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与后城马路

大武汉
回复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中山大道与后城马路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二 8月 18, 2020 4:33 am

1999年2月22日,中山大道首期改造工程揭开序幕。在市政、自来水、供电、房地、电信、园林、环卫等施工单位及江汉、江岸两区的通力协作下,到8月28日,从六渡桥到南京路1.23公里范围内的道路排水、电力、电信、路灯、自来水、电车、交通整治、园林绿化、有线电视线缆入地、房屋立面、户外广告与亮化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三座人行天桥的改造、人行道地砖的铺设、两个街头小游园的改建及12栋历史优秀建筑的“整旧如旧”趋于收尾。9月24日中秋节的晚上,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

在这6个多月的时间中,武汉地区的新闻媒体陆续发表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文字与图片,成为武汉三镇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有的记者与编辑对中山大道的历史不是很熟悉,因此有关报道不免出现差错。比较普遍而又被人们忽视的错误是说:“中山大道是武汉出现的第一条能行驶机动车辆的马路。”

据文献记载:武汉出现的第一辆汽车,是汉口的英国领事馆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从英国运来的福特来路卡小蓬车;武汉第一个有自备汽车的中国人,是英租界阜昌洋行买办刘子敬,其时是宣统元年(1909)。到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共有汽车20多辆。全部集中在租界区内,其中2/3为外国人所有。试问在1903年以前,汉口英租界如果像武汉的老城区那样,只有窄街小巷而没有马路,汽车能在那里顺畅地行驶吗?

其实,某些记者与编辑设若查阅一下《武汉地名志》就会看到:“这是武汉出现的第一条能行驶机动车辆的马路”,指的是后城马路而不是中山大道。严格说来,《武汉地名志》的提法也不是很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后城马路是汉口华界出现的第一条能行驶机动车辆的马路。”

为什么凭空冒出一条后城马路?它和中山大道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要谈到这个话题:

在汉口的所有大道中,要数中山大道的历史情况最复杂,它曾经三次更改名称,并且三次改变路线,要弄清有关问题,必须从汉口的城垣谈起:

清同治三年(1864),汉阳郡守钟谦钧、县令孙福海与绅士胡兆春等,为防御捻军进攻,就汉口后湖一带筑城开壕,上起硚口下至沙包(今一元路江边),环绕汉口镇的西北,大约有13里,一年完工。因为汉口镇前面是长江和汉水,城垣在汉口镇的后面,故称后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拆城墙修马路,从硚口到歆生路(今江汉路),全长约9里,并且将它命名为后城马路。

为什么这条马路不沿着城墙的旧址一直修到江边呢?因为像那样一来就要通过英租界的边界湖北街(今中山大道江汉路口至大智路口一段),俄租界的边界五族街(今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至黄兴路与黎黄陂路之间一段),还要穿过法租界的辖区亚尔萨斯罗南尼街(今中山大道黄兴路口至胜利街交汇处一段),然后沿法、德两租界的分界线皓街(今一元路)南行才能到沙包。张之洞的本意只是在华界修马路,没有必要到租界区动土,何况跟洋人打交道也是一件麻烦事,于是后城马路就只能修到歆生路为止了。

设若再问一句:从前城墙是怎么修的呢?穿越上述地段怎么不怕洋人干涉呢?回答是这样的:英国虽然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强行在汉口开辟租界,但它扩界“后至城垣留出官地五丈止”却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事,汉口修城墙是在同治三年(1864)。当时俄、法、德三国租界尚未开辟,根本用不着为这件事和洋人办交涉。

1927年春,武汉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后城马路改名中山马路,起点与终点不变。

1943年6月5日,作为纳粹德国傀儡的法国维希政权,在日本的压力下,和汪伪政权在汉口、天津、广州三地举行了“交接”法租界的仪式。于是汪伪汉口特别市政府将中山马路向东延伸,分三段分别命名为中山西路(今硚口至利济路),中山中路(今利济路至江汉路),中山东路(从今江汉路起,跨一元路进胜利街至芦沟桥路)。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汉口市政府将中山西路、中山中路与中山东路合并成中山大道,同时将它分为中间脱节的两段。具体说来:当时中山大道的西段是从今硚口至黄兴路,从黄兴路至今胜利街交汇处的一段改名复兴路;中山大道的东段则向北移到今一元路的北端,向东前行到黄浦路进入解放大道至丹水池止。解放后仍然如此。经过1972年的路名整顿。才将复兴路并入中山大道,同时将黄浦路口至丹水池一段并入解放大道。

后城马路刚建成时,是碎石黄土路面,两旁是湖淌、水凼和稀疏矮小的房屋。《大武汉旧影》中有一幅清宣统元年(1909)竣工的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水塔的照片(位于今中山大道前进五路口),它的高度虽然只有41.32米,但在周围环境的映衬下,简直是鹤立鸡群。1917—1931年,在这个路段上陆续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银行(今仍为中国银行)、新市场(今民众乐园)、南洋大楼(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汉口总商会(今市工商联)、浙江实业银行(今市一轻局)、金城银行(今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大陆银行(位于今大陆坊口)等著名的近代建筑物,在这些楼房的左右,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商店、旅馆、饭店等。1928—1933年,市政当局在这一路段的南侧,扩建了三民路、民生路、民权路与民族路;北侧以汉口市政府驻地为中心,修建了府北一路(今自治街)、府东一、二、三、四、五路(今前进一、二、三、四、五路)等街道二十多条,六渡桥至南京路一带,才成为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的闹市。

后城马路的上段,从满春路到硚口一带,当年更是荒凉。除老法院、老慈善会,(今市一医院)附近有几栋寥寥可数的砖房之外,其余都是茅屋棚户、水淌子。道路两边地势很低,城墙遗迹与护城河、玉带河的故道历历在目。

辛亥革命前夕,宦应清写了16首《后城马路竹枝词》,从中可略窥当年后城马路的景象。今择录6首如下:

第二首

后湖万顷雨如烟,放下渔罾学种田。

偶到惠民亭上望,香风渐送稻花天。

第三首

尚无歌管与楼台,滚滚尘埃扑面来。

我自看人人看我,相逢一笑把头回。

第八首

莺飞草长野花香,一角危楼挂夕阳。

寒食清明都过了,踏青还到济生堂。

第十首

新开茶馆两三家,有客闲来便吃茶。

要算宜宾风味好,汉江春水浪翻花。

第十一首

不男不女不华洋,愈出愈奇时样妆。

花露满身过土垱,一塘臭水也生香。

第十六首

半是荒园半水塘,看他一一起房廊。

后来风景知多少,留待旁人说短长。

1949后,经过几次分段分期的翻修与扩建,加固了路基,加厚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一般宽3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10米;开辟了人行道;改明沟为暗沟排水,为1999年2月中山大道的改造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中山大道与后城马路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二 8月 18, 2020 4:34 am

《中山大道与后城马路》在《武汉春秋》2002年第2期发表后,我们送给一位朋友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提出了几个问题,下面记述的是我们之间的一问一答。

问:《武汉地名志》和《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都说中山大道从黄兴路口到一元路的一段,曾经命名复兴街,你们却说是改名复兴路,根据在哪里?

答:在写这篇短文以前,我们曾经检阅了从清末到现在印制的武汉的一些地图,在1946年7月武昌亚新地学社编印的一幅《最新汉口市街道详图》上,看到这一路段标注的是复兴路。为此我们采访过位于中山大道与胜利街交汇处昌年里中年近八旬的老住户,回答说:这个里份口的街道曾经是叫过复兴路。根据“时近则易核,地近则迹真”的原则,我们就采用了复兴路这个地名。

问:1946年元旦命名中山大道时,为什么不把复兴路这一段纳入中山大道,而让它成为中间脱节的两段路?

答: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也搞不懂。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馆界办法》,决定随同收复沦陷区,将上海与厦门公共租界,天津英、法、意租界,广州英、法租界,上海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北平使馆界一并收回。既然如此,汉口市政府在1946年元旦为中山大道命名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并且顺理成章的把亚尔萨斯罗南尼街并入中山大道,用不着将它改名复兴路,并且因此把中山大道截断为中间脱节以至成为互不衔接的两段。这种有悖常理的做法,从来没听到武汉史学界与地名工作者议论过,这也是“武汉历史上还有不少未知数”与“武汉人对武汉研究得还不够”的旁证。

问:你们说解放后,在中山大道原来没有人行道的地段开辟了人行道,这种说法太含糊,怎么不把具体地段指出来呢?

答:你的意见很对。按常理说,马路旁边是不会没有人行道的。但事实确实如此。中山大道从黄兴路到车站路一段约计200公尺,左边有人行道,右边则没有。1963年,市政当局将这一段道路右侧的楼房,在保留重要支柱的前提下,拆去了当街的一进房间,改建成“骑楼式人行道”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问:汉口的几条大道中,只有中山大道存在车辆的单行线,这种特殊状况怎么不指出来?

答:中山大道从南京路口到黄石路口约150公尺的一段是单行线,从黄兴路口到车站路口一段约计200公尺,除电车能对行外,其他车辆只能单行。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路面狭窄造成的,不能和其他大道相比。

问:中山大道被一元路腰斩成两截后产生了错位:这一段的终点在南边,另一段的起点却在北边,先不谈它给城市管理带来的不便,起码可说是地名命名中的异常状况吧?外地人到中山大道怎么弄得清楚?这种状况能否改变?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答:听武汉市地名委员会常年胜科长讲,他们曾经建议:改变中山大道东段的走向,那就是在黄兴路上向北转弯直到磨盘处,然后向东转,笔直往前走。具体地说就是把黄兴路的北段与友益街的中、下段和一元路北端的中山大道下段的起点相连接。可能是经费有困难,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其实还有一个简便办法,只要把一元路北段划进中山大道,中山大道就可以连成一气了。否则像现在这样,分成两段后又没有对接,不要说外地人到中山大道搞不清楚,武汉市的市民恐怕也有不少人不了解中山大道的整体走向。至于这种状况能否改变取决于政府行为,我们无可奉告。

问:中山大道上既有文物保护单位,又有著名的历史优秀建筑物和老字号,你们怎么不作些介绍?

答:以上海的南京路为题材的书出过三本,厚薄不一。假如为中山大道写一本专著,至少也会有几十万字。我们的这篇文章只有三千字,对一些问题既没有说深说透,更会招来挂一漏万之讥,限于时间、篇幅和水平,只能这样向读者交卷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