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大武汉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7月 15, 2020 10:15 pm

武汉明明是一座文化大城,现在却被迫变成了工业大城。”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武汉东湖边的放鹰台是有着6000年历史的屈家岭文化的遗址;黄陂境内的盘龙城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商代古城遗址;现在的汉阳是同武昌一样甚至有着比武昌建城历史更早的千年古城;汉口有一个全世界只有两座的缅甸式佛教建筑;现在的司门口附近曾有一座宏伟的楚王府;江夏的龙泉山是历代楚王的陵园,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汉有明九王墓的奇观;蔡甸的马鞍山南麓凤凰咀上有钟子期之墓;黄陂的双凤亭有着和程颐程颢有关的传说等等。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7月 15, 2020 10:23 pm

为何现在的武汉在国家中的实力和地位远不及民国时期的汉口?

民国时期的汉口市高度繁荣,包括汉阳人口曾达到百万,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然而,接着至本世纪初,武汉的综合实力直线下滑,曾经排名在十名以外,从2014年才逐步赶超,2018年经济实力排名在全国第九。为何现在的武汉在国家中的实力和地位地位远不及民国时期的汉口,况且当时的汉口也仅仅作为武汉三镇中的一部分而已。

一、从开放程度看领事馆的数量比较

民国时期的武汉有二十个国家领事馆,分别是:英国总领事馆、俄国总领事馆、美国总领事馆、法国总领事馆、日本总领事馆、德国总领事馆、比利时总领事馆、意大利总领事馆、葡萄牙领事馆、荷兰领事馆、丹麦领事馆、瑞典领事馆、挪威领事馆、墨西哥领事馆、芬兰领事馆、奥地利领事馆、西班牙领事馆、瑞士领事馆、刚果领事馆、菲律宾领事馆。


领事馆是一国驻在他国某个城市的领事代表机关的总称,负责管理当地本国侨民和其它领事事务,领事馆责任努力促进两国的的贸易和投资,实现贸易和投资的多样化;增进两国的了解;互相帮助发展,以实现其地区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建立两国之间的联系;以及帮助出行旅游的本国公民。领事馆设立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外事活动就会活跃,相应地涉外旅游、会展、外资企业驻地、航空都会带动起来。

现在的武汉只有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区区四个国家的总领事馆。另外有意在汉设馆的日本、泰国,武汉的外国总领事馆将增至6家。

二、从两个时期的经济地位状况比较

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国最先与汉口通商,外国各路商人也“立即趋之若鹜”,先后有美国、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瑞士、秘鲁等国先后来汉通商。可以认为,汉口开埠后,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资企业的兴办,都促使汉口渐次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每年的间接进出口贸易额大致在2300万两至4200万两之间。

三、从两个时期的国家政策比较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年),汉口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性城市的轮廓开始显现。张公即已筹谋“效西法图富强”的新政,来促进武汉的发展。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出于工作需要而设。从新设机构的性质来说,属于教育、文化的机构3个,属于财政金融的机构5个,属于军警司法的机构6个,属于农工商及交通管理一类的机构最多,达23个,也明确标示出张之洞兴办实业的努力。

民国时期,中国第一个直辖市?那毫无疑问,便是——汉口市。1927年“宁汉合流”之后,汉口保留了相当于副首都的政治阵营。汉口是中央特殊城市,武昌是湖北省会,汉阳是县。通过这种方式,汉口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直辖市。国家地理杂志将汉口评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四、改革开放后武汉整体实力下滑的原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四大经济特区以外,还有十四个沿海城市实行对外开放,特别是珠三角搞得红红火火,基本没有武汉什么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重点发展长三角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国家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也没有武汉什么事,虽然武汉高校和在校学生众多,导致“孔雀东南飞”。

本世纪前十年,国家实行渤海湾大开发,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和振兴东北发展,同样也没有武汉什么事。至此,李市长曾经发出:武汉在哪里?的呼喊。

本世纪十年以后到现在,国家的重点在一带一路,省内的重点在一主两副,而两副的发展也排在全国70名以后。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名称,也仅仅是一个口号和称呼而已,而无任何政策层面的支持。试问,中国哪一个国家中心城市没有“新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杭州等都有国家新区,就连周边的长沙、南昌都有国家级别的“新区”,而偏偏武汉的长江新区直到目前还没有批复下来。

总之,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太过于靠政策红利和上层建筑的顶层设计。由于政策不一致,机会不对等,国家层面和省内层面对武汉支持力度不足,加上机会的错失,造成武汉的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15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那个时候沿海地区发展刚开始,武汉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15年黄金时间的发展,沿海地区都超过武汉了。这些年可以说武汉在国家城市经济的比重基本是原地踏步,经济发展缓慢,也与武汉的发展观念落后息息相关,武汉总是把自己看的很不错。从冶金、机械、造船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到食品、轻纺、服装、烟草、洗衣机……等轻工业以及很完善的电子工业。诚然武汉的基础是很雄厚,但是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什么用呢?这么多年的时间武汉没有政策支持,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省内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所以整个城市发展很慢。

30年的发展滞后,导致中国现在的武汉在国家中的实力和地位地位远不及民国时期的汉口,民国时期武汉三镇的发达和繁荣和开放程度在历史中的地位远非今天可比的。





当年的武汉靠两件事,1,汉,2,洋。洋就是洋人。汉就是汉水长江的水运。洋人走了。水运重要性降低。洋人走了不要紧,水运重要性降低也不怕,只要沿江高铁建成,将构成武汉高铁枢纽中心的地位。武汉成米字型的高铁架构,全国少有。未来武汉的复兴靠两件事:交通和产业。
民国时期武汉发达主要有2点:
1.张之洞的多年经营,武汉在清末就发展成全国工业实力顶尖的城市。
2.地理因素,武汉市当时中国内陆唯一的出海口岸,靠长江。
那时的官员只看重天然禀赋,不以私心而蛮干。张之洞是贵州人,但不是以贵阳的发展为谋,却大力发展先天具有水优势的中部中心。不像不顾先天不足霸王硬上弓郑州等缺水之境。





武汉1980年代开始就被大量抽血。当年武汉市每年上交中央财政,是广东省的两倍,抽血太狠。1988年武汉上缴财政超过28亿,广东全省只有14亿。上海(陈云)、重庆(小平)、广东(叶剑英)享有1978年的夺权成果。
附件
file90.png
file91.png
file92.png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hankowbund » 周四 9月 24, 2020 11:19 pm

要想知道武汉为什么落后,一定不要错过共产党对武汉农业和农村落后政策,除了因为武汉工业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没有联动能力,除了因为为了确保中国工业家底的稳定,进而从财政、金融等政策打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外,导致武汉农村落后的还有工农业剪刀差对武汉的危害。

实际上,中国有两种剪刀差,工业对农业外,还有轻工业对重工业。不幸的是,武汉既是重工业大本营,又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在中国,只有武汉同时遭遇了两种剪刀差的祸害。幸运的是,上海同时成为两种剪刀差的受益者。不是那些地方多有本事。

什么是工农业剪刀差,大致的意思是,农业部门将其产品按照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卖给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粮食、服装等轻工业,而工业部门则按照高于价值的价格把工业品卖给农业。从而形成了所谓剪刀差,这就是几十年来中国工业剥削了农业,现在中央说工业要反哺农业了也是这个道理。剪刀差的概念来源于原苏联,其含义是工业品和农业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是左倾势力在东欧和亚洲非洲迅速积累国家工业基础的办法。

工农业剪刀差实际造成工业集中区对农业集中区人民的剥削,而享受国家富强的机会却是一样的,甚至也是不平等的。从1953年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到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从农民手里拿走了6,000—8,000亿元资金。1978年以后,农民的剪刀差负担并未消失,剪刀差呈波浪起伏状,1989年后又有所扩大;1994年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后剪刀差又开始缩小,然而1996年后剪刀差却又回升。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由于绝大多数非农产品已经进入市场竞争决定价格的时代,剪刀差的汲取功能才开始弱化。而这时的武汉农业又马上面对入世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这让武汉农业雪上加霜。

那么什么是轻工业对重工业的剪刀差?因为轻工业在改革开放后,除烟酒等专卖产业外,多数已经不再受国家严控,而重工业和主要矿山开采业一段时间以来被国家控制价格,这就形成了轻工业对重工业的剪刀差,而资源大省和富集地区就再次受害,这就是武汉的命运。我们拿上海和武汉来比:武汉主要向国家提供定价极低的:没法回笼货币的产品(军品)、非回笼货币的产品(包括工业装备等资本品;粮食、房子、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品;石油木材等生产原料),上海主要向国家提供定价极高的:国家回笼货币的商品,包括香烟、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收音机等生活必需品。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列入国家定价范围。1962年直至1986年,自行车实行凭票供应。1962至1963年之间,“凤凰”、“飞鸽”和“永久”的标价高达每辆650元,1980年前后,在天津的郊区,盖一栋80平米左右的房子只需要1000元人民币,2辆自行车的价格等于80平米的房子,你说当时国家定的上海轻工产品格价高不高。这不就是剪刀差吗?凤凰自行车产量由1958年的15.6万辆迅速扩张至1990年的354万辆.。我个人大概算了一下账,由于工业消费品与源材料剪刀差巨大,每辆自行车最少有300元以上的税收,以平均年产100万计,凤凰自行车税收起码每年2亿,1958-1990年估计税收96亿以上,这就是上海计划时期上交税收多的原因之一。

可见如果刨除不同工业品之间的巨大剪刀差,以上海名义上缴中央财政中又有多少是本应属于武汉的?有多少是国家为轻工业品高定价下以上海名义上缴给中央的?国际上,工业国往往会用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方法,以工业品利润补贴本国农业,剥削和压榨海外农业国。同时轻工业和尖端科技重工业发达的国家会剥削初级重工业和采矿业发达的国家。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根本就是人为地制造出三类地区,武汉是最大的受害者。第一类是上海:占据工业品中定价最高、但技术含量却并不高的非生活必需品;第二类是武汉:生产以成本价定价(平价调出)、但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技术装备等资本品,非回笼货币类工业品(包括军品),承受工业品内部剪刀差;同时承担工农业剪刀差。第三等是其他农业地区:承担工农业剪刀差。

武汉不仅生产技术含量高、却按照成本价定价的重型工业装备,而且生产定价最低的农业品,承受着两种剪刀差,是计划经济两种剪刀差的最大受害者;而上海不仅生产工业品,而且生产工业品中定价最高、但技术含量却并不高的暖瓶、手表、自行车等日用品,而计划经济时期恰恰规定由后者承担着国家从老百姓中回笼货币的作用,因此强于此项的上海占了便宜。

而负责重型机器装备制造的武汉工业品却以成本价上缴中央,这些机器装备调到上海后被用于生产远高于成本价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轻工业品(一辆自行车近200块钱,工人月工资只有不到40块)卖给老百姓,税收却以上海产品的名义上缴中央,所以才有生产机床、汽车、飞机、发电设备、重型冶金、矿山装备的武汉,上缴中央税收竟然和只能生产轻工业品的上海相差不多,两者50年代到80年代贡献国家税收竟然都是3千多亿。

这就形成了上海等轻工业发达地区对中央税收贡献很大、国家似乎对武汉投了项目十分偏爱的假象,掩盖了武汉沦为轻工业地区经济殖民地的实质。陈云指出,“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这是我们的目标,共产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然而,武汉却在1979年以后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更不要说应有的超级富足。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0月 21, 2021 9:21 pm

现在的武昌中南路中北路徐东这一条内环线规模长度和高楼密度和整体景观也不亚于深南大道了。汉口的建设大道,新华路,青年路航空路也同样厉害。所以有人说武汉相当于两个深圳,看来是对的。江南的大武昌,还有江北的汉口加汉阳。以后鄂城并入武汉,大武昌可能比深圳大了。现在光谷到鄂城50公里地段都在建新城。汉口的市府很着急,看看武昌要把汉口甩远了,拼命想上湛家矶的长江新城,基本就是武昌到鄂城的江北对岸。如果成型了,武汉就是两个上海大了。

150米+武汉有300栋商业写字楼和600栋住宅楼。如果一起算,武汉有900栋,肯定世界第一,是香港深圳的总和还多。武汉200米+建成70栋,规划200栋,国内仅仅次于深圳香港,超过上海广州。武汉其实还有建成的100-150米5000栋,90-100米5000栋。国际上传统摩天楼标准其实是90米+,300英尺。武汉其实有一万栋摩天楼,当然城市建设看着不一样了。上海讲面子,搞个浦东三大件,630米,号称中国最高,然后不让别的城市建更高的楼。但上海市区90米+只有不到2000栋,所以整体看着已经不如武汉了。武汉缺一个和陆家嘴珠江新城相比的亮点区,大约5-10年后在二桥的长江两岸可以建成了。现在超级央企三峡集团入驻江岸区,武昌滨江也有沿江高铁总部入驻,中北路有碳金融总部入驻,所以二桥一带以后会看着非常发达。武汉长江大桥一桥一带因为有黄鹤楼,不能建超过100米的摩天楼,所以在往仿古旅游的方向走,户部巷民主路长街大成路一带是民国的建筑风格,昙华林是北欧风格,老武船也在重建,不知道是不是瑞安,如果是,就是汉口和上海的新天地那种风格。汉口沿江大道六国租界已经建设的非常好了,以后还会有资金投入重建江汉路东边的老租界西边的欧式建筑老华埠。汉阳归元寺一带已有港商远洋集团重建楚国风格的高尚商业住宅区。光谷到鄂城一带基本就是按照深圳南山区的模式建设,非常后现代化。汉口的长江新城计划按照园林式低密度海绵城市开发。武汉整个城市以后会有多个很不同建筑风格的区域,非常丰富,在城建这一点看,大约国内没有可比的城市了。

现在国内上海帮还有很大势力,为了保住上海魔都的摩天楼地位,所以住建部搞出来限高法规。但是,第一,这个法规10年20年后又会变动。第二,即使现在规定市区住宅不能超过100米,远城区不超过80米,250米上写字楼申报中央,武汉以后10-20年会出现很多26层80米到33层100米的住宅楼,也会有很多150米到250米的新写字楼。武汉的地基很扎实,不像上海的土很软,而且武汉没有像成都那样的地震。所以武汉建设高楼的制约主要来自于资金的压力和政策的规定,不像上海成都这种先天不足的城市,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发展了。而今后10-20年正好是武汉有国家政策的时候,所以发展会很快,摩天楼建设会更加注重品质,不存粹是高度了。






--------------------------------------------------------
2014年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发布 比上年新增高层建筑近1500栋
2015年12月23日 09:32
来源:长江网 作者:王亚欣

昨日发布的2014年度《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显示,与2013年相比,武汉“长大”“长高”了,主城区建设区总面积增加了17.08平方公里,高层建筑增加了1456栋。

截至2014年底,武汉市主城建设区总面积为544.55平方公里,较2013年增加了3.24%,东西湖区、蔡甸区和江夏区近中心城区的部分区域与中心城区建成部分联系更为紧密,显示出新区的活力。

武汉正在“长高”,2014年中心城区内高层建筑(14层及以上)共7893栋,比上年增加1456栋,增加22.62%;31层及以上高层建筑2859 栋,较上年增长了52.48%;41层及以上超高层建筑291栋,较上年增长83.02%。全市已建成的最高建筑仍是位于江岸区的民生银行大楼,楼高68 层,楼顶高325米。

2014年,武汉三环内“三旧”改造全面启动,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其中新增建筑地块中大部分依旧为新增的大型居民小区,其次为高层商业建筑。最明显的是江岸区、汉阳区和洪山区,2014年三城区内新增建筑80%以上皆为高层住宅小区。

与2013年比较,机器荡子、晒湖、水果湖、野芷湖、麦家湖、任凯湖、金湖、杜公湖、银湖、车墩湖10个湖泊水质好转,菱角湖、官莲湖、汤逊湖、武湖、后湖、盘龙湖、硃山湖、严家湖等8个湖泊水质下降。

地下管道长度也再次更新。给水类、排水类、电力类、燃气类、热力类、工业类、通讯类和不明管线8大类,总长度为3万公里。其中,通讯管线长度最大,其次为排水管线和电力管线。

据了解,该蓝皮书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自2007年来每年发布一版。


-----------------------------------------------
武汉长高速度加快31层以上高层建筑一年翻番
2014年12月25日 09:13
来源:长江网-长江日报 作者:熊琳晖 黄师师

武汉不仅在持续长高,而且长高的速度也加快了。昨日,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市测绘研究院发布2014版《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显示,中心城区31层及以上高层建筑1875栋,较上年的983栋增长了90.74%,几乎翻番。

新版《蓝皮书》统计为2013年。统计显示,2013年武汉继续长大、长高,中心城区范围内14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达6437栋,比上年增长33.96%。

主城建设区指城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相邻地区已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统计显示,城市长大了,城市里的建筑也在长高。截至2013年底,武汉中心城区共有房屋建筑476121栋,比上年减少6844栋;而总建筑面积却达40619.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384.72万平方米,增长10.54%。这一增一减反映的是武汉楼层不断增高。

武汉的高楼到底有多少?统计显示,中心城区范围内14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6437栋,比上年增长33.96%。其中,31层及以上高层建筑1875栋,较2012年的983栋增长了90.74%。41层及以上超高层建筑159栋,江汉区、武昌区分布最多,各41栋。新增高层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是汉阳区国博、墨水湖、龙阳湖一带,洪山区岳家嘴以南,以及关山、巡司河、野芷湖、南湖、青菱乡周边区域。像世贸锦绣长江、航天首府、华侨城等都是去年新增的高层建筑。

《蓝皮书》是一部反映上年武汉城市建设与发展变化的工具书,从2007年至今已连续发布8次。


-----------------------------------------------
2013年度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武汉主城“长大”13平方公里

发布时间:2014-01-03 08:31
来源:湖北日报

  2日发布的2013年度《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底,武汉市主城建设区总面积较上年增加约13平方公里。该蓝皮书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自2007年来每年发布一版。

  百米高楼新增147栋

  截至2012年底,武汉中心城区内共建有房屋建筑482965栋,比上年减少37860栋,多为矮房子,系旧城、旧厂和城中村改造所致。

  高楼则越来越多。在中心城区,14层以上高层建筑4805栋,较2011年增加455栋,增长10.46%;31层(按每层3米计算,接近百米)以上高层建筑983栋,较2011年增加147栋,增长17.58%;41层以上超高层(通常称“摩天大楼”)86栋,其中,江汉区、武昌区最多,均为20栋。

  中心城区高层建筑主要分布在二环线内。一环内有高层建筑711栋,一环至二环之间有1541栋,二环至三环之间有2252栋。新增高层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为武昌徐东、沙湖一带。

 (汪洋 严晗 姚岚)

-----------------------------------------------
长江商报:武汉发布《地理信息蓝皮书》 列27个“最”

《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自2007年来每年发布一版。   

截止到2011年底,武汉中心城区内共建有房屋建筑520825栋。其中,中心城区已建成高层建筑(14层及以上)4350栋,占建筑总数的0.84%,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加1352栋,增长率为45.10%。   
各区中,高层建筑占房屋建筑比重最大的是江汉区,为1.69%。高层建筑最多的是洪山区,为1331栋,占该区建筑总数的0.34%。高层建筑增长率最高的是汉阳区,增长率超过100%。   
高层建筑中,31层及以上高层建筑836栋,较2010年的348栋翻了一倍多,增长迅速。   
中心城区高层建筑主要分布在二环线内。一环内有高层建筑665栋,一环至二环之间有1449栋,二环至三环之间有2078栋。   

(彭为 杜斌)

--------------------------------------------
武汉发布地理信息蓝皮书 披露地理数据

  号称“百湖之市”的武汉到底有几多湖泊?武汉三镇的高楼有几多?武汉最东、西、南、北端分别在哪里?昨天,由市国土规划局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有着“武汉地理家谱”之称的《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2011》对外发布,详细披露了武汉的“家底”。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介绍,《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是武汉市按年编研、连续发布的第五部蓝皮书。

  房屋总量:58.56万栋

  截至2010年底,中心城区共有房屋建筑58.56万栋,比上年增加约2.7万栋,增长4.8%;总建筑面积约3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4%。

  武汉城区内高层建筑(14层及以上)共3107栋,比上年增加543栋,全市已建成的最高建筑仍然是民生银行大厦,68层,325米。

  从高层建筑分布区域来看,武昌区数量最多,为705栋;洪山区611栋;江岸区556栋;江汉区341栋;硚口区251栋;汉阳区237栋;东湖高新区225栋;青山区128栋;沌口开发区数量最少,为53栋。

(汪天明 杜斌)

--------------------------------------------
武汉城区31层以上建筑256栋 人均道路面积11平米
2010年12月29日10:53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昨日,2010年《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发布。这是武汉市第四次发布地理信息蓝皮书。

  城区31层以上建筑256栋

  2010版蓝皮书显示,武汉城区14层以上的高楼数量增至2564栋,占武汉城区建筑总数量的0.46%,比2008年增加231栋。高层建筑增长很快,尤其是31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增长更快,2008年有224栋,2009年达256栋。

  从密集度来看,城区大部分高层建筑都集中在二环线范围内。全市已建成的最高建筑是位于建设大道与新华路交会处的民生银行大楼,高68层,楼顶高325米。

  高房子武昌最多 矮房子洪山最多

  武昌区高层建筑有653栋,占武汉城区高层建筑总数量的25.47%,居城区之首。接下来分别是洪山区476栋、江岸区451栋、江汉区311栋、硚口区217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80栋、汉阳区129栋、青山区103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44栋。各城区中,高层建筑占该区房屋建筑比重最大的是江汉区。

  高层建筑在逐年增加,与之相反的是低层建筑在减少。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的低层建筑(1-3层)475490栋,占建筑总数的85.10%,比2008年下降0.55个百分点。各区中,低层建筑占该区建筑比重最大的是洪山区,占91.25%,占比最小的是江汉区,为70.26%。

  (长江日报 瞿凌云 杜斌)


---------------------------------------------
武汉长高:23年来高楼数增135倍
武昌区高楼最多 光谷沌口增长最快
发布时间:2010-12-29 04:22
来源:

楚天金报讯 武汉的高楼,最高纪录不断刷新,人们见证着这个城市一天天长高。但多高才算高楼?武汉又有多少高楼?武汉高楼最多的地方在哪里……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武汉市勘测设计院昨日发布的2010年《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给出答案。

10层算不算高楼,不算!《蓝皮书》规定,1-3层为低层建筑,4-8层为多层建筑,9-13层为小高层建筑,14层及以上的建筑才称得上是高层。

截至2009年底,武汉城区范围内已建成的低层建筑有47.5万栋,占建筑总数量的85%,比2008年下降了0.55个百分点,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数量则不断增多。其中,高层建筑有 2564栋,而1986年时,武汉城区高层建筑只有19栋,短短23年,增长了近135倍。

从长江二桥上看,汉口的高楼明显多于武昌,但具体到每个区时,高楼最多的则是武昌区。

截至2009年,高楼分布为:武昌区653栋,位居第一;洪山区476栋,位居第二;江岸区有451栋,位居第三。其余依次为,江汉区311栋、硚口区217栋、光谷180栋、汉阳区129栋、青山区103栋。高楼最少的是沌口开发区。

从高楼数量增速来看,增长最快的是沌口,其次是光谷。(记者梅丹 通讯员杜斌)


-----------------------------------------
“蓝皮书”描绘武汉20年巨变

  汉网消息(记者 黄峰 通讯员 何孝齐杜斌)20年前,武汉最高的楼是24层的晴川饭店,高88.6米;20年后,则是位于汉口新华路的69层民生银行,高284.4米。

  全国第一部地理信息蓝皮书——《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日前首发,通过对2006年与1986年武汉地理信息的纵向比较,反映出大武汉20年来的大变迁。

  ■城市建设区扩大一倍

  1986年,武汉城市建设区为234.94平方公里,2006年为455.06平方公里。主要增加了以住宅为主的后湖片区、吴家山和金银湖地区,还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

  ■高楼由19栋增加到1187栋

  1986年,中心城区房屋277040栋,其中,高层建筑(14层以上)仅19栋;2006年,中心城区房屋为514261栋,高层建筑1187栋。

  ■城区有160座山 洪山蚂蚁峰最高

  1986年,武汉中心城区山体98座;2006年,因为统计范围扩大,中心城区山体变为160座。

  目前,中心城区最高的山,是洪山蚂蚁峰,海拔177.70米。中心城区100米以上的山体,都在洪山区内。

  ■城区湖泊减少17个 相当于消失两个东湖

  1986年,中心城区有湖泊71个,总面积7205公顷;2006年,中心城区湖泊54个,面积6122公顷。减少的17个湖泊面积,相当于两个东湖。

  ■公园由20个增至45个

  1986年,中心城区有各类公园20个;2006年,增加到45个,总面积达到1599.61万平方米,相当于160个洪山广场。
附件
200meter+buildingcityranking2022.jpeg
ShanghaiSkyscraperToal2014.png
ShanghaiHighRisingBuildingAmount.jpg
WuhanSkyscraper_2017_100+_5000.jpg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0月 21, 2021 9:21 pm

中国的顶级城市如武汉,广州,上海,深圳等,香港除外,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城建的设计,建筑工艺,建材质量,都不够顶级,所以10年看着新,20年后看着就是危房的感觉。而且很多大楼都是一个设计,涂色也很单一。而纽约芝加哥伦敦东京巴黎这些西方顶级城市的城建不论新旧老楼都是100年看着还可以的那种,设计风格各不相同,涂色也不同,很丰富多彩;二是中国顶级城市路上的行人,看着素质很多都不行,还不如1990年代大城市生长的那批人,很多是下面的小县城农村买了大城市的房上来的。这些人的整体素质要提高到如东京街道上行人的整体水平,那得几代人的时间,还得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的福利基金帮助他们的教育医疗休闲等,才可以实现的。所以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二 11月 16, 2021 5:04 pm

全球创新质量维度城市排名:武汉中国城市第一,超过香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

中美两国城市在五个创新维度中各有优势。其中,中国城市在代表创新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的创新趋势维度普遍排名较高,有八座城市进入前20位,而创新质量维度是最大短板,仅有两座城市进入前20位(武汉第7位,香港第9位)。相比之下,创新质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座美国城市,占据明显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强于“量”,而美国城市更胜于“质”。

据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21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新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创新指数2020》作为参考榜单的基础上,今年,连续第七年发布的《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持续完善入榜城市遴选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榜单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纳入研究评价范围的50座城市中,中国城市由去年的五座大幅增加至11座,美国城市由11座增至12座,欧洲城市则由19座减少至14座。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三 11月 17, 2021 3:42 pm

中国社科院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
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为北京,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深圳、上海、广州
-https://new.qq.com/rain/a/20201108A035AW00

在2018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支持西安建设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后,已有两年半时间未有国家中心城市获批的消息。不过,各大城市竞逐这一“塔尖”地位的热情并未因此消退,近年来高调加入战局的沈阳、济南、南京、杭州、长沙和厦门等城市依然在为余下的名额展开激烈的“暗战”。

与此同时,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依然没有明确。在大部分解读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应是地理范围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时,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郑州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以下简称“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于2018年11月发布了“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创造性地提出城市中心功能替代弹性的概念和理论,并使用聚集度和联系度来界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性”,构建出一套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响。

过去两年时间,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在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完成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0年11月8日,这一研究成果在中国社科院郑州市人民ZF郑州研究院、郑州市发改委主办的“黄河战略指引下的区域增长极建设暨2020年课题发布会”上发布。

根据报告测算,2020年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为北京,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上海、广州、深圳,国家潜在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武汉、成都、 西安、重庆、杭州、南京、天津、郑州。


----------------------------------------

国家中心城市呈现“南升北降”趋势 深圳跻身国家重要综合中心
2020
11/08
10:16
华夏时报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2018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支持西安建设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后,已有两年半时间未有国家中心城市获批的消息。不过,各大城市竞逐这一“塔尖”地位的热情并未因此消退,近年来高调加入战局的沈阳、济南、南京、杭州、长沙和厦门等城市依然在为余下的名额展开激烈的“暗战”。

与此同时,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依然没有明确。在大部分解读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应是地理范围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时,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郑州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以下简称“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于2018年11月发布了“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创造性地提出城市中心功能替代弹性的概念和理论,并使用聚集度和联系度来界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性”,构建出一套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响。

过去两年时间,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在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完成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0年11月8日,这一研究成果在中国社科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郑州市发改委主办的“黄河战略指引下的区域增长极建设暨2020年课题发布会”上发布。

根据报告测算,2020年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为北京,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上海、广州、深圳,国家潜在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武汉、成都、 西安、重庆、杭州、南京、天津、郑州。

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本次报告整体上仍然沿用了2018年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样本。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定义上,仍然将国家中心城市界定为在一个国家内,在综合功能或一些重大功能上能够起到决策、控制、管理、服务全国的城市;评价标准上,仍然包括反映综合功能的国家综合中心城市和反映某一重大专项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并强调功能的唯一性,即在综合功能或专项功能上,强调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具备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功能替代弹性为零或极小;在指数化研究中,使用聚集度和联系度两个维度,体现城市聚集全国高端要素资源的能力和城市向全国腹地城市进行要素和能量输出的广泛程度。因此,2020年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与2018年的结果总体上具有可比性。

与此同时,课题组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完善,调整后的指标和方法更能准确刻画各个专项功能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国家科技中心聚集度指标中,由于国家不再更新千人计划名单与重大立项,2020年度报告替换为“科研团队”。这一指标选取各个城市“211”大学里比较知名的学术研究团队,可以有效地测度各个城市科研团队发展规模。联系度部分增加了学者论文合作,学者论文合作基于知网学术论文的作者数据,可以有效地测度不同地区间学者的科研合作深度。

又如,在国家文化中心聚集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减少了样本城市中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的“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化单位数量”等指标,增加了“建城时间”、“历史上曾为几个朝代的都城”等指标。课题组解释,作出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某一时期文化的特征、盛衰,均可在都城文化这面镜子上得到聚焦式的反映。此外,建城时间越久则历史文化气息越浓厚,各个城市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出极强的文化惯性。因此,建城时间、历史上曾为几个朝代的都城这两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的文化资源。

此外,有些调整也是基于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作出的。如对国家交通中心指标体系的调整, 新增加了国际港口航线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指数两项指标。课题组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大国陆海统筹开放发展以及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国家交通中心应该是一个在空间上通过陆路运输量、航空运输量、港口吞吐量、航空枢纽、铁路枢纽等集聚,以及通过多种方式如公路、铁路、高铁、航空航运线路等对外联系广泛的城市。不仅包括陆运上的集聚与联系,还应该考虑海运、水运上的集聚与联系。两项指标的增设使国家交通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更加科学和合理,进一步契合国家交通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城市排名此起彼伏

与2018年相同,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对25个样本城市的指标数据进行了测度,由政治、金融等十大专项功能的专项指数合成得到的综合指数即国家综合中心指数,反映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

结果显示,25个样本城市2018年和2020年两年的排名总体变化并不大,尤其是前四位城市,即国家综合中心城市北京和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排名均没有变化。不过,深圳的综合指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广州的差距显著缩小,已经由2018 年的国家潜在重要综合中心层级晋升到2020年的国家重要综合中心。

国家潜在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中,综合指数排名上升比较明显的是成都、西安和杭州三个城市,尤其是杭州上升3位居第 8 名,成都和西安也分别前进了2个名次。下降比较明显的是天津,由201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20年的第11位,名次下降了5位,并跌出全国前 10,甚至险些落入非国家综合中心城市。

非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中,宁波的进步较大,相比2018年前进了3名,目前位列第21 位。此外,青岛、哈尔滨和合肥均有进步,都前进了1位。相比之下,苏州和长春都有明显退步,分别下降了3位和2位,长沙也下降了1位。

“整体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格局出现了南升北降的趋势。”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分项指标的测度结果方面,因指标体系的调整,城市排名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变化。如国家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杭州下降趋势明显,由排名第5名下降为第7名;无锡的排名大幅下滑9个名次,从 2018 年的国家潜在重要金融中心城市下滑为 2020 年的非国家金融中心城市;而宁波则上升7名,反超了大连、重庆等7 个城市。国家贸易中心的排名中,深圳和天津的层级出现对调,深圳升级为国家重要贸易中心,而天津则变为潜在的国家重要贸易中心。国家文化中心的排名在指标体系调整后也发生了不小变化,西安上升6名、郑州上升13名跻身国家重要文化中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也列入国家潜在重要文化中心。国家医疗中心排名中,武汉、南京上升为国家重要医疗中心,天津降低为国家潜在重要医疗中心。国家对外交往中心排名中,西安、天津与武汉总指标排名均有所下降,其中天津、武汉掉出国家重要交往中心城市之列。

课题组认为,指标体系调整后,2020年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排名较上一次更为准确,并能反映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格局正在发生的趋势性变化。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五 12月 10, 2021 5:27 pm

东部沿海开发的时候,比如苏州工业园这种,为了吸引外资,都有税收减免政策。当时是排他性政策,中西部都没有税收优惠,自然就造就了广佛深莞苏锡常的外资一条龙产业带。而且这些产业链一旦定型,是很难去到中西部的。后来2000年西部大开发,所有西部省份有税收15%的减免,因为地域广阔,因此也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入驻,这也就造就了成都重庆的崛起。为什么成都的软件业这么发达,因为税收优惠,而软件行业在深圳和在成都没有太大的需求上的区别,因此很多软件公司纷纷去了西部,世界500强也纷纷在西部开厂。例如英特尔成都工厂。这又造成了高科技行业在西部有一定的分流。最后到了中部崛起了。中部崛起的背景是【中部塌陷】,中部塌陷意思就是说本来应该知道中部经济对于我国的重要性,结果却居然忘记了这回事。也就是说,中部塌陷的局面,不是市场的自由竞争形成的,而是我国顶级决策层面的失误造成的。为了弥补【中部塌陷】的战略失误,国家层面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但是这个战略它没有实质的税收优惠。只是强调中部各省去摸索,资源上给予一定倾斜,这可以说是缺乏一点诚意。就像双十一买手机,别人的店官方补贴满2000-500,你的店只能自己搞搞买手机送贴膜但不降价。那你说这家店的销量怎么和满减的店来比。更何况,产业已经被东部和西部瓜分完了,什么包邮区,什么大湾区,明摆着到中部来的只有残羹剩饭。这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我要开办一个工厂,要么我瞄准外贸落在江浙沪,要么我瞄准内资落在西部省份,怎么我都不愿落到中部来。毕竟在这中部的成本反而比交通闭塞的西部更高,这个成本不是运输造成的,而是隔壁的优惠造成的。所以中部崛起提了很多年了,现在只能说是靠着各个省份自身的努力来发展,这是中部的天然禀赋。如果把中部比作一个人的话,意思就是你到了青春期是必然会长高的,并不是因为爸妈给的饭好吃,也不是因为他们关注你的成长,而只是你到了这个年龄而已。而你的两位兄弟,爸妈都会给他们最好的。说出来有点无语,因为目前周边势力武器正在更新换代,我们没法干涉别国内政,所以韩国的萨德事件严格说来我们也只能喊两句,不能有实质上的操作。印度那边导弹也在上马。全国来看,只有中部是新时代国防格局中最安全的,属于【大后方】。如果中部继续这样塌陷下去,如果国家还不重视的话,未来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五 12月 10, 2021 5:43 pm

东南沿海最喜欢炒作,导致很多人会觉得东南沿海很好,自己家乡一无是处,长大了后才发现也没有那么好,炒作倒是一套一套,不过这也正常,他们不炒作,怎么有人继续去接盘了,沿海没有内陆人口源源不断去接盘,很难进一步发展了,内陆人口就是源动力,但是现在房价都吵的这么高,那个鼓吹沿海的还在暗指大家去沿海也是搞笑。还有有句老话不是说的好,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狗屋,有个回答小县城有希望吗,很多说中西部没有,长三角有什么之类,中国地大物博,有必要都去挤在一起嘛,那不是卷的飞起,再好的东西都去都会卷的飞起,还这样鼓吹真是可怕,中西部那么大的面积,有必要一直鼓吹沿海嘛,就算沿海有金子捡,这么鼓吹你去也是只是别人的韭菜。然后我那些亲戚朋友现在为啥不愿意去沿海了,之前沟通大概意思你在沿海2万大家也不会觉得你工资很高,过的很好,现在想法大家都变了很多,而且沿海也不可能是个人都是2万起步了,那为啥非要去沿海了,当然我亲戚都是很普通人的人,但这也是很普通人现在的想法,十年前你要是在沿海工作,大家会觉得你在沿海发财,现在回觉得你在沿海只是个打工的,被别人割韭菜而已,只能说时代变了,普通人现在也不傻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去沿海工作,宁愿在家做的小买卖,离家近点也舒服。看有个沿海的回答,说实话我未来不看好沿海,未来美国肯定会对中国狙击,外贸再想还上一个台阶很难,而且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内陆必然要发展起来,而且就我身边朋友亲戚来说,沿海现在吸引力真没有10年前那么大,说两个例子,一个亲戚以前会在广州工厂打工,现在这些年基本在老家做点小买卖,这样的亲戚不只一个,再说大学同学,一个之前在深圳干了两年左右,现在来武汉工作了,他在武汉工资比在深圳高了不少,最主要他应该不想再深圳发展了,未来中西部省会还是会发展不错的,沿海现在那么高,还去接盘当韭菜被割有必要吗,而且也没有觉得沿海有多好。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五百年来中国顶级城市其实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帖子 hankowbund » 周五 12月 10, 2021 5:43 pm

到发达地区发展适合传统的省吃俭用辛苦赚钱然后风光回乡该盖楼的盖楼该显摆的显摆,对没走出去的人是降维打击。然而时代变了,老家的房早盖好了,大家冲着过日子去的,本来吧发达地区机会多,过日子也一样是大城市好过。可是到想买房时候就傻眼了,除非混得很好独立买房不靠啃老,否则啃老也不顶用啊,老家房子卖了也未必够首付的,挺尴尬的。还不如回乡啃老混日子。不过也有回不来的,在一线城市混了到中年啥也没有,钱也没存。回家乡小城吧工作经验没什么用,回乡老板定的工资又跟实习一样难以接受,而且小地方房价也起来了,回不去也留不下,两头都尴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