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江汉路

大武汉
回复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百年沧桑江汉路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二 8月 18, 2020 4:31 am

在汉口住的人都知道,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是贯通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和解放大道的主要街道。同时,它又是江汉区和江岸区两个区的分界线;路的西边属江汉区,路的东边归江岸区管辖。但是很多人都不晓得,在1927年以前,这条街道却是租界和华界的边界线;西边是华界,东边是租界。老辈的武汉人又把租界叫洋街,把华界叫中国街或者本地街。

谈到江汉路必须先从英租界谈起。由1840年到1860年,帝国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旧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1年,英国首先强行在汉口开辟租界,占地458亩零80弓。三十多年后,英国一再提出扩大汉口英租界面积的要求。1898年,清政府被迫答应了让它增加面积337亩5厘。然而英租界当局仍不满足。当时英租界的西边和北边(今江汉路花楼街口到中山大道,以及整个扬子街地段)都是低洼的荒地,是地皮大王刘歆生的产业。英租界工部局总办米勒早就看上了这片地皮。因此他瞒着中国地方政府,私自与刘歆生勾结,他对刘说:“你那些低洼的荒地,如果想提高价值,非要先把地基填高修成马路再盖房屋。我们租界有的是垃圾和煤渣,可以无偿的运到这里来作为填地之用。不过地基填高以后,有一段要纳入租界范围,由工部局来修马路,其他地段的产权仍归你所有。”

怎样才能使这些洼地增值,正是刘歆生做梦都在想的事,何况还可以借此拍洋人的马屁,当然满口答应。于是双方在1901年达成协议,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英租界源源不断的在此倾倒垃圾与煤渣的同时,刘歆生的填土公司也从后湖取土运到这里来,地基填高修成马路后,这一大片三角形的地带就成为英租界的辖区,英租界的面积扩大到800亩以上,这就是史学界所说的“越界筑路”。清政府明知英租界这样做是非法的,但是也没有人出面计较。从来弱国无外交,你能把人家怎么样?为了表彰刘歆生的这一“功劳”,英租界把越界修筑的这条马路命名为歆生路。

在此以前,从江边到后花楼口(今花楼街)的这段街道原名广利巷。地方政府看到它紧挨英租界。本着“邦交之道让和忍,唯愿太平过一生”的想法,将它改名为太平街。到1927年“一三”惨案发生,汉口英租界被收回后,才把太平街和歆生路合并称为江汉路。江汉路的得名是因为江边有座江汉关(今武汉关),这就是江汉路的来历。

从清末到武汉解放前,这条马路凭借其贴近英租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一直呈现着畸形的繁荣,聚集了洋行、旅馆、餐厅、娱乐场所和经营高中档商品的老字号。尤其是在它的南段,银行与钱庄多达十几家,有汉口“华尔街”之称。(华尔街Wall street是美国纽约的一条街道,是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集中地。)

解放初期,江汉路基本上保持了原来面貌,但是,随着商业结构的变化,原来一些很好的铺面,逐渐被这样那样的机关、办事处、批发部门和群众住户所代替。“文化大革命”期间,江汉路临街门面的利用率不断降低,商业网点分布不均,特色专业商店少,商品品种逐渐大众化。尤其是从武汉关到中山大道这一段日渐冷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汉路的面貌虽有改变,但变化不大。它的处于汉口中心地带的良好地理位置的优势,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挥。

1982年11月,武汉市市长黎智提出“要为商业找金窝子”的课题。民建武汉市委和武汉市工商联闻风而动,组织得力人员深入研究了武汉商业网点的布局,借鉴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天津的和平路、上海的南京路集中建设商业区的经验,着重分析了江汉路的历史、地理、交通等等优势,认为这里是做生意比较理想的地方,从而确定了建设商业一条街的指导思想。同年底,民建武汉市委和武汉市工商联的四位副主委率领干部对江汉路的商业网点,挨家挨户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并收集意见,绘制出街面图,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江汉路商业网点的调查情况及建议》,包括21条设想和大造舆论、照顾部门利益,必要的行政干预等等。这个建议立即受到武汉市政府的重视。

1983年3月,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对上述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且责成有关部委办抽调干部组成专门班子,参加这项工作。同年7月,市政府在该项建议的基础上作了很大改进。8月份,市政府决定把江汉路辟为商业一条街,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店容路貌焕然一新。它以突出经营特色为重点,以倡导优质服务为内容,讲究商业道德,注意维护消费者利益,因此受到群众好评。

1990年统计,从鄱阳街口到江汉四路口聚集着170多家商店,门面多达400多个,其中有特色的专业商店多达90家,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优商品,经营的商品有53000多种。麦当劳与肯德基两家洋快餐店进军武汉,首先就是选择在江汉路落户。年轻男女如果准备结婚,只要带上钱到江汉路转一趟,什么东西都可以置办齐全。由于这里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商店,在湖北省8城市创建文明商业街竞赛中夺得了第一面优胜红旗;商业部也曾经授予江汉路以“全国商业文明街”的光荣称号。从此,这里不仅是武汉市民理想的购物中心,也是武汉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1992年,为了照顾下岗职工和亏损企业人员,经市政府批准,允许他们在江汉路摆摊设点,经营小商品夜市。从繁荣个体经济,广辟再就业门路来看,产生了一定作用。然而当这类摊点发展到1400多档,并且出摊时间提前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原来是让他们搞夜市,谁知他们那么早就出摊,以致交通堵塞,行人拥挤,给社会秩序、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与城市建设等等带来许多难题,同时也影响了江汉路商业门面的正常经营。于是不断有人提出:这种名为夜市,而实际在白天就占道经营的摊点,是否应该整顿?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的确是应该整顿。但由于牵涉面太广,也不能简单的令行禁止。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准备,1996年7月31日,江汉路摊点夜市正式关闭,整体搬迁到江汉路侧边的泰宁街,江汉一路和紧邻的保成路,8月1日正式开业。同年9月4日,副市长殷增涛召集江岸区、江汉区及市里有关部门在江汉路开专题会议,要求大家齐心协力,一致行动,按照高标准使江汉路硬件见新;重新翻修路面,人行道铺设统一标准的彩色地砖;加大保洁力度;每个商业门点的霓虹灯和招牌都要亮起来;要逐步转变为步行一条街;营业时间也要相应延长,再度形成集名品名店名街为一体的全国商业文明一条街。

1999年,中山大道六渡桥到南京路1.23公里的路段进行了综合整治,效果非常好。接着,加大江汉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力度的计划也进入了市政府的议事日程。经过武汉地区知名专家学者的严格论证,这一工程从2000年2月10日开工;国庆节前竣工,市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使江汉路成为集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协调统一的武汉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与中山大道的中段一起,构筑成武汉市的商业黄金轴与闪亮的风景线,成为武汉市跨世纪的城市品牌。

和1996年相比,这一次江汉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又跃进了一步。具体表现在:1.街道两边建筑物的立面,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治后,再现了昔日的风貌,看起来却又焕然一新;2.12处历史优秀建筑物的墙上都嵌有铭牌,对其作了扼要的介绍;3.在武汉关侧边、黄陂街口、花楼街口、中心百货商场附近,建起了绿地、广场等休闲处所;4.树立了卖热干面、挑水、乘凉下棋等雕塑小品,反映了武汉地方的民风民俗。

需要说明的是:江汉路和江汉路商业步行街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江汉路是南起沿江大道,北到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而江汉路商业步行街虽然也是南起沿江大道,北边却是到江汉四路口,全长是1210米,比整个江汉路要短390米。即令如此,但是如果放眼全国,人们可以看到:北京的王府井商业步行街、上海的南京路商业步行街、大连的天津路商业步行街和其他城市已建成的商业步行街,其长度都不及武汉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

现在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分为三个区段:从武汉关到鄱阳街口,是以金融、保险业为主体的商业街;从鄱阳街口到中山大道,是以国家级老字号和现代世界精品名店为主体的商业街;从中山大道至江汉四路口,是以大型现代商场为中心的商业街。这三个区段都进行了十项市容环境综合改造。

为了加强这条1210米路段管理工作的力度,武汉市学习广州、深圳与珠海等城市的经验,在开街之前的三个月,由市人事局、市市容管理办公室,向社会公开招聘这一地段的监察人员。45名包括大学生,退伍战士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经过考核和培训,持证上岗。这种管理模式,在武汉市还是第一次。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