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小史

大武汉
回复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豆皮小史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二 8月 18, 2020 5:01 am

武汉的豆皮摊子遍布于三镇的街头巷尾。人们过早时,吃一盘豆皮,叫一碗蛋酒,或者来一袋鲜热牛奶,边吃边喝,真是不亦乐乎!然而吃豆皮的人虽然多,知道豆皮来历的人却很少,说起来它问世已经有一百二三十年了。

豆皮是在湖北传统小吃豆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粳米与绿豆分别浸泡,按8∶2的比例混匀磨浆,舀一瓢浆在擦油的锅中摊平炕好后,卷成圆筒,一段段切成一指宽抖散,这是新鲜豆丝,可炒可煮。不抖散而晒干储存的叫干豆丝,煮食前要先用水泡涨。

相传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汉口有个盐商子弟,嫌豆丝味道太单调,嘱厨子想法创新。几经摸索改进,形成如下一套工序:浆皮炕好后,均匀地抹上一层蛋液,盖上锅盖焖一下,立即翻锅、压火。把蒸熟的糯米在浆皮上铺一层,再撒一些熟肉丁、酱萝卜丁、五香干子丁,把浆皮圆边铲起叠成方块,翻面淋油略煎,用锅铲切成小块装盘。这就是由家宴传到社会上最早的豆皮。

从清末到抗战期间,武昌和汉口先后出现了杨洪发与郭春山两位豆皮名家。

1947年,汉口老通城饮食店的老板曾厚诚,聘请曾在杨洪发豆皮馆任职并向郭春山学过白案的高金安,到该店专门做豆皮。高金安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多方改进,推出了以肉丁、虾仁、香菇作馅料的三鲜豆皮,深受顾客欢迎。在曾厚诚长子曾昭正的建议和主持下,花了近千块银元安装了“豆皮大王”的霓虹灯广告,并以此作为该店经营特色,很快就誉满三镇。继高金安之后成名的,还有该店的“豆皮二王”曾延林。

从1958年起,高、曾两人分别为来汉的毛泽东、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豆皮。毛泽东还为此题词:“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成为老通城店史上光辉的一页。

如今,曾延林退休后留任老通城顾问,继往开来的年轻师傅们仍然保持了该店豆皮的传统特色,仍然是“通城豆皮第一家”。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