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的交通路

大武汉
回复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抗战初期的交通路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二 8月 18, 2020 4:59 am

自从《长江日报》刊登了重建交通路“文化街”的消息后,几位老朋友奔走相告,纷纷谈起各自在交通路访书买书时的经历,因此也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抗战初期的交通路,全长不到200米,只有32个门面,然而它却拥有10家书店。其中,有中华书局、生活书店、上海杂志公司和世界书局这样集出版和发行于一身的巨擘,加上与其西北端毗连的中山路(今中山大道),还有历史悠久的商务印书馆,所以获得了“文化街”的美名。

这条街不仅能够供应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套教科书和文具仪器等等,而且不论是中老年、青少年以及儿童都能买到自己喜爱的书刊。例如我的祖父曾因购得《四库大辞典》和《古今图书集成》而欣喜不已;父亲和舅父分别买到《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世界文库》后,逢人就夸;表兄为获得《给青年的12封信》及《ABC丛书》而雀跃再三;我为觅得《子恺漫画》和《大家唱》一、二集高兴万分。单从书刊品种众多方面来讲,就比当时武昌的横街头与察院坡(今民主路)和汉口的半边街(今统一街上段)那些书店强得多。若论经营方式,交通路的书店也很有特色。生活书店设立专部为各地读者代订全国出版的书刊,书价按9折供应,并特约中国、交通等10大银行免费汇款。该店还随时编印各种书目分赠读者,读者如函询各书内容,该店也可代为调查函答。大东书局与上海杂志公司都是实行开架售书,任人翻阅选购。如果你不想买,而是去抄写某种书刊的某些内容,也不会受到书店干涉。

由于当时的北平、天津和上海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西迁重庆,武汉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在交通路的某些书店里,往往有人传述着一些抗日救亡的新闻。当我在这里听到有人推荐杨朔的《毛泽东特写》、刘白羽和王余杞的《八路军将领》、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连忙找来阅读,从而使我初步认识了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粗浅地了解到边区的一些情况。

还有两件事令我至今难忘:1938年2月20日,有人在生活书店门口看当天《新华日报》刊登的马识途的《武汉第一次空战》,很快围拢一群人,大家要求他把这篇特写朗诵一遍。朗诵刚结束,人们就七嘴八舌地谈论自己的见闻,洋溢着首次空战告捷、击落11架敌机的喜悦。不知是谁唱起了《青年航空员》的歌,霎时一唱众和,人们用歌声表达了对捍卫祖国领空的我国空军的敬意。还有一次是一个阴天的黄昏,在交通路与后花楼(今花楼街)交界的地方,有一位从东北流亡到武汉的中年人,站在凳子上向过往行人倾诉着国破家亡的种种惨痛遭遇,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刚唱完,就有不少人应声一齐唱,不少人泪随声下。群众最后又自发唱起了《救亡进行曲》和《打回老家去》。这歌声,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决心。

那时,我家住在鼎安里(今江汉路上海村),离交通路很近,每星期,我总要到那里去逛两三次。我喜欢那里弥漫的文化气氛,充满着抗战意识。每次之行,都令我开眼界,受教育。现在,重建交通路“文化街”的口号既已提出来,切盼有关方面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至于我理想中的新的文化街应该是什么样子,为篇幅所限,就不必细说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