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大武汉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2:26 am

中国古代历来重农轻商,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明朝末年,江苏无锡东林党开始把持朝政,把国家的税收政策调整,加重农民的税收,减小江浙一带的商人的税收。导致了国家税收的极大减少,保证不了正常的军饷。同时,让农民的负担极大的增大。最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打下了北京城。
清朝延续明末开始的盐税制度,让湖广农民承担国家的重担,让江浙一带的盐商谋取垄断盐税暴利,是对湖广地区的极大不公平,最后导致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2:35 am

黄宗羲对东林党有句评语:“东林中亦多败类,及攻东林者,亦间有清操之人。”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2:38 am

从明朝万历年间起,东林党逐渐成型,以致逐渐壮大。在明末的政坛上,东林党人一直以“特别能战斗”著称:与太监斗、与群臣斗、甚至与皇上斗,当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堪称明朝最强文官集团,成为了决定明朝命运走向的决定力量之一。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2:41 am

“东林党抗拒商税让明朝没钱,只能摊派农民,从而激起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灭亡”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2:48 am

明朝亡于东林党。

这论调不新鲜。

往前追溯,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早已将之发扬光大。

在《题<东林列传>》中,乾隆明言:

“东林讲学,始以正而终以乱,驯致与明偕亡。”

他这样讲的逻辑是什么?

很简单。

他说,“盖有讲学,必有标榜,有标榜,必有门户,尾大不掉,必致国破家亡。汉、唐、明,其殷鉴也。”——

有人讲学,必会标榜自己讲得好讲得对;有了标榜,必会形成不同的门派;形成门派,等于形成了有组织的团体,尾大不掉,就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就会国破家亡,汉、唐、明三代,都是这么亡国的。

乾隆还说,那些讲学的东林党,也有正人君子,但形成了门派,就有了门派利益,有利益,就会有小人趋炎附势。所以,小人以东林党自居,其过错仍在东林党,“开门揖盗者,本东林之自取,迄明亡而后已”—— 是东林党自己在开门揖盗,吸引小人。

陈鼎《东林列传》旨在赞颂那些不惧死亡的东林党人。

乾隆将这种赞颂直接斥为“邪说”。

其逻辑是:国破家亡,黎民涂炭者数不胜数,这些东林党人“不能守祖业,徒以国亡殉节为有光”,不能守护明朝,只知道成就自己的千古盛名,“真所谓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对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乾隆也完全没有好感,在诗里直接嘲讽“足识斯人学不醇”—— 足见这个人学问不行,没做到家;还在诗后做注,说正因为顾宪成这人学问太糟糕,所以“其东林倡说,流而为门户,掉而为祸患,不亦宜乎?”—— 在东林书院宣传歪门邪说,流毒成为利益门派,成为国家的祸患。(见《题顾先成解论语四勿》诗及注)

东林党被乾隆定性为明朝亡国的主因后,纪晓岚等人奉旨于《四库全书总目》之中,对这一定性做了许多更详细的阐释。

这些阐释的主旨,简而言之就是:

东林党聚众讲学,讲学形成门户朋党,门户朋党不以朝廷利益为先,朝廷于是灭亡了。(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讲学则始于东林。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七》)

有些阐释,可以说是非常露骨,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于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患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势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

大意是:讲学和写文章相比,前者对朝廷的危害更大。因为讲学会把人聚到一起,然后讨论时事、辨别是非,形成有力量的团体;文人写文章互相攻击,不过是点对点争个人声誉,对朝廷影响不大。

将民众打散成原子化的个体,杜绝任何有组织的民间力量的存在,是自商鞅之秦而下,中国所有秦制政权共同遵循的一种治理经验。

乾隆及其御用文化走狗,正是从这个角度着眼,要批倒批臭东林党及其讲学活动。

其实,早在东林党形成之前,朱元璋和张居正,也已经注意到了“讲学”这类活动会对秦制政权造成冲击。

未雨绸缪,朱元璋在“卧碑文”里明确规定:

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

天下人都可以直言时事利弊,只有“生员”、也就是学生不可以。

朱还规定,遇到与己无关之事,“生员”不许去衙门,不许介入其中,否则革去“生员”资格,严重者发配边疆乃至杀头。

较之作为资源存在的普通耕战之民,“生员”拥有同窗、师长方面的“优质社会关系”,若允许他们介入现实事务,很容易变成不稳定因素。

所以,在万历三年,大权独揽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再度重申、强化了朱元璋的“祖制”,严禁学生参与一切政治事务。

张勒令天下:

“不许别创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游士人等,许各抚按衙门访拿解发。”

除了官办学校,不许任何人自己开设书院讲学。脱离官办学校的游学者,允许各级衙门将之抓捕流放。

张居正说到做到。

万历七年正月,他下令遵照“皇祖明旨”,也就是朱元璋的祖制,毁天下书院,全部“改为公廨衙门”,书院的田产粮食,全部划归地方里甲。全国著名书院中,有超过六十所被查封(大略同期,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已开始向近现代大学转型)。

在禁止学生干预政府事务方面,张居正的规定,较之朱元璋更为具体:

“我圣祖设立卧碑,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今后生员务遵明禁,除本身切己事情,许家人抱告有司,……其事不干己,辄便出入衙门,陈说民情,议论官员贤否者,……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托帮,聚至十人以上,骂詈官长,肆行无礼,为首者照例问遣,其余不分人数多少,尽行黜退为民。”

学生不许议论国家政策的利弊。自己的切身利益受损,只能由家人出门去找衙门;与自己的利益无关,却前往衙门为民请命、议论官员的好坏,要被革除“生员”资格,丧失进入仕途的机会;如果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聚集10个人以上,介入政治事务,为首者问罪发配,其他人一律革去功名贬为平民。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3:01 am

李晓鹏博士所著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2卷对这个问题有详尽的描述。

第十章 千古兴亡一、东南豪强: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动力

前面讲了那么多故事,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明朝实亡于东林。

那这个东林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够在明末掌握实权,左右国家命运?关于东林党,现在主流的比较普遍的认为他们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清流”,一个是反对征收商税。

所谓“清流”,就是清高的知识分子的意思。这个说法前面已经有无数实例证明这肯定是假的。所谓清高不过是他们装出来的。“伪君子”、“假清高”更适合他们一点:人前装清高,背后收黑钱;自己装清高,家人、亲戚、亲信收黑钱;在朝廷里装清高,在老家大肆兼并土地和产业。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下笔全是家国情怀,干事全为一己之私。属于典型的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投降了满清还要篡改历史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而第二条反对征收商税就不是一个真或假能说得清楚的了。东林党确实反对征收商税。由于税收严重不足,明朝一方面不得不把税负压到农民头上,激起农民起义;一方面拖欠军饷,导致兵变。最后明朝就灭亡在这上面。所以很多人就因为这一条骂东林党是亡国祸根。这样谴责东林党基本上是对的。

但是呢,如果我们只看到东林党主张不征商税,就会掉进一个自己给自己挖的坑里面:东林党是代表江南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当时正是全世界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代。我们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东林党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他们党争、贪污、伪君子、误国什么的,就都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人家代表历史潮流嘛,对不对?跟中国走向近代化这个主题比起来,贪污算什么?虚伪算什么?甚至明朝灭亡算什么?其实,东林党主张减免商业税这一条,并不是东林党经济主张的正确表述方式,有点以偏概全。

东林党除了主张减免商税,还有一条主张:恢复海禁。要说主张减免商税跟代表工商业的利益还说的过去,但加强海禁难道能够代表工商业阶级的利益,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么?显然是错误的。正好相反嘛,恢复海禁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嘉靖末年取得了对倭寇战争的最终胜利以后,东南沿海就出现了一片太平的景象。这种情况下,隆庆皇帝刚登基就宣布放开海禁,在福建月港这个地方开收海关税,允许海上自由贸易。到了万历皇帝这里,干脆派太监去那里收税,每年几十万两的海关银。但是崇祯皇帝一上台,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后,马上就以海盗问题严重为理由让皇帝在崇祯元年三月恢复了海禁。这笔财政收入瞬间就没了。

“恢复海禁”这个事情对什么人有利呢?很显然,对沿海的官僚和豪强有利,对普通商人不利。因为放开海禁,大家只要正常缴纳海关税,都可以平等地出海贸易;但是恢复海禁,普通商人就不能出海贸易了。在海禁条件下,谁还敢出海贸易呢?就是有特权的地方官僚,他们掌握着执法权,想让谁出海就让谁出海。这个时候对外贸易就成了由地方官僚掌握的一种特许经营权,只有官僚世家或者跟他们关系密切的豪强富商才能有这种权力,其他人想要出海就就是违法犯罪,从而垄断海上贸易。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央政府和普通工商业阶层利益受损,夹在中间掌握了海禁执行权的官僚得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林党其实主要还是代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工商业阶级的利益。

对于所谓的减免商税,仔细分析起来也有问题。商税的概念比较广,其实海关税也可以算在商税里边的。取消海关税不代表工商业阶级的利益我们前面说了。此外还有一个大头:盐税。东林党也主张大力减免盐税。这也不代表普通工商业阶层的利益。因为食盐是国家特许经营的,能够获得食盐特许经营权的都是跟官府关系密切的大富商,依靠盐业的垄断谋取暴利。如果今天中国政府宣布给企业减税,但减免的主要是石油企业的税收,大家会认为政府真的是在降低工商业的税负吗?会认为那些主张给石油企业减税的官员是工商业阶层的利益代言人吗?此外还有茶叶税。这个跟盐税是一样的,茶叶在明朝也是政府特许经营的,只是标准要宽很多,税率跟盐税比起来也要低很多。但它仍然需要从官府那里取得特许经营权,大的茶叶经销商也必须依靠政府关系。魏忠贤在的时候浙江每年的茶税收入可以达到两万两银子,东林党上台废除税监,浙江一年的茶叶税税收立刻下降到了17两银子。基本相当于被废除了。把海关税、盐税、茶税扣除之后,剩下的是钞关税。这是比较标准的商税。就是商品在全国各地贩运的过程中,在各个钞关路过的时候收的税。但它在整个广义的商税中占的比例一直都不是很高,大大少于海关税和盐税。东林党钞关税也要求降低。这个部分的减少是可以让工商业阶级真正受益的,但同时也可以让与官僚集团结合的富商们受益,因为他们也会经营这些普通货物。所以,东林党的减税主张真正跟普通工商业阶级(或者新兴资产阶级)利益重合的所谓“减免商税”的部分,其实只有钞关税这一个方面,而且还是顺带的。魏忠贤被干掉以后,他们直接把每年几十万两的海关税给减没了,又把辽饷中每年54万两的盐税给减了33万两,每年20万两的钞关税给减少了10万两①。我们不能因为减少了这10万两就认为东林党代表普通工商业阶层,因为减免的大头不在这上面。

他们在朝廷上喊得震天响,要求国家维护商业繁荣,就是利用这么一点跟工商业利益重合的部分来作为旗号,背后干着维护东南官僚集团利益的勾当。等东林党下台,温体仁上台,立刻大幅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比户部崇祯四年预算案和东林党执政的崇祯二年的预算案,钞关税从20万两增加到了27万两,盐税从30万两增加到了93万两②。所以反东林的人物上台,商税中增加得最多的也不是钞关税,而是盐税。即使按照比例来计算也是一样:钞关税增加了35%,而盐税增加了210%。所以,东林党和非东林党在商税问题上斗争的重点,其实就不在普通商品税上,而是在那些需要政府特许授权的收入上面,特别是盐税。东林党上台,削减比例最大的是海关税(100%)和盐税;反东林的上台,增加比例最大的是盐税。海禁和减少盐课收入,这都跟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利益没关系,甚至背道而驰。这些政策的受益人是东南官僚集团以及与他们已经“官商一体”的富商们,而不是代表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

除了商税,东林党在农业税问题上也主张要尽可能地降低江南地区的农业税负担。东林党两次上台,从绝对值来看,减少最多的都是农业税而不是商税。张居正的各项改革他们都反对,唯独支持“一条鞭法”,大力在全国推广。这样全国各地都按照土地面积来交银子。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土地贫瘠,每亩地的粮食产量比东南沿海少,白银的流通量也很少,按照土地面积来交跟东南差不多的银子,负担立刻就会加重,而在定额税收制度下,这就意味着相应的东南地区的农业税就会减少。这个事儿的受益者也不是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而是东南地区的大土地所有者。那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土地所有者?还是东南官僚集团嘛。因为他们有减免赋税的特权,利用这个优势再加上一点暴力和司法腐败,就可以大规模地兼并土地。徐阶在松江的那24万亩土地就是这么来的。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增加商业税的问题。他搞的一条鞭法是把税负分摊到土地上,照理说是有利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他搞考成法,解决了地方上拖欠国家钱粮的问题。这些拖欠的钱粮也大部分都是农业税,并不是商业税。但东林党元老顾宪成、邹元标等人还是坚决跟张居正对着干,实际上东林党就是从反张居正改革开始形成的。如果东林党代表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就没道理反对张居正改革。说到底,还是因为东南地区是天下赋税的大头,反对张居正搞理财,说张居正是王安石第二搞得人民苦不堪言,就是想继续拖欠农业税,维护江南地区大地主的利益。

此外,即使减掉的那部分真正的普通商品税,也并不是真的就减免到工商业头上了。因为明朝的财政制度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独立,虽然名义上所有税收收入都归中央支配,但因为运输成本高昂,沿途还有风险,不可能跟现在纸币时代、电子货币时代一样,先把收入上交中央再分配给地方。而是归地方使用的部分就直接放在地方上,成为“留用”;归中央使用的部分才运往北京,称为“起运”。到最后实际操作方式就变成了地方政府“交够中央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他们怎么去征税,征多少,中央一般没工夫管。这样,地方上就可以有小金库和自己管理的税关,这才有了我们前面讲过的从明孝宗到天启皇帝等多个皇帝都曾经多次下旨禁止地方“私设税卡”的问题。对东南地区的官僚集团来说,反对中央收税的理由就很简单:不管什么钱,反正尽量少给中央,留下来我们自己花。中央不收的钱,地方官僚集团可以想办法接着收。

我们系统地分析东林党的政策取向,可以看得出来,它显然并不代表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不代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它代表的是腐败的东南官僚集团以及与他们结盟的大资本、大地主的利益。可以简称为东南豪强集团。这个集团一方面大力兼并土地,另一方面也与时俱进,利用他们掌握的政府权力,控制了东南地区的商业活动,对上拒绝向中央交税承担义务,对下盘剥普通工商业从业者、手工业者和普通市民,自己从中间大发横财。对东林党来说,不管中央收什么税——农业税、商业税、海关税,不管是收银子还是粮食,反正在我的势力范围内,我全都不想交。东南地区的财富都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再有钱也得烂在自家锅里,谁想来分一杯羹我们就跟谁急!东林党其实跟其他朝代的腐败文官集团的性质是差不多的,主要就是收黑钱和兼并土地。只不过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了,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发达,这帮腐败官僚也与时俱进,又学会了用政府权力去从商业活动中发财,多穿了一件发展工商业的马甲,很多人就被他们骗过了。天启初年,东林党人高攀龙在《上罢商税揭》中,大力诋毁商税。他说:收了商税,商人就会以更高的价格销售商品,人民利益就会受损。现在市场上物价很贵,就是因为商税。因此应该停征商税。③这段话的逻辑比较幼稚。“税收会增加经济成本”在任何税种中都会存在,并不是只有商税如此。收农业税会提高农民的种地成本,会让粮食涨价;收盐税也提高食盐的成本,让食盐涨价;海关收税会提高进口产品成本,让进口货涨价……要是按照高攀龙的逻辑,政府不仅不能收商税,任何税都不能收,政府官员和军队就应该天天喝西北风。

高攀龙和顾宪成是东林党两大精神领袖,东林书院就是他们俩创办的,天天给学生们讲课,灌输东林党的思想理论。结果高老师自己关于商业和税收的关系就研究到这个理论水平,实在是令人失笑。这说明他从来没花过心思认真思考怎么发展工商业,不过是拿着保护商业的幌子,信口开河,以抗拒中央收税罢了。明朝财政不只是被商税收少了拖垮的,东林党商税不让多征、矿税不让多征、盐税不让多征、茶税不让多征、海关税不让多征、农业税也不让多征。所以明朝最后中央财政完全崩溃,没钱救灾、没钱打仗、没钱安抚农民起义军、没钱给士兵发工资,缺的不仅是商税,而是什么税都缺,没一样税收齐全过。商税以前很少,要增收,东林党拦着死活不让增加,给人的错觉就是好像东林党只反对收商税似的。其实不是这样,农业税他们也不想交。但农业税是国家最正统的税,找不到理由来反对征收,东林党采取的方法就是以自然灾害等理由要求减免,或者以各种理由拖欠,拖欠久了之后再想办法让政府下令免除之前拖欠的部分。张居正被清算以后,农业税被地方长期拖欠拒不上交中央是常态,不是一年两年了。

按照明朝的国力,就算一分钱商业税都不增加,只收农业税,要干掉后金、镇压李自成,也是足够的。我们前面已经算过了,所有正赋和加派摊到土地上,每亩地也就收二三十斤粮食,真不高。关键是土地兼并引起的税负不公平和贪污腐败导致的税收中间成本太高。只有在连农业税都收不起来的情况下,明朝才会崩溃。周延儒在崇祯十四年刚当上内阁首辅,就按照跟东林党的政治交易,上书皇帝,说:请释漕粮白粮欠户,蠲民间积逋,凡兵残岁荒地,减见年两税。苏、松、常、嘉、湖诸府大水,许以明年夏麦代漕粮。(《明史·周延儒传》)这段要求减税的建议主要就是针对的农业税,因为那时候已经没啥商税可减免了。当时北方一片兵荒马乱,税根本收不上来,减税只能减到江南地区头上。所以前面讲的减免“兵残岁荒地”的税收都是虚的。真正实在的就是这句话:“苏、松、常、嘉、湖诸府大水,许以明年夏麦代漕粮。”说来说去还是东南地区不想多交农业税。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这些都是东南最富裕的地区,也确实有发大水。但当时北方造反的农民都超过一百万了,陕西等地的灾荒都人吃人好多年了,清军都在北直隶、山东屠城了,你发个大水也好意思拿出来说?照理说崇祯后期,海关税没有了、商税也大幅度削减了,主要收入就剩个盐税和农业税了,税制都恢复到朱元璋时代了。就这样,到了亡国关头,这帮人还在找借口想少交点农业税。这得贪心到何种地步才干得出来?张居正在改革遇阻的时候,就发愤说过一句话:“江南士大夫最无天理!”④那个时候东林党还没有形成,但从张居正这句话来看,当时东南地区官僚集团的腐败无耻就已经成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①参见朱庆勇:《明末辽饷问题》,77页。
②参见林美玲:《明末辽饷研究》,39~41页。
③原话为:“商税非困商也,困民也。商也贵买绝不贱卖,民间物物皆贵,皆由商算税钱。”
④许苏民:《李贽评传(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1页。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3:12 am

明朝灭亡原因:败于财政,亡于东林党


东林党,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铁骨铮铮,慷慨壮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东林党代表了正义的一方。东林党人是一群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清廉的官员。然历史上真实的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呢?

一、东林党对明朝税收的影响

纵观整个明朝,由于朝廷制度的原因,可以说是严重的重农抑商,这也造成了明朝的财政主要以农业税为主。隆庆四年(1570)年左右,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3078万两,而其中农业税占比高达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税制,开始逐渐加重工商税的征收,然而由于东林党人的干涉,工商税先后三次被废。

1、张居正去世:工商税一次被废。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改革,而税收方面的改革重点,就是加大了工商税的征收。这极大的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这种情况下,东林党开始形成。张居正死后,东林党人开始对其进行清算,张居正一派官员遭到严重打压,清算完毕后东林党人立即废除了张居正的税收制度。

2、万历皇帝去世:工商税二次被废。张居正税收制度被废除后,万历皇帝明显感觉到了国库的紧张,因此仍然想方设法的从江南征收赋税,但由于遭到掌管外库的户部阻挠,万历只能将征收工商税的人物交给内库。这便是所谓的万历皇帝贪财之谜,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大部分是由内库的工商税进行支撑的。而在红丸案、移宫案之后,东林党开始在在万历死后再次把持朝政,掌权后的他们立即逼迫泰昌废除了各地工商税收,再次导致国库开始吃紧。

3、魏忠贤去世:工商税三次被废。由于当时辽东战事吃紧,空虚的国库根本无法应对巨大的军费开支,于是魏忠贤出现了,他再次开整工商税,使得国库又开始充足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天启皇帝死后,在崇祯皇帝支持下魏忠贤迅速倒台,东林党再次掌权。于是工商税再次被废,至于辽东战事吃紧,则是怎么省钱怎么搞,再加上将领的层层盘剥,导致辽东缺饷愈演愈烈,甚至激起兵变,而东林党则将责任全部推到了辽东军官身上,指责其贪污军饷、指挥不当。

二、东林党撤销监察机构,官员贪污现象加剧

天启皇帝驾崩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迅速倒台。至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阉党基本被清算一空,于是崇祯帝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以东林党为首的内阁。东林党人认为东厂等特务机构对官员的监察,就是对他们道德操守的严重怀疑,是对善于“修身”的读书人的一种侮辱,于是在这个全新内阁的建议下,崇祯撤销了东厂这个最大的监察机构。紧接着,东林的“君子们”再次向皇帝建议,应该撤销分派往各地的其他监察机构和监察太监,例如各省的河道太监、茶税太监等。

我们以河道衙门为例:早在嘉靖皇帝时期,由于当时洪水泛滥,嘉靖皇帝怀疑河道官员贪墨治河工款,于是派遣太监监督河工,这种监察让各地官员“深恶痛绝”,于是隆庆时期便被废除。而在万历皇帝亲政后,他不但重新派遣太监监督各地河工,甚至还予以了加强,要求各地河工款项一律要交由太监过目,甚至规定,一旦出现洪水,则立即处死监督太监。

这个做法极大的“激发”了监督太监的工作热情,这再次遭至了东林官员的憎恨,于是天启朝后河道太监再次被废。直到魏忠贤掌权之后,河道监察太监制度才再次恢复,不过随着魏忠贤阉党的失势,这项制度再次被废。

河道监察太监的被废,直接导致从天启元年开始到天启六年魏忠贤掌权之前,全国上下河道修缮基本荒废。而在崇祯撤回河道监督太监开始到李自成攻破京城为止,十七年间河道的修缮再次被荒废。

三、明末农民起义同样与东林党人有脱不开的干系

明朝灭亡,除了辽东与后金的战局不利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天下各处的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的全面爆发,同样与东林党人密切相关。

1、工商税的减少导致西北农业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明末时期,南北发展差异巨大,北方依旧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而南方的工商业则极为发达。而由于进入崇祯年间工商税再次被废除,且各地税监被撤回后,导致朝廷茶税、矿税、海关税等税收急剧减少,例如到崇祯十年(1637年),仅浙江一省的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的二十万两降到了每年十二两白银。

明末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天灾不断,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朝廷处处要用钱,导致国库极为紧张。于是朝廷支出的重担就压在了农民身上,农业税从张居正时期的二百万两,一直攀升到崇祯十二年的两千三百万两,这还是在各地大灾小灾不断的情况下,这导致北方百姓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简直到了卖子卖女也交不起税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岂能不造反。

2、不见“开源”,只见“节流”,基层小吏苦不堪言。解决朝廷财政困境,通常采取以“开源”增加收入,以“节流”则是节省开支两种方法。然而到了崇祯朝之后,东林党人不仅没有“开源”,还把原来“开源”的各种税收搞没了。于是,两策变成了一策,朝廷只能通过节省开支来维持运转,然而即使“节流”,东林党人也不愿触及自己的利益。

在东林党人的主持下,“节流”被加在了基层小吏身上,例如驿站制度的改革,精简驿站支出。于是原本为银川驿站驿卒的李自成就这样被裁撤掉了,欠下钱财的他丢了工作,无奈之下杀死了债主举人艾诏和与他人通奸的妻子韩金儿,和侄子李过一起投军,又因为官兵克扣军饷,最终走上了造反之路。

四、明朝的财政危机与财政制度

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同期日本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少征的税收归于地主豪族,实质是负担转手。地主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但却造成了国用不足,后来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

1:明末民变初起之时招抚政策的失败,就在于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崇祯年间天灾大旱,救灾不力酿成农民大起义也与国库不足有关。至于后期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导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灭亡,无不与财政危机有关,至于最后“闯王”迫近京师,因军饷不足而延误调兵入京,更可见危害之深。

至于有人所说崇祯内府有千万两巨银,实属无稽之谈,已被鉴为讹传,不必再辨。即从常理来讲,崇祯在李自成兵迫京师的紧要关头,社稷将亡之日,若有余财,何须要百官“纳捐”?最终延误调兵。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而现有可靠史料也证明,李自成入京时,国库与皇家内库已俱空。明代的财政危机为何此般严重,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项重要财政来源的消失,即军屯体系的破坏。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

明代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而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早在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指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

原本由军屯负责的军费开支,自明武宗正德以后俱从国库支出,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不仅减少了一项巨大的财政收入,军费开支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以此之后,由于军饷需要国家调拨而不能就地取饷(军屯体系下军饷主要来源于军屯田收获。),军饷及时发放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从此之后,明王朝常有“打不起仗”的忧虑。

2:“万历三大征”,仅援朝之役就耗资700万两,宁夏之役耗资200万两,擂州之役耗资至少200万两。后来的辽东战事、国内民变,无不在大量消耗军费开支。天启、崇祯年间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时发,兵士索饷哗变,遍及各地军卫。

明末农民大起义前期实力最强大的“闯王”高迎祥所属部队,多由明军变节而来,就是军饷不发的恶果。拖欠军饷甚至影响到了辽东,崇祯元年,辽东兵变,又是因军饷所为。而崇祯十七年,因凑不齐一百万犒军军饷,而延误了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京,则又是放弃了明王朝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设想若军屯体系未废,军费充裕,足以自给自足,又岂有此忧。百年前军屯废驰的恶果,终于在天启、崇祯年间体现。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3:15 am

明朝亡于满清还是李自成 其实明朝亡于东林


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就只能翻历史的烂账了。

明朝亡于东林!


严格地说,以上人们归类出的灭亡原因确实客观存在,但并非是明朝灭亡的主因,只能说是大势下国家失控所导致的后果。而这个国家失控的原因可以全部归类到一个原因上,那便是“东林”。

东林党,在人们的映像之中则是明朝清流的代表,道貌岸然,却以君子之容行小人之事,在朝堂上行党争之事,私底下却将这个国家掏的千疮百孔,最终让明朝轰然倒塌。

当然,此东林非彼东林,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人物或者衍生的事物。

大家都知道,在未能完成工业革命之前,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会有一个三百年的轮回周期,每到皇朝后期,皇朝首要面对的便是土地兼并、小农失去土地而成为流民,门阀世家兼并天下,小农却无立锥之地。

正是因为如此,在农业社会,土地便成了生产资料,其重要性与工业社会的房产一致,以至于越到后期,小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后,便成为地主用来肆意盘剥的对象。

而明朝同样未能避免。

明朝末期,随着社会广泛的贫富差距扩大,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行业之间的内卷开始,先是小农破产,然后是小地主破产,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而为什么说明朝灭亡于东林,那就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无限的放大了内部矛盾,将这个国家的根基啃噬一空,从而导致种种恶果,最终明朝灭亡。

很多人认为明朝没能赶上大航海时代,从而没能在大时代变革中获得大量的土地与资本,完成资本积累,最终错过了工业革命,也导致未来几百年后清军面对西方时武器呈现代差,从而有了百年耻辱。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正确。

自宋朝起,海贸在东南沿海地区十分广泛了,有一船货物一船银子的说法。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明朝禁海之后走私屡禁不止,其中所蕴含恐怖的利润,足够将所有人拉入地狱。

就比如东南沿海十分猖獗的倭寇与海盗,其大部分都是明朝走私海商,他们雇佣日本破产武士和沿海渔民,干的有货走货,无货抢劫的买卖,其代表人物为汪直、郑芝龙等。

隆庆开关之后,沿海贸易大大兴起,加上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明朝海商不仅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国家做生意,还与欧洲殖民者进行贸易,从而导致白银大大流入,每年流入的白银占当时全世界全部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

但就是这样恐怖的白银流入量,整整持续了数十年,却只在东南沿海地带冒了一个泡,远远不足以让整个明朝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自然也就无法完成工业革命。

而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明朝内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逐渐破坏,富庶的东南沿海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经济作物,又因为明朝的商税极低,导致明朝税收的大部分都是从那些穷困地区收的农业税,从而导致地区发展极为不平衡。

同时,东南沿海超高的商贸利润又刺激了明朝整体商业的发展,为了躲避税收,获取高额利润,无数人从事商业这个原本的“贱业”,使得全国形成了众多的商业群体,如北方的晋商,南方的浙商、闽商等。

晋商的主要贸易方向是蒙古与女真,而浙、闽商则出口丝绸与茶叶于海外。

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南沿海的这些商人大力资助教育,贿赂官员,使得这些人在通过科举后成为自己在朝堂上的“保护伞”,以至于明朝朝堂东林党、楚党、齐党、浙党等群体互相攻讦,其背后正是各有各的利益团体。

由于贫困地区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即便出了几个官员也因为没有扶持的力量,最终在官场边缘化,从而导致朝堂之上东南沿海地区的官员一家独大,而明朝内部的矛盾也被这些官员转嫁于穷困地区。

为了保证与维护自己的利益,北方的晋商扶持建州女真,南方的闽商则扶持海盗集团,壮大外部威胁以消除朝堂敌对势力对自己的虎视眈眈,从而为明朝灭亡埋下祸根。

正是由于富裕地区的代理人把持朝堂,官员众多,且因为明朝商税极低,有功名的人不用缴税,所以富裕地区的民众商户等也纷纷把土地商铺挂在官员名下,其操作就跟今天阿里巴巴及腾讯把注册地弄到开曼群岛一样。

最富裕的地区不用缴税,贫困地区却需要承担明朝堂内部所有的压力,成为东南沿海繁荣景象的“工具人”,再加上这些地区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民众纷纷破产,沦为流民,加入流民大军。

而天公也不作美,明朝内部本来就一团乱象,此时工具地区又频繁降临灾祸,瘟疫、旱灾、水灾,温度也骤冷,北方的女真也频频犯边,冲进内地烧杀抢掠,南方的海盗和殖民者也不安分,从而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

除以之外,明朝垄断性的国营作坊由于贪腐严重,几乎成了官员太监谋私的工具,各种上下其手,如一柄合格的火铳造价十两,而官员则以次充好,以二两的价格进行制造。

正是因为兵器低劣,所以将士使用的火器时常炸膛,没被敌人所伤却被自己人所害,再加上将军吃空饷喝兵血训练不足,于是士不用命,将不敢拼,面对各种敌人屡屡失败。

就这样,明朝经过二十多年的挣扎与自救,最终无法摆脱灭亡的宿命,待到北方饿殍遍野,千里无人烟,所有的抵抗力量消失,最终被流寇首领李自成十分顺利的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杀,明朝灭亡。

综上所述,明朝灭亡的主因,非亡于李自成、满清,实亡于“东林”。

这样带着血与泪的历史,带给后人无限的反思,也希望历史千万不要重演。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3:17 am

清朝建立后,为了安抚明朝遗臣,所以大量沿用明朝官吏。于是,东林党争又延续到了清朝。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江苏无锡东林党导致了明清的覆灭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一 6月 05, 2023 3:17 am

东林党争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后来又延续到清朝,可谓对明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什么影响呢?

其一,由于党派之间的斗争,导致国家政策和制度不断变化。这样一来,不仅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还让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更让百姓无所适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给了李自成和满清充足的机会。

其二,在国难当头之际,东林党想的不是怎样抵抗外敌,而是仍然顾及自己在朝中的利益,为此相互厮杀。原本有不少精忠报国的将领,可以抵挡住李自成,或是满清的进攻。可东林党为了排除异己,不惜制造冤假错案,将这些有用的将领害死。袁崇焕就是其中之一。

其三,魏忠贤掌权时,就主张收商业税,那时候国库还算殷实。可崇祯即位后,听信东林党的建议,免除了商业税,导致国家入不敷出。一来国家拿不出钱打仗,二来没钱就只有加收农业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本来农民的日子就不好过,一加税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走上起义的道路。李自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