战时黄兴总结汉口失守的原因时也提到民军与北洋军相比缺少机枪火力的支援[26]。由此可见,北洋军此时的机枪装备以及到了相当的程度(见附图十二)。



(4)特殊装备:

重炮:包括禁卫军的当时亚洲唯一的18门克虏伯150毫米重榴弹炮,张勋的江防军的江防重炮近20门

毒气:阳夏战役时期,军谘府的卢星恒曾向载涛建议对民军使用氯气炮。

气球:1908年4月,湖北陆军第8镇率先成立气球侦察队,工兵营营长王永泉兼队长,并聘有日籍教练,配备“山田”式气球一具。同年5、6月,江苏陆军第九镇气球侦察队、直隶陆军第四镇气球侦察队相继宣告成立,分别由工兵营营长邓质仪、高凝辰兼任队长,各装备“山田”式气球一具。由此,中国最原始的空军诞生了。1909年,清廷军咨处、海军处、陆军部正式颁布了《陆军气球预备法》,制定了向国外购买气球、培养气球应用人才、各省新军组织气球侦察队等规定。同年2月,陆军大学堂甚至编印了一本《气球学》,讲授一些气球升空的原理,并教授士卒如何来进行操控气球,为气球侦察队训练提供专门教材。



飞机:1910年,购买到法国沙麦式飞机一架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北洋陆军的编制、军械装备



从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6月6日韩复榘部抵达北京南苑,这一时期被称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军阀混战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袁世凯时期和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为大小军阀乱世立名的根本,军队尤其是陆军就成为各个军阀的重中之重。



而北洋军事集团凭借着他所独有的优势迅速扩充壮大其势力,由华北东北地区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鼎盛时期除西南两广及山西外均为北洋军的势力范围。在这节里笔者将试图对民国后的北洋军的编制、军械进行一些论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只对1922年前的北洋中央陆军编制、军械和1922年后的一些北洋系重要军阀的编制、军械进行论述,其它诸如汤芗铭所部中的湖南省陆军等不再进行论述。



(一)编制



1、袁世凯时期的北洋陆军的编制



进入民国后,编制上一如北洋旧制,只是在1912年9月15日,将新式陆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名称改作师、旅、团、营、连、排、班,将原有的“左、中、右”、“前、后、左、右”等一律改作“一、二、三、四”等[30]。此一编制的诞生,是中国陆军史上开天辟地的军制革命,尽管它基本上是仿照德日等国陆军的编制结构,还算不上原创,但毕竟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仅基于此,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随后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对基本战略单位—师一级的编制进行了调整。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团由4个骑兵连组成,乙种团由3个骑兵连组成,视驻地的情形而定。炮兵团下辖两个野战炮营,一个山炮营[31]。

具体每师编制为:

步兵两旅,每旅两团,每团三营,每营四连,另外步兵团下辖一个机枪连,装备马克沁重机枪6挺。;骑兵一团,每团三营,每营四连;炮兵一团,每团三营,每营三连;工程兵一营,每营四连;辎重兵一营,每营四连。步、炮、工三个兵种,每连三排,每排三班;骑兵每连两排,每排二班;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班。各兵种每班兵十四名。全师计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装备军马2000余匹,步枪6000余支,机枪24挺,75口径大炮54门。

2、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北洋陆军的编制

(1)中央陆军的编制[32]

这里的中央陆军指1922年前的北洋中央陆军的编制和1922年后直系、皖系两派的陆军编制。此时的中央陆军的编制理论上和袁世凯时期相差无几,但实际缺编严重。在北洋混战开始后的前两年,由于大量破产农民为军阀混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各师中步兵的满员率还是可以得到基本满足的,但中国的兵工生产因饱尝战火,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停滞甚至倒退,加上各方军火消耗激增,国际上又自1915年对华实施《禁运军火协定》。军械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滑。步枪的需求还勉强可以拼凑,火炮和军马的生产与采购却再也无法满足频繁的消耗和急剧的扩军,于是陆军师的满员率越来越差,骑兵团无马,炮兵团缺炮的现象已经相当的普遍。到北洋军阀统治的后期,各师旅已经很难说的上按编制配备。以驻豫岳维峻部为例,全军11个师,20个旅,有炮仅30门,平均每个师旅还摊不上1门。



到了北洋末期,兵源亦呈枯竭,连步兵也难以保证按编制数配齐了。北伐战争时,五省联军之闽军第一、三、四、六4个混成旅的兵力加起来,还不足五千人,即使有着很长历史的中央陆军第19师,全师兵力也已下降到不足三千。兵额如此缺少,训练更不堪言了。不数年间,这一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享有极高地位、编制最是齐整、装备最是精良、训练最是优秀的第一代北洋陆军师,就这样走到了它的终点。伴随着它走向终点的是直皖北洋两大嫡系的消亡。

(2)混成旅:

混成旅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编制。因没有法定编制的制约,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1个连4至1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编制小一些的有三千兵马,多的则逾万人,如著名的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俨然一个陆军师的规模。。



混成旅和一般的步兵旅的区别是,混成旅可以(但不必要)多辖一个步兵团,更重要的是,混成旅的直属特种兵(骑,工,炮)强于步兵旅,因此具有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步兵旅的旅长军衔一般为少将,混成旅旅长军衔一般为中将。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



参考东北军的国防旅架空北洋混成旅编制

该旅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12门75毫米山,野炮)。1个骑兵营(骑兵营下辖3骑兵连,每连4排,全连官兵182名。装备七九骑枪)1个工兵连,1个辎重连,1个通讯连(拥有全套的有线和无线通讯设备),1个特务连(该连为旅部卫队,全部装备冲锋枪)1个医务小队。

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营,直属的有重机枪连(马克沁重机枪12挺),重迫击炮连(150重迫击炮6门),平射炮连(37毫米平射炮4门)和通信排各1个。

每个步兵营下辖3连,直属一个迫击炮连(82迫击炮4门)。每连3排,每排4个班,每班14个人。每班步枪10支,捷克式轻机枪1挺,掷弹筒1具,手榴弹每人4枚。

工兵、辎重兵,通讯兵各1个连,每连三排,每排三班。通讯连,

全旅10800余人,配备军马2800匹、步骑枪4050枝,轻机枪432挺,掷弹筒432具,重机枪36挺、82迫击炮36门,150重迫击炮18门,75毫米山野炮12门。





1918年北洋步兵师精锐架空

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辖2团,共四步兵团,,1个炮兵团(36门75mm山,野炮),1个骑兵营,1个工兵营,1个辎重营,1个通讯营,1个特务营,1个医务队。

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1个重机枪加强连(12挺7.9mm重机枪),1个重迫击炮连(4门150mm重迫击炮),1个平射炮连(4门37mm平射炮),1个通信连,1个特务连.

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2门82mm迫击炮)。每个步兵连下辖3排9班,计战斗兵148名,装备有90支毛瑟98步枪,6挺麦德森轻机枪,9个50mm掷弹筒。

全师计官长及司书人等共计14000名,军用骡马2500匹。装备毛瑟步枪4500余支,50mm掷弹筒324支,麦德森轻机枪216挺,马克沁重机枪48挺,82mm迫击炮24门,150mm 重迫击炮16门,37mm平射炮16门,75毫米山/野炮36门。





(二)军械装备

1、枪械:进入民国以后,北洋建军速度加快,然而步枪一项,似乎变化并不显著。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德国造七九步枪与日本造六五步枪,以装备德制七九枪为主。从1916年北洋陆军所属的16个中央师的装备情况来看,其中有11个师使用德制七九口径步枪(10个88系列,1个98系列),有4个师使用日制六五口径步枪(3个三零系列,1个三八系列),此外还有1个师使用俄国M1891型莫辛纳甘步枪(水连珠)。国产的汉阳造,有7个师在使用,说明该枪已经开始大量的登上这一时期的军事舞台。



在机枪的使用上也不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在前文曾经提到《陆军平时编制条例》要求每个步兵团编有1个机枪连但也只是编制表上的事情,真正的落编,则要晚的多。以第三师为例,到了民国元年,第九、十二两个团才编成机关枪各一个连,到了民国二年,十一团机关枪连编成,又过了一年,第十团机关枪连才编成。第三师如此,其他各师怕也不会比它更早到哪里去。一战爆发后,机关枪的地位如日中天,迅速地上升起来。以1916年的第四师为例,该师第十三、十六两团所用机关枪,各为英国造马克沁4挺加法国造哈其开斯2挺,第十四团、第十五团所用各为哈其开斯6挺,骑兵团所用是哈其开斯2挺。这又给出一个信息,即全师已经不再是24挺,而是26挺。这多出的2挺,到底是在编制内还是在编制外,却又是一个未解之谜了。至于种类,从国外流入中国的主要有英国造马克沁、法国造哈乞开斯、美国造勃朗宁、日本造三八式等。国产的主要是对上述几种的仿制,或者对仿制品的再仿制,最多的是仿马克沁与仿勃朗宁(“三十节”式)两种。北洋分裂后,由于外购的增多与国内机关枪产量的提升,各路军队中重机枪的装备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山海关前线奉军阵地,重机关枪的配置曾达到每公里正面10挺的密度,在当时这样的密度足够惊人了。而因为有金陵、大沽两个机关枪生产基地的大量出品,直军机关枪的配置密度似乎更大,当时山海关的直军第十五师,曾超编制配备重机枪72挺,是编制数的三倍。仅10月7日至18日的12天里,光是第十五师阵地前,奉军就伤亡逾万人,这其中主要就吃亏自直军的机枪火力。



轻机枪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尚在幼年,没能在这一时期的军事舞台上充当起主要角色,但已有少量装备。全国南北各厂均早已在民初便已仿制轻机枪成功,但很少有列装,目前能够知道的只有孙传芳军与阎锡山军曾较普遍地装备。



北洋陆军装备冲锋枪最早可查是自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当时奉军中已经开始大量装备仿造的伯格曼冲锋枪,曾给直军以很大杀伤。国内最早生产伯格曼冲锋枪的是上海兵工厂,于1923年开始生产,之后沈阳、大沽、巩县、汉阳等厂亦紧随其后开始仿仿制[36]。再后来,几乎所有的军阀控制的兵工厂和修械所都一窝蜂似的生产此枪,出品甚多。因该枪生产成本低,对生产工艺要求也低,故成为那一时期军阀们争相生产的便利货。伯格曼冲锋枪也成为那时各高级将领卫队的典型的也是标准的配备。直军装备伯格曼稍晚于奉军,但也很快普及。由其把持的汉阳,巩县等兵工厂都很快投产此枪装备全军。吴佩孚一直到兵败流亡四川成为孤家寡人,身边都始终跟随着大队装备着伯格曼的卫兵。



2、火炮



进入民国后,袁世凯统治时期,甚至直到直皖分裂前,各师装备的火炮,仍然还是以德制克虏伯式和日造仿克虏伯式、国造仿克虏伯式为主。口径绝大多数是75毫米,唯一略有不同的是第七师,装备有德造克虏伯88毫米野炮。混成旅则无定制,火炮数少则两个连,多则两个营,但以一个营者居多。其种类亦不外上述几种,口径亦多是75毫米。虽然此时已经无法再找到每个师具体的火炮实际配备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北洋军阀的统一时期,北洋陆军装备的火炮应该不会缺编,或者说不会有大的缺编。这一时期有些不同的是参战军。参战军清一色日式装备,但其编制与原北洋军的编制略有不同。区别是每师的炮兵团辖9个4门制炮兵连,共编日造三八式75毫米火炮36门,较北洋旧制略少。三个师以外,参战军训练处还直辖有重炮一个营,装备有日本造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可谓精良之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双方除了按编制投入山野炮外,还都有重炮投入战场。在长辛店主战场,“奉军于此,置6英寸(150毫米)巨炮,向敌施放……。炮队西面,亦受吴军回击。足见直军中亦携有重炮……”[37]。曹锟于战后报告直奉战况时,也提到东线第二十六师重炮营,可见直奉双方此时的火炮种类及威力已经远比清末加强了许多。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迫击炮开始进入中国,并因直奉两军的扩军竞争达到第一次生产与购买的高峰。第一个将迫击炮正式以法规的形式列编入部队的是奉军。自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奉军改革军制,确立了与关内北洋军完全不同的编制,其中便有将迫击炮正式列编的新法。在新的奉军编制中,每个步、骑兵团内,均辖有一个6门制迫击炮连。至于迫击炮是以什么样的编制列入关内的直军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列编的,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依据,也许就压根没有列入编制,只有实际上的应用而已。迫击炮的生产,奉军也是全国第一家。1922年,奉天迫击炮厂仿日式制造出中国最早的辽11年式80毫米、,150毫米迫击炮。具体出品数目不详,从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对直军的压制情况看,应该不在少数。[38]1923年,由直军控制的汉阳兵工厂亦仿制生产出仿英式3英寸迫击炮,产量颇丰,至北洋军阀灭亡,共生产1055门。之后不久又制成仿英式83毫米迫击炮,至1926年止,共生产107门。当然直军的迫击炮,更多来自于外购[39]。奉军购买迫击炮的情况没能找到相应的数据,但估计也不会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奉系的装备自给能力是相当惊人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的兵工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产值期,特别是火炮的出品,在全国各大兵工厂中,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其品种计有:1924年仿制成功的日38式75毫米野炮、奥式21倍口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日14式29倍105毫米加农炮,1925年仿制成功的日41式75毫米山炮、日式105毫米轻便榴弹炮、日38式150毫米榴弹炮、日11年式37毫米平射炮、奥18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等。所有以上这些,都从仿制成功时起即开始批量生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3、其它



1913年春,袁世凯向法国购买“高德隆”飞机12架。1915年,又购到教练机3架。1917年春,段祺瑞购到意大利、法国旧飞机10数架,之后,他又购得英国佩奇公司的大型0/400型客机6架,每架10550英镑。此外,他还和英国维克斯公司签订合同,取得贷款1803200英镑,欲购维米商用飞机和阿弗罗飞机各24架及附各种零件,只不过这项交易因直皖战争中皖系的失败而告终[40]。1922年,曹锟通过在上海的代表向法国购得水上飞机10架;1924年费尔兹号运载飞机2架到天津[41]。1923年9月,张作霖购到意大利大小武器及柯蒂斯飞机2架[42];此外张作霖主要从法国人手里得到空军设备。他直接派代表去巴黎,法国方面公然视之为政府的使者。奉方在巴黎的重要代表是魏宗晋(译音),从事购买防空设备,装甲坦克,飞机以及海军用具的谈判。其中一份数额巨大的合同,含购买考得隆.布鲁盖等各式各样的飞机105架,均装有炮位,戴姆勒水上飞机35架,由一家名叫布瓦苏的公司经办[42][43]。1922年10月,苏俄红军攻占海参崴,占据海参崴的白俄“捷克兵团”溃逃,他们与张作霖商定,以手中的武器作交换,来取得在东三省避居和取得给养谋生。这批军械中就有一架飞机。[42]在当时,所有各类飞机都被挪作军事用途的。



舰艇方面的购置,则突出体现在奥国借款中,该借款是袁氏授意海军总长刘冠雄,避开当时的国会参众两院而擅自与奥国签订的320万英镑借款,购得水雷驱逐舰18艘[40]。此外,张作霖1922年10月还从海参崴的白俄“捷克兵团”处得到系留在海参崴的旧俄军舰数只,以及制造军械之机械数套。[42]



此外,1922年张作霖还从法国购进36辆原波兰订购的训练型雷诺-17型坦克(暨所谓的西特伦履带坦克)等,编成战车队,由张学良统一指挥[43]。这是我国最早的坦克部队(见附图八)。



三、北洋军的编制及军械装备的时代进步性和北洋军的战斗力的关系



北洋军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战斗力也是令人感到非常困惑的一点。但北洋军在对本系统以外的军事行动中鲜有败绩,如果仅仅从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来看,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失败似乎无法解释。同样,武昌起义时期,民军被北洋军打得节节败退也很有问题,这足以说明北洋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



但如果我们把视线稍微的转移一下,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北洋军除在末期和国民革命军这支中国现代军队的始祖较量时一败涂地外,竟然没有在军事上输过一阵,甚至在面对驻扎在外蒙古的白俄军队时也成功地把其赶跑,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尤为难得可贵。

那么北洋军的战斗力究竟来自何处?回顾清末民初中国其它军队我们会发现一个以往不大注意的问题:与同时代的中国其它军队相比,北洋军居然是最具有进步性和先进性的军队,并且是全方位的。北洋军在军事教育、军官养成、士兵训练以及饷制方面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已有大量的论著进行论述,在这不再重复。单单就编制及军械备方面而言北洋军也是走在中国最前沿的。

在编制上,北洋军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紧盯国际陆军发展潮流,采用了当时世界陆军第一强国德国的“四边形师”编制,这种编制在中国一直持续到抗战后期,国民党建立美械师才告结束。其次,北洋军将马炮工辎各兵种独立出来,尤其是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独立的任务明确的工兵和辎重兵部队,进步性不言而喻。

同样在装备上,北洋军也是处处显示出它的远见。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北洋军迅速的在各镇增编一个马克沁机枪营,动作之快让世界各国不由得刮目相看。而飞机也在被发明的9年之后进入北洋军的序列,1912年北洋政府就在南苑成立航空队。至于迫击炮、轻机枪、冲锋枪、坦克等现代化的武器,也是首先在北洋军系统内成编制出现的。就连曾经风靡中国近五十年,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的盒子炮也是张宗昌的直鲁联军首先大规模装备。甚至于在当时属于尖端的毒气弹北洋军都有大量的储备,再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欺我国没有化学武器对其实施化学战报复,在战场上频频对我抗日军民实施惨无人道的化学战,真是令人深思。

由此可见,北洋军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产物和顶峰,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并不单单是一个军阀武装所能概括的。



二,北洋军武器来源

北洋军阀,自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源起,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为害中华达33年之久。北洋军阀的许多问题业已得到史学工作者关注与研究,然而,关于其军队武器装备的来源问题,由于资料散失,研究至为不易。为了从这方面揭示北洋军阀的本质和当时的社会面貌,搜集、综合了这一问题的零碎材料,整理成篇,期望有助于对北洋军阀的全面研究。





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中国就走上了大购洋械的道路。笔者分二个阶段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1895—1916年:袁世凯主掌北洋军阀时期。

1895年12月,袁世凯主持小站练兵时,在原有枪械的基础上,又经德国退伍军人汉纳根之手,新购进曼利夏步枪5,400枝,曼利夏马枪700枝,六响手枪1,000枝,五十七厘米格鲁森快炮40尊,步官挂刀各500柄,用于充实其军队装备。

1905年,小站新军扩展为北洋六镇,基本上使用洋械,只有少数镇(如第五镇)夹杂使用一些汉阳厂产品。当时输入的产品,主要有奥地利造的曼利夏步马枪,德国造毛瑟枪,俄国造来福枪,炮则主要是德国克虏伯厂和格鲁森厂出品的山炮和陆炮,以及法国克鲁苏厂的产品。

1907年,清廷拟定在全国成立三十六镇新军,以六点八毫米步马枪、七十五毫米山炮和七十五毫米野炮为制式武器。此时枪炮的需要量激增,自己生产的枪炮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要求,只能靠大量地输入外国产品。这时输入的步马枪,仍然以毛瑟、曼利夏、日本三十一年式为主,口径从六点五毫米到八毫米不等;输入的炮,亦是克虏伯厂、格鲁森厂出产的山野炮为主,口径为五十七毫米和七十五毫米。并且,重机关枪开始大量输入,最初为德国的马克沁和法国的哈乞开斯两种,这是首次进口的自动火器装置。 1908年,清廷还为陆军的个别镇购置日本山田式气球,以为侦察之用。1910年,又购买到法国沙麦式飞机一架。



二、1916—1928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在袁世凯逝后的12年里,有1,300多名大小军阀先后在全国各地战乱不休。此时流入中国的洋械数目非常之巨大。现将北洋军阀各派的购械情况叙述如下:

段祺瑞皖系。袁氏之后段祺瑞主持北京政府,他与日本人构成了稳定的单一购销关系,这是段政府卖国外交的结果。据史料记载,为装备参战军3师5旅,段氏分别于1917年11月和1918年7月两次大规模地与日本签订军械订购合同,前者总金额为日金17,186,461.92元,其购械数目不详。后者总金额为日金23,643,762元,购械计有:三八式步枪85,000枝,子弹67,500,000发;三八式机枪198挺,子弹9,500,000发,附零件6种;山炮162门,榴霰弹81,000发,榴弹16,200发,附零件15种;三八式野炮72门;军车180辆,零件6种。


日制41式山炮


一战结束前后,欧洲势力重返中国,打破段氏与日本的单一购销关系。1917年春,段祺瑞购到意大利、法国旧飞机10数架,之后,他又购得英国佩奇公司的大型0/400型客机6架,每架10,550英镑。此外,他还和英国维克斯公司签订合同,取得贷款1,803,200英镑,欲购维米商用飞机和阿弗罗飞机各 24架及附各种零件,只不过这项交易因直皖战争中皖系的失败而告终。在当时,所有各类飞机都被挪作军事用途的。

直系军阀的购械。早在冯国璋时期,冯氏就苦心经营其军队。并且,直系军阀长期占据富庶的长江中下游,拥有较丰厚的资金来购械。1918年2月,冯国璋从日本购得大批军械,欲装备王怀庆的北京卫戍部队。但这批军火在秦皇岛起岸时被张作霖全部截留,半数赠皖系,半数收归己用。冯逝后,曹锟、吴佩孚继续领导直系,由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国家剩余了大量的军火,因而直系与西方国家的军火贸易比较活跃。
1921年11月,曹锟与意大利政府谈判,取得4,011吨军火,这些军火是在1919年12月,由天津马兹里公司从神户运到北京的,其中分别运到沈阳 10吨,山海关2,434吨,北京60吨,天津1,057吨。意大利经手这批军火的是其驻华使馆武官瓦尔达上校。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批军械中存放北京者内有迫击炮20,000门,炮弹1,000,000发;存放天津者,内有步枪30,000枝,子弹3,000,000发,价值7,000,000法郎,又有山炮6门,价值460,000法郎,炮弹24000发,价值2,900,000法郎,菲亚特机关炮50门,价值700,000法郎,炮弹3,000, 000法郎;存放山海关之军械,内有步枪19,000枝,子弹17,000,000发,野炮21门,炮弹2,500箱,手榴弹1,400枚,无线电通讯2 架,共计2,000,000元。这批军械直到1924年曹锟才接收完毕。
1923年,曹锟还向意大利商人安吉洛购买价值5,500, 000元的军械。此外,曹锟还另找关系购买军械来增加自己的实力。据悉,1923年6月,曹锟曾派出两名代表与天津的伍伦.沃西公司的经理、英国的化学专家等人接触,希望他们能帮助制造毒气,供飞机上配备毒气弹之用。曹锟也努力加强直军的空中力量。1922年,他通过在上海的代表向法国购得水上飞机10 架。1924年,曹锟在倒台之前,还继续向其他国家购买军械,如德国船只里克默斯号为驻汉口的布瓦苏公司装运飞机和240箱迫击炮到天津,价值18, 000英镑;1924年费尔兹号运载飞机2架到天津。布拉格的一家捷克军火公司诺天特尼也报导说,1924年6月7日施莱斯丁号货船从安特卫普运出25箱手枪,子弹250,000发,同一个月内,又有沃格勒号货船从汉堡运出迫击炮6箱,1924年6月18日,奥利夫号货船从汉堡运出迫击炮300门,这些军械均运给天津的直系部队。得到曹锟政府批准的诺沃特尼公司经纪人赖荷达在天津丰大业路87号的办公室里经办这些军火买卖的业务。不巧,1924年10月 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各船所运军械都转到冯玉祥、张作霖手里了。
与此同时,吴佩孚也与众多国家联系,争取物美价廉的军械。
1922年2月,吴佩孚买到奈尔斯、贝门特、多德等美国公司生产的军械装备。他在巩县兵工厂的所有各种设备,由美商卡堡格公司、卡洛威兹公司设法运到上海。8月,吴佩孚通过一个意大利捐客加兰达购到价值5,600,000元的军械;在这同一时期里,一个美国人史蒂文将一艘装有步枪、机关枪等军火的走私船停泊在海参崴,以后从海参崴卸货,经中东路运到哈尔滨、长春,最后设法运交给洛阳的吴佩孚。另外,吴佩孚还从西伯利亚逃来上海的白俄人手中购到各种火炮以及步枪200余枝。1924年春,吴佩孚又与意大利人打交道,用3,000,000元购得步枪40,000枝,子弹50,000,000发,七十毫米口径大炮36尊及炮弹50,000发,机关枪6架,但据说该项军火中枪支子弹有多朽坏而不堪用者,因而数目虽多“而实力无几矣”。


张作霖奉系的购械。

1922—1924年间是张作霖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主要靠日本的军械和顾问,之后,他转而面向各个方面。现将其在第一次直奉战后重整军备时的购械情况叙述如下:

与日本人的交易。

直奉战役失败后,张作霖损失了大批的辎重,军械颇为不资,因此张氏特派张宗昌等10人组成奉天代表团,赴海参崴购买军械。据日本《朝日新闻》报导,代表团与日本签订两份契约,第一份购买美国刘明顿公司1918年制造的俄式五连发步枪31,000支,每支附子弹1,000发,并附刺刀(全部为新制品);第二份契约订购日本三十八年式步枪5,000支,并附背禳、子弹盒、刺刀、皮带等一切,机关枪11架,炮弹10,000发。其中前约已交接完毕,后约则“因故而卒至破裂”。此外,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张氏又得到日本某兵工厂所产步枪3,000支与附属子弹,及由日军旅顺军械库运来之枪弹1, 000,000粒。另据当时奉军要人魏益三回忆,在战事正紧期间,奉军还得到日本供给的步机枪子弹40,000,000发,炮弹100,000发。

与白俄残军的交易。

1922年10月,苏俄红军攻占海参崴,占据海参崴的白俄“捷克兵团”溃逃,他们与张作霖商定,以手中的武器作交换,来取得在东三省避居和取得给养谋生。这批军械中第一次交货的计有步枪30,000支,每支13元,共计22车皮;第二次交付的内有炮弹626箱,炸弹209箱,共5, 016枚,电线等物品200箱,还有一架飞机。此外,张作霖还得到系留在海参崴的旧俄军舰数只,以及制造军械之机械数套。

与意大利的交易。

1919年,张作霖与意大利人的早期交往中就很有收获——存留在天津、山海关的军械于1921年1月沿着辽宁湾运到葫芦岛。1922年,他又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买到价值40,000元的飞机零件和80,000元的其他军械。1923年1月,他又订购意大利产的步枪、机关枪、山炮、野炮等,价值 5,000,000元,由意大利皇家军代理人巴奇经手。但后来意国并未发货,张作霖有苦难言。不过,1923年9月,他又购到意大利大小武器及柯蒂斯飞机 2架。

与英国人交易

1920年直皖战争后,皖系政权倒台,其与外国签订的合同,由直奉两家共同承担,其中就有与维克斯公司签订的飞机合同,直奉负责付款而产品亦供他们分享。同时,张作霖还提出需要英国的教官和其他的飞机设备,但英国以违反“禁运军火协定” 为借口而加以拒绝。1923年,张作霖继续努力,争取英国的支持,建设他的军事设备。他与英方代表波特谈判时,曾要求英国帮助他修建葫芦岛海港,并且以北票煤矿为交换,来获取英方供应的军械。1925年,张作霖和各色军火商订了很多合同,他一再向英方表示希望能得到支持,又希望英方不要干涉他和其他国家的交易。1927年,张作霖的安国军面对北伐军的凌厉攻势,他向各方面试探,以期获得更多的军械。他经常出入英国使馆,因为他们具有共同反对共产主义的意愿。此时,西方国家视张作霖为“中国唯一的势力,可以维持稳定,保护外国人的生命。”

与法国的交易

张作霖主要从法国人手里得到空军设备。他直接派代表去巴黎,法国方面公然视之为政府的使者。奉方在巴黎的重要代表是魏宗晋(译音),从事购买防空设备,装甲坦克,飞机以及海军用具的谈判。其中一份数额巨大的合同,含购买考得隆.布鲁盖等各式各样的飞机105架,均装有炮位,戴姆勒水上飞机35架,以及西特伦履带坦克等,由一家名叫布瓦苏的公司经办。

与德国的交易

张从德国人手中所得的军械,一部分送到沈阳兵工厂,一部分发给奉军部队。据英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报告说, 1924年11月7日,有德国船只“苏菲.里克默斯”号满载军火驶往大连港。1924—1925年间,张作霖通过哈尔滨的德国商人路德维格.宾购得步枪 81,000支,其中46,000支系日本制造,其余则为俄国制造,还有子弹40,000,000发。上述各项军火,在汉堡装船,经开普顿运到营口。除购买德国军械外,张作霖还聘用德国的军事顾问,在他的兵工厂和毒气制造厂里工作。

此外,张作霖还与捷克、挪威、丹麦、美国、瑞士、荷兰等国的军火商往来,以求购得更多的军械。现将其购得的军械数(有据可查者)罗列如下:

1925年10月14日,购得捷克步枪81,000支,子弹40,000,000发;1928年初,又购得步枪40,000支,子弹20,000,000发;

1925年,通过挪威的格兰公司购得军火(以货物重量计算)计有:步枪129,000公斤,白郎宁手枪39,000公斤,黑色火药2,990公斤, TNT火药207,000公斤。1927年张作霖又通过该公司购买生产TNT炸药的器械一套。同年11月19日,又有挪威军火14,189箱运抵营口,内有步枪12,987箱,混合火药282箱,迫击炮17箱,推进机24箱等,共计重量为1,176吨。1928年,经挪威奥斯陆驻营口的经纪人阿穆森负责,将14箱飞机零件,60箱军械,8箱体育用枪,一起运给张作霖;同年3月,张学良、杨宇霆的奉军第三军、第四军又得到挪威军火2482箱,内有步枪、手枪、子弹等,价值1,000,000元;

1921年,张作霖从丹麦的哥本哈根购得制造野炮、炸弹的机械300套,价值3,000,000元。1923年,张氏又从丹麦订购价值250,000元的军需品。三年后,奉军还得到弹壳300,000吨及炸弹等军火供应;

1922年,张氏从驻天津的美商手中购得装甲车100辆,每辆价值20,000元。1924年7月,张氏又从瑞士购得奥式朗纳四座飞艇2架,戴姆勒巡逻机2架;此外,从荷兰鹿特丹、安特卫普购得步枪50000支以及足够数量的子弹。

因此此时中国合系军阀部队装备最为精良强大的首推奉军。自战胜直军后,到1926年,其兵工生产跃上了颠峰,在全国各大兵工厂中,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特别是火炮的出品,产量甚大。到九一八前后,主要出品有:1925年仿制成功日41式75毫米山炮,命名为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到1931年,共生产72门;1924年仿制成功日38式75毫米野炮,命名为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到1931年累计生产108门; 1924年仿制成功奥式21倍口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到1931年共生产300门;1925年仿制成功日式105毫米轻便榴弹炮,到1928年共生产16门;同年又仿制成功日38式150毫米榴弹炮,到1931年共生产21门;1924年仿制成功日14式29倍105毫米加农炮,至1931年累计生产12门;1925年仿制成功日11年式37毫米平射炮,称辽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是国产最早的平射炮。至1931年,累计生产370门。除此之外,1925年仿制成功奥18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命名为14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没有看到该型野炮出品数量,但知道从奥地利购进320门炮的全部零部件,运回东北进行组装,那是否也就是320门呢?



轻兵器的生产,著名的是辽十三年式(也称韩麟春式)步枪,于1924年试制成功并开始量产,出品甚多,曾达到月产4000支以上,基本能够保障供应。另有辽十三年式重机枪投产,产量亦丰。


辽十三年式(也称韩麟春式)步枪



辽造14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
在这一期间的南口大战、直奉河南战争及对抗北伐军等历次战争中,奉军的优势装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上大量缴获直军的武装,奉军此时的装备情况已不仅仅是北洋第一,也成为全国第一,这一 点似乎没有争议了。



张宗昌直鲁联军的购械。张宗昌除了从张作霖那里取得军械外,还自行和西方国家的军火商交易以增强军力,尤其在受到北伐军的进攻期间。据统计,从1925 —1928年间,张宗昌任督军的山东省的经费预算中89%用于军费。张宗昌的军械主要购自德国,留驻青岛、济南的许多德国商行都为其服务。1926年11 月28日,张宗昌和卡洛威茨公司签订了一份3,000,000元的合同,订购1,800,000元的子弹、每百发计价13元,以及各种弹壳。1927年1 月24日,又有德国货船希曼号装有大批军货到青岛,计有九点八毫米步枪4,371支,附有刺刀3,240具,八毫米步枪6,600支,还有20,000门机关炮,12门迫击炮,200支毛瑟枪,还有一架运往上海的水上飞机。1927年夏,德国船只阿姆兰号由里加驶往青岛,由中德贸易公司的洛兹将货物交给张宗昌。

除与德国人打交道外,张宗昌也从挪威、捷克人手中获得军械。1927年8月—1928年8月期间,张宗昌购置的大批军械由挪威船只艾金号、斯卡尔号、贝斯蒂克号装运到青岛。1927年7月6日,从奥斯陆启程的艾金号装载军械2,107箱,运往青岛,内有9架德国尤特德公司制造的飞机零件,此外还有皮带20,800副,新式步枪8,875支,老式步枪2,500支,刺刀11,370具,前膛枪9,000支,零件250种,猎枪6 支,子弹1,200发,飞机座舱步枪12支,体育用枪及雷管10箱。1928年3月,该船第二次到达青岛,装有军械2,482箱,其中2,140箱系交运给张宗昌,计有八八型“七九”步枪130箱,九八型“七九”步枪1,941箱,其他各物,则有刺刀、机关炮、炮弹、手枪、钢盔等杂物。8月,张宗昌又购到大批军火,由贝斯蒂尔号货船运到青岛,内有军械3,526箱在青岛卸货,82箱在营口卸货。这批由美中进出口公司经办的军火,计有步枪500支,刺刀5, 000具,肩带5,000副,子弹500合,白郎宁手枪40支,子弹43,000发,共计39,405金元,由天津比利时银行的施罗德签署贷款。另外,斯卡尔号船只也运到步枪7,000支,机关炮10门,子弹及炮弹2,100,000发给张宗昌。



捷克人在1927年初也卖给张宗昌50,000支步枪。另外,张宗昌还购置了大批的机械供其在济南的兵工厂使用。此处不详论。



直军在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已成为昨日黄花,但仗恃汉阳兵工厂的生产与外购的底子,装备情况比北伐军还是要强许多。



孙传芳五省联军的购械。孙传芳的联军地处长江流域五省,其地位动摇不定,难以与西方的军火商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再加上此处历来为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重要地区,英国对孙的行为亦常加限制。因此,孙传芳能购到的外械为数十分有限。即便如此,孙传芳还是力求谋得某些西方对他的支持,与军火商保持直接间接的联系。例如,1924年10月,一艘诺德曼号意大利船从热那亚驶出,将一船德、捷制造的军火运到浙江,共计293箱,其中自动炮2箱,迫击炮12箱等,孙购买了其中一部分。1926—1927年间,北伐军扫荡江浙一带,孙传芳乃与张作霖、张宗昌联盟,他之所以加入安国军集团,原因之一就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军械以自保。张宗昌从他获得的军械中卖一部分给孙传芳,例如,1928年3月,艾金号货船运260箱军械到青岛,张宗昌指定将此运给孙传芳,计有步枪1, 000支,皮带1,000副,子弹3,000,000发,机关炮150架,手枪106支,子弹50,000发。8月从贝斯蒂克号船上运到青岛的军械,也有指定给孙传芳的。但总的来说,孙传芳的购械数目还是较少的。



冯玉祥国民军的购械。冯玉祥国民军偏居西北,势力仅限于绥远、察哈尔一带。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他不得不经西北陆路运进苏联提供的武器,交换条件是冯玉祥容许在国民军内进行国民党的宣传。1925年4月到8月,冯玉祥购得苏联武器计有:步枪7,900支,子弹15,000,000发,卡宾枪15,000支,子弹72,000,000发,自动机关枪27架,子弹630,000 发,机关炮189架,炮弹6,450,000发,野炮66门,左轮手枪1,800支,子弹5,000,000发,手榴弹30,000枚,炸药100普特(1普特等于540磅),挖掘机1,000架,野餐用具50套,两轮车150架,军刀16,000把。另外,19274年4月6日,张作霖搜查苏联驻北京使馆,搜出冯玉祥的两张军火收据,一张是购买步枪27,970支,子弹27,350,545发,马克沁机关炮90门,圣爱丁机关炮50 门,维克斯机关炮3门,刘易斯机关炮4门,三英寸口径炮42门,拖车42架,炮车84架,炮座126座,瞄准仪63具,手榴弹11,000枚,化学弹 640枚,战壕军车18辆,掷弹机1,000架,军刀1,000把,长矛500支,飞机3架以及其他零件,总计货价4,363,656.1卢布,直接由莫斯科运往张家口。另一张收据,包括步枪3,530支,子弹23,649,455发,马克沁炮80门,三英寸野炮18门,榴弹炮8门,炮弹38箱计17, 654发,化学炮弹9,360发,战地摩托车18辆,火药柱1,800支,防毒面具30,000具,燃烧器10架,纳门特手枪500支,军刀4,000 把,手枪子弹5,000发,总计货价4,501,999卢布。

冯玉祥不仅从苏联获得军械,他也同样设法从其他国家获取。例如,1926年2 月,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二军向英国安利洋行购买到军械,计有步枪10,000支,每支85元,子弹2,000,000发,每百发12.5元,机关炮24门,每门7,500元,炮弹5,000,000发。



这一时期,还有一支部队不能不说,即一直割据山西的阎锡山晋绥军。阎的晋军很难算得上北洋陆军,但既然一直将张作霖奉军称作北洋军了,这里也就将一直投靠历届北洋政府的阎锡山部队也算作北洋军吧。



要说到编制装备,这可是一支很值得大说特说的部队。阎军的军火生产十分的火热,出品特别多,部队的装备在当时也绝对是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的。阎军外购的枪炮不多,目前仅知道1918年前后,阎曾利用参战借款向日本购买大正六年式山炮12门、三八式野炮12门和三八式步枪3000支。阎军军械来源主要依靠自力更生,是全国所有军阀中唯一能够枪炮自给的一支。以至于阎军将领打仗从不吝惜枪炮弹药,消耗多少回来立马补充多少。到二十年代中后期,山西的军工产品成龙配套,山炮、野炮、重炮,盒子枪、步枪、机枪、冲锋枪应有尽有,出品甚多,主要产品为:仿三八式步枪、仿三八式重机枪、仿汤姆森冲锋枪、仿毛瑟手枪、一七式手枪、仿日四一式75毫米山炮、改进后的一二式75毫米山炮、一三式山炮、一四式山炮、仿德105毫米重山炮、仿德88毫米野炮、82毫米迫击炮、150毫米迫击炮等。到了阎参加北伐时,山西兵工的月产量已经达到山野重炮共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其中光是一三式75毫米仿日四一式山炮,到北伐完成时止,就出品了700门之多。



对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阎军来说,其编制装备还有几个值得称道之处:阎军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将冲锋枪大量普及装备到全军每一个步兵班的,当时全体晋绥军的每一个步兵班,都有冲锋枪一至二支;阎军至少还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将重机枪、迫击炮装备到步兵营的,当时的阎军步兵每营编配八二迫击炮4门,六五重机枪2挺,而将150毫米迫击炮列为团属迫击炮。除此之外,阎军还有不少于奉军的独立的炮兵团、旅,还有独立的机枪团。特别特殊的是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机枪连的编配都是四至八挺的情况下,阎军独立的机枪团中每个连编配的重机枪竟然达到27挺之数,真真好生了得。北伐结束后,阎曾向马鸿逵、马步芳、李宗仁等出售火炮,在当时各路军阀都极缺火炮而拚命购进的情况下,阎还能够外销,足见其产量之大了。



关于铁甲列车,因明辉曾有专文,这里不赘述。但仍想强调一点,即铁甲列车在当时确是张宗昌的白俄兵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时首创,但使用于战斗,则绝非张军所独有,张作霖奉军、吴佩孚直军、冯玉祥国民军中,都普遍装备有铁甲列车,并编有专门的铁甲列车部队。孙传芳军渡江偷袭南京时,也曾使用铁甲列车轰击北伐军江宁炮台。直奉河南战争时,直军后起悍将高汝桐,就是乘座在铁甲列车上与奉军交战时阵亡的,而有趣的是,他又是被奉军的铁甲列车开炮击中而死的。这一时期铁甲列车装备使用最多的可能是张宗昌与冯玉祥了,张军中能够查到的有“长城”、“长江”、“山东”、“河南”、“湖北”、“泰安”、“云贵”等号,冯军中能够查到的有“中山”、“平等”、“博爱”、“民生”、“民权”、“北京”等号,当然这都不是全部,更多的有待日后再考。在著名的冯张豫东大战和鲁南战役中,还曾数次出现铁甲列车与铁甲列车的战斗,其中光是第一次兰封战役,张军失利,冯军一下子便缴获张军铁甲列车六列(一说五列)。这是铁甲列车在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但到了中原大战后,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综上所述,北洋军阀购买洋械十分活跃,可以说,洋械是其最主要的装备来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我国武器工业十分落后的状况。同时,大规模的购械,使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政治,社会财富进一步流失国外,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困化,反映出北洋军阀的存在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灾难。

转载 北洋军阀武器装备问题初考( 吴永明)

北洋军阀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源起,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混战连年,为害华夏各族达三十三年之久。北洋军阀的许多问题业已引起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然而,关于其军队的武器装备及来源问题,却因资料缺乏而鲜有论者.为了从这方面揭示北洋军阀的本质和当时社会的面貌,笔者不揣谫陋,多方搜集材料,整理成篇。企望有助于对北洋军阀史的全面研究。本文仅就北洋军阀的武器装备概况作-介绍。

清末新军装备

清朝末年,八旗兵和绿营兵均已腐败不堪,对外对内,屡战屡败;于是有筹建新军之议。1895年,先是李鸿章在天津编练“定武军",张之洞在武昌编练“自强军”,后胡煽蔡继李任“定武军"统帅,旋又由袁世凯接任。袁向朝廷呈上《为练新建陆军上督办察》,提出“必须参用泰西军制,始可照西法操练”的建议,一俟批准,于1895年12月正式开练新军,改其名为“新建陆军”。练兵场地在津南小站,小站新军便成为北洋军阀的刍形。以后.随着清朝不断扩编新军,小站出身的军官被分配到各处任职,从而形成一个势力日益膨胀的军享集团。.

新建陆军经历了从武卫右军到北洋常备军,再到北洋六镇,再到北洋三十六镇的不断演化、扩大。其在不同除段的武器装备状况如下:

袁世凯所练新建陆军,内分步队、炮队、马队、工程队等若干营。步队按章制每营辖目兵1008名,每兵佩曼利夏步枪1枝,子弹50发;炮队每营辖右、左、接应3队,人数为1084名,其中右队管炮18尊,马126匹,左队管炮24尊,用马168匹,接应马炮队,管接应马炮18尊,用马180匹。炮的类型都是德国克虏伯厂或格鲁森厂所造的过山炮和快炮;骑兵每营辖4队,总计官兵580名,用马XX匹,每兵佩曼利夏马枪1枝;工程兵1营辖桥梁、地垒、电雷等司,总计官兵521名,马6匹。不过当时实际人数少有足数。

袁氏小站练兵时,已有旧曼利夏步枪1000余枝,炮若干尊,又新领曼利夏步枪5400枝,曼利夏马枪700枝,六响手枪1000枝,57毫米格鲁森快炮40尊,步官挂刀各500柄



哀世凱統治肘期的罕叺装各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爰,袁世凱凭借北洋軍突カ,乘肘窃柄,騙得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以后又谋得正式大总统职位。他深信军队的力量,积极扩编北洋军。终袁在位之世,中央有拱卫、禁卫两军共13师又17混成旅,约计200000人,再加上依附北洋势力的地方军队、总计约有30000余人.当时袁世凯手握大权,令由已出,行动极为自由,因而可以想见、被其视为支柱的北洋军队其武器装备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精良。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工业技术的落后,装备的武器依然是依靠外械为主,但国内自造军械的使用量也路有增加。使用的武器除清末新军原有种类之外,性能先进的手枪,杀伤力较强的轻重机关枪,亦已大量装备军队;重型武器如步兵平射炮、榴弹炮、野战加农炮等也开始使用。⑥使用的自造军械中,步枪多为五响连发枪,口径有仿日本三八式六五口径,6.8毫米元年式以及7.9毫米毛瑟式等3种;轻重机关枪的主要型号有仿哈乞开斯式、仿法国绍沙式和日本十-年式以及马克沁式等类型。⑦由于资料所限,关于袁世凯军队师旅的具体装备数目不详,但其数量和质量超过清末新军是无疑的.

此间除陆军装备齐全划一外,袁世凯还拥有法国“高德隆"飞机12架,包括40匹马力、50匹马力、80匹马力各4架,⑧教练机若干架,并在北京南苑建立航校,培训飞行员。实战中飞机投入过镇压白狼起义的战斗,发挥了一定的威慑作用。⑥舰艇的设置,仅1913年,袁世凯还得到奧地利生产的水雷驱逐舰18艘,四海军舰队的作战能力,比前清残军提高了许多。

可以说,袁世凯当政之世,北洋军兵多械足,具有较强的整体实力,在这方面,要大大胜过清末新军。

1916年一-1928年间北洋军阀的装备概况

袁世凯死后,本已貌合神离的北洋军阀便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后为曹馄、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及占据东北的张作霖奉系;以后又衍生出冯玉祥的国民军系列、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和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等众多军阀.各派军阀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纷纷购枪置械,连年混战不休。伴随着战争的胜负,他们的实力也时有消长。现将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各派在其实力最强期间的武器装备状况概述如下:

(一)皖条军阀的式器装备袁死后,段祺瑞握有北京政府实权,他俨然以北洋派领袖自居,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大肆扩编皖系军队。仅以参加一次世界大战为名,段氏就利用日械编练参战军3师5旅(后改为西北边防军),使皖系实力大增。在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皖系已有军队11师又17混成旅,势力最盛。然而此时,"“军队既多,内容复杂,非复民国五年以前之整齐划一矣。"这些军队中,装备最为精良的当属新编参战军。

参战军的最高统帅为参战督办,由段祺瑞自兼,下设参战军训练处,处理指挥、训练、经理、卫生和补给等一切事宜,实际上等同于当时的司令部。铡其责者称参战军督练,由段系大将靳云鹏担任。

为了造就确实可靠的封建武力,编练之初先成立了参战军军官教导团和参战军军士教导团,团长分别由曾任北京讲武堂堂长的陈文运和曾任保定军校校长的曲同丰担任。受训者则前者在保定军校的优秀毕业生中和接近皖系的初级军官中挑选,后者在接近皖系的北洋各陆军师中有一定文化的优秀士兵中挑选。教导团每期三个月。受结束后担任参战军初级军官和军士。其实,段编教导团的真实目的,还是想通过对这些军中青年的培训造成与其的师生关系,并想以此为纽带行成效忠于段氏个人的派系武力。

1919年初,在参战军教导团的基础上,派员分赴安徽、山东、河南三省招兵,很快招足了三万人,组成了三个师,师长分别由曲同丰、马良、陈文运担任。各师划分驻地,开始训练。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已于上一年结束,段祺瑞却仍旧在紧锣密鼓地大练参战军,可见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段祺瑞主持北京政府时,他与日本人构成了稳定的单一购销关系,他为装备参战军3师5旅,段氏分别于1917年11月和1918年7月两次大规模地与日本签订军械订购合同,前者总金额为日金1718,6461.92元,其购械数目不详。后者总金额为日金2364,3762元,购械计有:三八式步枪8,5000枝,子弹6750,0000发;三八式机枪198挺,子弹950,0000发,附零件6种;山炮162门,榴霰弹8,1000发,榴弹1,6200发,附零件15种;三八式野炮72门;军车180辆,零件6种。

参战军的编制系采用北洋陆军常务军编制。每师步兵两个旅,骑兵、炮兵各一个团,工兵、辎重兵、机关枪兵各一个营。每步兵旅辖步兵两个团,每团三个营,每营四个连,每连战斗兵126人;骑兵团直辖四个连,每连骑兵128人;炮兵团辖三个营,其中第一、二两个营装备山炮,三营装备野炮,口径都是75毫米,每营三个连,每连炮4门,共36门大炮;工兵营辖四个连,分任通信、架桥和筑城作业;辎重兵辖四个连,运输工具全部是马车;机关枪营辖四个连,每连重机关枪6挺,共24挺重机枪。全师官兵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全师使用的武器除山炮是大正六年式山炮外,全部是日本明治三八式。三个师以外,参战军训练处还直辖有重炮一个营,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150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加农炮,也全是日本造,就连用来挽炮的马匹也是从日本运来的大洋马。这些武器在当时均属先进,参战军装备之精良可见一班。

参战军的训练,全部按照日本军队的教育方式进行。曲同丰、陈文运等参战军主要骨干均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不仅直接般取了日军的训练教材,而且还聘有不少的日本顾问,用以指导训练。训练时间牙定为一年。由于参战军的各级军官全部毕业于各级军官学校,

军士又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经过了层层的挑选,接受能力较强,所以说,参战军的训练计划和内容是比较严密和全面的,训练成绩在当时是很不错的。

除参战军之外,皖系其他师旅装备则显得参差不齐了。这主要是由于军械来源不足,再加上有的师旅扩编过速所致。此时,这些师旅的装备除留用袁世凯时代的旧式枪械外,是很骓得到大批新式枪械补充的。

段祺瑞也同样注意加强空战能力,他拥有意大利、法国旧飞机十数架,并利用南苑航校来培养空战人员;但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仅有的一些旧飞机被张作霖、吴佩孚瓜分,并没有在战争中发挥出什么作用。四



(二)直系军阀的武器装备概况同皖系相比,直系军阀的武器装备总数要远远超过前者。这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此时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直系与西方军火商的交易很活跃,购得大批军火;二是直系占有几个国内较大的兵工厂,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它们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械的不足。这两者的数目都十分庞大。例如,仅在1921年11月,曹锟就购得意大利军械4011吨,内含迫击炮、步枪、野炮、手榴弹,菲亚特机关炮、山炮以及各类子弹、炮弹等。

自造方面,1924年汉阳厂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月产汉阳造步枪6000枝,毛瑟手枪260枝,三十节式重机枪25挺,枪弹200万粒,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1921年~1928年共生产68门。以及其他各类产品。此外,直系还拥有飞机89架,分别驻在北京(39架),保定(4架),洛阳(3架),南方(6架)。军舰也有一定的数目。

汉阳兵工厂的主打火炮产品,

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

口径:75MM

炮管长:18倍径(1.33米)

放列重:591公斤 ,行列重:610公斤,炮管重:99公斤

高低射界:-8度至+25度 ; 方向射界:6度

榴弹初速:342米/秒,榴散弹初速:335米/秒

弹丸重量:榴弹6.41公斤、榴散弹6.79公斤、

标尺最大射程:6000米,射速:10发/分




但是,与骤然猛增的军队人数相比,直系依然是缺枪少械。据1920年直皖战后统计,直系:有中央直属部队18师又18混成旅,地方部队8师又13旅,6个镇守使驻军.此外尚有依附直系的地方军阀部队,人数总计当不下40万之众。军械缺额是很大的。再加上直系主政北京时,“其军响之所自取给.惟限于豫直两省及京汉路之收入,又以战事频仍财竭力尽,更无素:蓄之器械,”“直系自十一年直奉战后,虽于军械多有夺获,而皆损破不堪用。”因此,到第次直奉战争时,其军队缺械益加严重.像吴佩孚的中央陆军第3师尚好,人枪足数,而其他非嫡系部队,“军械益缺....不能补购军火,徒坐待汉阳厂之劣制品”来接济。甚至于有的师旅只好组织大刀队来充数,如冯玉祥所属第11师便是如此。第二次直奉战后,有人总结直系失败的原因,除却冯玉祥北京政变所带来的影响外,“直军苦于饷粮不足,器械装备未充,骤与奉方接触,则胜负之分,可以预见。”可见,强大的曹吴直系军阀集团,在二次直奉战后丧师失地,一蹶不可复振,其受军械不足的直接间接影响是至关重大的。

(三)张作霖奉系的武器装备概况与关内其 他军阀的部队相比,张作霖的奉军算得上当时中国武器精良、装备充分的军队了.据文献记载,第一次直奉大战时(1922年),“奉天以數载积蓄,于军队之组编,饷粮之預储,军械之筹备,皆可谓密图靡遗,足供一战。故其入关时,人数以十二万对直军十万,军械则以野炮150尊,机关枪200架,对直军大炮100尊,机关给百架,,军饷之富,战马之多,更无论矣。”四并且,这些军械中,“仅就购自日本者论.已为数不少,”这性能是比较优良的。只不过此时奉军多由旧式军队改编而成,“兵多而不可用,将怯而不可使,”仅6天就被直军击败,饮恨而归。

张作霖败回东北后,“即以东三省自治总司令名义,收拾余恢,整兵修武,统一财政,”函饮图再度入主中原,以报一箭之仇。到二次直奉战争前夕,奉军共整编和练就军队达27混成旅及5骑兵旅,人数约计17万。其武器装备经大力充实,比前次直奉战争期间更跃上一个台阶。奉天兵工厂由杨宇霆任督办,规模较前扩大了数倍,为全国之第一大兵工厂,每年能生产山炮、野炮、重炮、迫击炮、机关枪、步枪等诸多武器.其中尤以迫击炮最显威力。空军实力也大加扩充,由张学良兼任航空处总办,全部飞机约有250架至300架,并在各战略要地修筑了机场和材料库;海军方面,则在保安司令部内添设东北航警处,以沈鸿烈为处长,负责东北江防舰队的整顿、训练工作,并于哈尔滨设立海军司令部和海军学校,四其拥有的各类舰只已达十数艘,在战争期间,各舰均出动助战。不仅如此,张作霖还利用各种手段,从外国购入军械来增强其实力。

经过张作霖这样一番 苦心经营之后,奉军在战斗中的火力优势明显体现出来,及至在二次直奉大战中,奉军的飞机、大炮悉数进击,直捣直军防线,而“直军无以御之。”军械的精良,加上官兵素质的提高,为张作霖迎来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奉军扩编为步兵40余旅、骑兵10余旅,总人数达35万名,此时的军械,除原有者之外,“尚有新式轻机关枪,其数目大约与原有机关枪相等、 新式飞机约264架。奉天兵工厂每天能造步枪子弹30万粒,行将扩充至40万粒,重炮年200尊,炮弹30万发,炸弹毒气,亦均可自造。"另外,其购自外国军械者,自不待言。以后安国军政府时期的奉军,其武器装备与此时相比,整体上并没有很显著的变化。

(四)北洋秉衍生军阀的军备简况国民军系列。 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国民军军事集团。现将其在1925年时的军队实力和武器装备情况介绍如下:

冯玉祥之国民一军据有京畿、察哈尔、绥远、甘肃等地盘、部队扩大为6师另8旅,约计90000余人,后虽稍有变化,但基本保持其16个混成旅的作风。③据《民国军事近纪)记载,“冯军人数虽多,然自无兵工厂,又无海口可以购械,其运经天津者,又多被扣留,故不得已而求械于苏俄。据最近调查,自十四年四月起,至八月止,自库伦所运之械,共为步枪15000余枝,枪弹1500万粒,新式轻机关枪27枝,子弹75万粒,手枪9000支,子弹775万发,手炸弹30000枚。合之冯玉祥原有之械,步枪当不下80000枝,枪劳当不下500000发,此外尚有汽车400余辆专供军用运输。惟山野炮因交通不便,未闻另有妄济,以炮兵一旅计,则不过72尊,以各旅零星合计,亦不过百尊,此冯军之弱点也。”④此后还有几次军械运抵冯军军营,但后来冯玉祥与张作霖反目,奉张联合吴佩孚残军进攻冯军,爆发园、奉、直南口大战,冯军据南口苦斗五个月后始退,重武器几乎损失殆尽。退居陕甘之后,因地瘠民贫,衣食补给,更感困难。因此,一直到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北伐,国民一军的装备状况都处于劣势的地位。

胡景翼的国民二军,有军队共11师又18混成旅,两个晴兵旅,3个炮兵团,⑥拥有京汉路及豫陕等地盘。“然胡景翼初入豫,人数不足40000,炮不过10余尊,虽屡次改编扩充,人数不患不多,而枪支大抵来自民团土匪,新式者实鲜,子弹亦决不能多,炮兵、机关枪则更无论矣”。总计国民二军各部有枪亦不过170000枝,人数则在25000名以上。⑦再加上组成该军的各式杂滥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孙岳的国民三军,其袁备状况与国民二军大致相仿,军队实力也是十分有限的。

除国民军系统外,尚有直鲁联军、五省联军等军阀部队,由于篇幅所限,对这些军阀的武器装备情况叙述从略。

综观北洋军阀时期的武器装备状况,我认为可以从中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由于使用的武器种类单一,因而形成了北洋时代军队兵种单一的状况。当时军阀们所能得到的武器,基本上是一些陆军兵器,如步枪、机关枪、火炮等,而像发展海空军所必须拥有的军舰、飞机等,多产自外国,价格又非常昂贵,各派军阀均无力大批购买,因此海空军只少量的存在于个别军阀的部队中,不可能得到正规的发展。即使是陆军,也由于战车、火炮和车辆器械的缺乏,使发展较完整的仅仅限于步兵而已。在步兵中,杀伤力较大的轻重机关枪和迫击炮等武器也是少得可怜。

其次,因大小军阀竞相扩充实力,而军械物资来源有限、故每每出现兵多于枪,枪多于弹的情况。据有的专家统计,按当时各派军阀部队的人数和枪枝数目平均计算,每1000名士兵中,如果装备得相当好,也只有800枝步枪,5挺机关枪,而重型火炮的数目更少于机关枪。因此,在这段历史上出现了军阀爱枪不爱兵的奇特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还遗传给了蒋介石。在当时,普通一兵的社会地位之低下也就不难想象。



20年代初北洋陆军精锐步兵师编制架空

师直属部队:师指挥部(参谋处、副官处、军械处、军需处、军法处),炮兵团(1*榴弹炮营/12门105mm轻榴弹炮、3*野炮营/36门75mm野炮),加强骑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连(该连为师部卫队,全部装备新式冲锋枪),医疗队;每师下辖3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团指挥部,重迫击炮连(6门150mm重迫击炮),平射炮连(4门37mm平射炮),工兵连、辎重连、通信连、特务连、卫生队,团辖3个步兵营

营直属部队:营指挥部、机炮连(4门82迫击炮,6挺马克沁重机枪),营辖3个步兵连

连直属部队:连指挥部(连长1名、副连长1名、勤务兵2名、吹号兵1名、传令兵1名、医务兵3名)、轻机枪连(9挺79麦德森轻机枪),连辖3个步兵排,排辖4个步兵连

每班14人(1支7.63mm手枪、10支7.92mm步枪、1支7.63mm冲锋枪)

总计:该师编14000人,装备有步、骑枪6000支,冲锋枪约450支,轻机枪243挺,重机枪54挺,37mm平射炮18门,团属150mm迫击炮18门,营属82mm迫击炮36门,105mm轻榴弹炮12门,75mm野炮36门





30年代初北洋样板部队。

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36门75mm野炮和12门105mm轻榴弹炮),机械化牵引方式。1个搜索营,1个工兵营,1个通讯营,1个辎重营,1个汽车团(汽车600辆,载重汽车400辆)。

步兵团编制,3个步兵营,1个炮兵连(4门75mm山炮),1个重迫击炮连(6门150mm重迫击炮),1个高射机枪连(6挺13.2高射机枪)工兵连、辎重连、通信连、特务连、卫生队。

步兵营编制,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8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连(4门81mm迫击炮),1个步兵炮连(2门70mm步兵炮)

步兵连编制,3个步兵排,1个迫击炮班(2门60迫击炮)

步兵排编制,3个步兵班,1个掷弹筒班(3具50掷弹筒)/步兵班编制,14人,冲锋枪2支,步枪8支,轻机枪1挺

总计:该师编15000人,骡马红4500多匹,装备有步、骑枪5000支,冲锋枪约700支,50掷弹筒243具,轻机枪243挺,重机枪72挺,高射机枪18挺,70mm步兵炮18门,60迫击炮54门,营属82mm迫击炮36门,团属150mm迫击炮18门,12门75mm山炮,105mm轻榴弹炮12门,75mm野炮36门。





战略部队

坦克大队,下辖3个坦克中队。每个中队下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4辆坦克(36辆坦克)

飞行大队,下辖3个飞行中队。每个中队下辖4个小队,每个小队3架各型作战飞机(36架作战飞机)

独立野战重炮团,下辖3个重炮营,每营下辖2个连,每连4门150mm重榴弹炮(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团,下辖2个重炮营,每营下辖2个连,每连4门105mm加农炮(十六门105mm加农炮)、

独立重炮兵营,每营下辖2个连,每连4门150mm加农炮,(八门150mm加农炮)、

独立攻城炮兵营,每营下辖2个连,每连4门210mm重榴弹炮,(八门210mm重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旅,下辖2个独立野战重炮兵团,2个野战重炮兵团,1个独立重炮兵营,1个独立攻城炮兵营,(48门150mm榴弹炮,32门105mm加农炮,8门150mm加农炮和210mm重榴弹炮)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昌新军是清末全国最先进精锐的陆军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8月 25, 2022 5:28 am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了机枪的巨大威力,于是清政府向德国大量的订购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144挺,同时为了采用日式装备的部队使用方便向法国采购了哈奇开斯气冷式重机枪24挺,向日本采购38式重机枪若干挺[22]。每镇增编1个机枪营24挺重机枪。[23]“永平秋操时,清政府因外购机枪没有到货,向各地借用机枪,数量巨大以至于各地机枪几乎被抽调一空”[24]。武昌起义时,湖北的民军几无机枪使用[25],民军甚至从楚望台军械库中拖出早已被淘汰的“六管神机炮”(金陵制造局仿制的格林转膛机枪)使用。此外,阳夏之战时黄兴总结汉口失守的原因时也提到民军与北洋军相比缺少机枪火力的支援[26]。由此可见,北洋军此时的机枪装备以及到了相当的程度。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昌新军是清末全国最先进精锐的陆军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8月 25, 2022 5:34 am

保卫辛亥首义成果的作战

  武昌起义的成功,极大地震惊了清政府。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撤销瑞澂职务,命他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带罪立动;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速调两镇北洋陆军星夜赴援;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是企图用水陆夹攻的办法,迅速扑灭武汉地区的革命烈火。2月14日,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同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在清政府的催促下,清军陆续到达汉口附近。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或汉口、汉阳保卫战。
  汉口、汉阳保卫战是辛亥革命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分汉口保卫战和汉阳保卫战两个阶段。
  汉口保卫战首先是从争夺刘家庙开始的。刘家庙位于汉口以北10公里处。刘家庙车站(即江岸车站)为南下清军的必经之路,也是革命军保卫汉口的前哨阵地,当时为第八镇统制张彪率残部占据。
  10月18日凌晨,革命军第二协一部在炮火支援下,经汉口刘家花园(今武汉市少年宫)、歆生路(今江汉路)西北端、洋商跑马场,掩护步兵沿租界后铁路挺进,以二协四标谢元凯所部为先锋,正面进攻刘家庙。革命军发动多次冲锋,均被敌人打退,伤亡很大。10月19日,革命军约3000人,以骑兵为前锋,在炮兵支援下,从两翼发动进攻。战至中午,清军窜入棚户,继续顽抗。革命军组织敢死队使用火攻,清军无法立足,向三道桥退却。革命军占领刘家庙。当晚,汉口全市欢庆刘家庙大捷,商界和市民踊跃劳军,革命军士气大增。10月21日,革命军进攻三道桥,清军用机关枪猛烈扫射,革命军伤亡很大。军政府当晚召开会议,鉴于进攻受挫,决定暂取守势。此后几天,两军在三道桥南北对峙。这时,清北洋军大部南下,已部署在孝感、祁家湾、滠口一线,设司令部于孝感。
  10月26日晨,清军水陆协同,向革命军发动进攻。先由军舰数艘从翼侧向三道桥以南革命军阵地实施火力急袭,革命军猝不及防,牺牲500余人。滠口清军乘机在机枪和管退炮火力掩护下通过三道桥,沿铁路两侧猛攻。上午10时,革命军因减员太多,被迫后撤至大智门一带,刘家庙落入敌手。
  中午12时,革命军第四标标统谢元恺在前线指挥张景良不知去向的情况下,自告奋勇,指挥部队反攻刘家庙,与敌人展开肉搏,清军后退,刘家庙又被革命军夺回。
  10月27日,清军一路从造纸厂沿铁路正面进攻刘家庙,一路绕戴家山、姑嫂村侧击革命军后路。战线迅速向汉口市区逼近。革命军从刘家庙逐步后撤,退守大智门一带。清军进至洋商跑马场。当晚,军政府一面派兵增援汉口,一面致电湘、赣、陕等省,请速出兵援汉口。这时,清廷已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指挥武汉战事,冯国璋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并由冯国璋亲往汉口督战。
  10月28日,清军占领大智门,革命军据守歆生路,依托坚固房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29日,清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歆生路口及华商跑马场。革命军退守玉带门及歆生路以南街市。这时,代理第四协统领谢元恺等领导骨干先后牺牲,前线指挥官张景良又藏匿不出(后来发现张已通敌,便军前正法),前线指挥乏人,部队开始涣散。
  在这紧急关头,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黄兴于28日到达武昌,被推为武汉革命军总司令。29日,黄兴设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并立即到前线视察部队,组织反击。但北洋军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不断向前推进。30日,冯国璋下令纵火焚烧汉口街市,革命军战士在大火中坚持了3天3夜,于11月1日退守汉阳。11月2日,汉口完全落入敌手。此次争夺汉口之战,双方各死伤2000余人。
  11月3日,湖北军政府以都督黎元洪名义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当即率领参谋长李书城、秘书长田桐等于汉阳城西昭忠祠设司令部,全面部署汉阳防务。革命军由于在汉口战斗中大量减员,加上来援湘军,也不过1.3万余人。黄兴将防线布置在南岸嘴、汉水沿岸至三眼桥一线,在武昌蛇山、汉阳龟山、汤家山安设了炮阵地,但对西侧蔡甸、宽沟一线则未部署重兵。清军占领汉口后,将战线设在硚口至龙王庙一线,准备渡汉作战。11月中旬,黄兴作出反攻汉口的决定。11月16日晚,担任主攻的湘鄂军在琴断口通过浮桥,到达汉水北岸。27日晨,在黄兴指挥下,湘鄂军分左右两翼向博学书院、既济水电厂敌阵地攻击,前锋到达玉带门。清军增援部队赶到,革命军左翼发生动摇,首先退却,牵动全线。黄兴严令停止退却,部队皆不听命,不得不率军返回汉阳,反攻失败。此次反攻作战,革命军伤亡800余人,士气大受影响。
  清军在革命军反攻汉口受挫后,于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汉阳发起进攻。清军一部从新沟渡过汉水,占领汉阳门户蔡甸,并迅速推进到汉阳以西的三眼桥附近。11月21日,两军在三眼桥展开激战。同日,另一部分清军抢渡舵落口成功,突破美娘山防线。11月23日,清军占领美娘山,革命军趁其立足未稳,实施反击,美娘山失而复得。11月24日,清军增兵美娘山方向,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美娘山、仙女山。黄兴鉴于仙女山之敌对汉阳威胁甚大,遂令预备队投入战斗,进行反击。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反击未能成功。清军一部乘势进攻三眼桥。革命军被迫退守锅底山、扁担山。经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锅底山、扁担山及磨子山相继失守,25日,革命军再次夺回磨子山、扁担山,清军以炮火向革命军猛烈轰击,两山复被清军夺占。至此,汉阳周围制高点尽失。革命军因伤亡过大,无力再组织反攻。11月27日,汉阳终于失守。
  汉阳保卫战,革命军伤亡3300余人,清军亦付出了沉重代价。袁世凯面对各省纷纷独立和起义的局势,加上没有海军支援(海军已在九江附近江面宣布站在革命军方面),同时也为了给“和谈”留些余地,因此没有马上进攻武昌,只是隔江与革命军对峙。
  汉口、汉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其意义仍十分重大。革命军在兵力、装备、训练各方面均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为保卫汉口、汉阳,与敌人进行了40多天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武昌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给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不但保卫了武昌的安全,而且为各省组织起义、完成独立赢得了极可宝贵的时间。当然,从军事上分析,汉口、汉阳保卫战也有不少失误。如偏重了从正面与优势之敌争夺阵地和街道,未能充分利用道路分歧、街道纵横的特点,迂回侧击敌人;让内奸张景良充当前线指挥;
  不顾主客观条件贸然反攻汉口;将汉阳设防重点放在汉水岸边、未能以更多兵力控制翼侧和制高点;没有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军队缺乏训练、不听指挥等等,都是导致汉口、汉阳失守的重要原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