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名鄂渚(音主)夏汭(音瑞)沙羡(音夷)江夏夏口鲁口汉口郢城

大武汉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武昌古名鄂渚(音主)夏汭(音瑞)沙羡(音夷)江夏夏口鲁口汉口郢城

帖子 hankowbund » 周四 1月 12, 2023 5:20 pm

《楚辭·九章·涉江》:“乘 鄂渚 而反顧兮,欵秋冬之緒風。”
王逸 注:“鄂渚,地名。”
洪興祖 補註:“楚子 熊渠,封中子 紅 於 鄂。鄂州,武昌縣 地是也。 隋 以 鄂渚 為名。”
唐 杜甫 《過南嶽入洞庭湖》詩:“鄂渚 分雲樹, 衡山 引舳艫。”
明 劉基 《滿庭芳》詞:“衾寒 鄂渚,佩冷 瀟湘。”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餘服官 鄂渚,適 英 美 水師提督乘兵艦來謁。” [1]





沙羡县(前202年——189年)(钱林书编写)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属南郡。(1)治所即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县西南金口镇。(2)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属临江国,四年复属南郡,七年属临江国。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又属南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属江夏郡。(3)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徙治沔口。(4)

注:
(1)《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江夏郡》:江夏郡,高帝置。领有沙羡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7、1568页)按:战国时已有沙羡,何时置县未详。据《水经注疏》卷35《江水》谓:江夏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95页)而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南郡亦为秦郡,项羽分封诸侯时以之同长沙、黔中两郡置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临江国除,南郡复故。……南郡虽两度短暂置国,但领域未尝变化。武帝元狩二年,南郡割东部数县地合衡山郡西半置江夏郡。复其汉初旧貌,则南郡(临江国)在元狩二年前当无《汉志》高城、华容、州陵三县而有江夏郡之沙羡、安陆、云杜、竟陵等县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34、135页)按:沙羡,战国及楚汉时已有,秦属南郡地,疑当时已为县,但无据。姑作汉高祖五年取其地时为县,据周说,时属南郡。 (2)《水经注疏》卷35《江水》:江水“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守敬按:沙羡县治有三,一、两汉江夏郡之沙羡也。汉之沙羡,即《水经》之沙羡。“观此《经》江水东北至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沔水经》南至沙羡县北入江。又《元和志》,鄂州为汉沙羡之东境,则《方舆纪要》谓在武昌府治西南,近是”。(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92页)又据潘新藻《武汉市建置沿革》:沙羡城,即金口堡。是孙权所筑。沙羡是汉代一县,“县治原在涂口(金口),孙权于赤乌二年筑堡守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39页)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县西南长江东岸有金口镇,当是。(《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9——10页)
(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南郡亦为秦郡,项羽分封诸侯时以之同长沙、黔中两郡置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临江国除,南郡复故。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三月复以南郡置临江国封子阏;四年,临江王薨无后,国除为郡,七年十一月,复置临江国;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国除复为郡,此后南郡未再置国。南郡虽经两度短暂置国,但领域未尝变化。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郡割东部数县地合衡山郡西半置江夏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34、135页)《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江夏郡领有沙羡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7、1568页)
(4)《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江水又东径鲁山县南,“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也。”守敬按:“郦氏言曲陵后为沙羡治,必有所据。盖安、顺后置曲陵县于沔口,黄祖以为沙羡县治,至吴改为石阳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97页)按:《三国志》卷46《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08页)《吴书·孙权传》又曰:建安四年(199年),从策“进讨黄祖于沙羡”。(5册,1115页)《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守敬谓:“当刘表所移置。”(下册,2897页)而据《后汉书》卷七十四下《刘表传》:初平元年(190年),表为荆州刺史。“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江南悉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9册,2419、2420页)姑作初平元年刘表徙沙羡县治于沔口。而潘新藻《武汉市建置沿革》谓沙羡县治当时未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39页)与之异。





沙羡县(190年——255年)(钱林书编写)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徙置,属江夏郡。治沔口,(1)即今湖北武汉市武昌。(2)建安十三年(208年)为吴江夏郡治,(3)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属吴武昌郡。(4)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属江夏郡。(5)吴太平元年(256年)废。(6)

注:
(1)《后汉书志》第22《郡国四·荆州》:江夏郡领有沙羡县。(《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82页)《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江水又东径鲁山县南,“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也。”守敬按:“郦氏言曲陵后为沙羡治,必有所据。盖安、顺后置曲陵县于沔口,黄祖以为沙羡县治,至吴改为石阳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97页)按:《三国志》卷46《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08页)《吴书·孙权传》又曰:建安四年(199年),从策“进讨黄祖于沙羡”。(5册,1115页)《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守敬谓:“当刘表所移置。”(下册,2897页)而据《后汉书》卷七十四下《刘表传》:初平元年(190年),表为荆州刺史。“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江南悉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9册,2419、2420页)姑作初平元年刘表徙沙羡县治于沔口。而潘新藻《武汉市建置沿革》谓沙羡县治当时未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39页)与之异。
(2)《水经注疏》卷28《沔水中》:“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又卷35《江水注》: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四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418、2900页)又据潘新藻《武汉市建置沿革》:夏口城,即江夏古城,今日称之为武昌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38页)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当是。
(3)《三国志》卷55《吴书·程普传》:“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283、1284页)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江夏郡》:“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破黄祖遂有江夏南境,与魏对置,郡治沙羡。”(《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9页)
(4)《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建安二十五年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21页)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鄂州》武昌县:“建安二十五年,吴大帝以下雉、寻阳、新城、柴桑、沙羡、武昌六县为武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45页)与之异。
(5)《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曰:江水又东径西阳郡南,“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中,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杨守敬曰:“《元和志》,吴江夏郡理武昌。《晋书·王戎传》:戎受诏伐吴,前锋进攻武昌,江夏太守刘朗诣戎降,尤吴江夏郡治武昌之切证。盖改武昌郡为江夏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912、2913页)按:据《水经注》,当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置为江夏郡,但据《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置武昌郡。(见上《注》(1),姑作黄初三年(222年),即吴黄武元年(222年)改为江夏郡,理武昌县。沙羡县属之。
(6)《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江夏太守汝南侯相:“沙羡令,汉旧县,吴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4页)据《三国志》卷51《吴书·宗室传》:孙奂“拜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后“封承庶弟壹奉奂后,袭业为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208页)又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江夏郡》沙羡县:“太平元年(256年),壹降魏国除。洪《志》云,县寻省。”(《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9页)按:三国时侯国,作县处理。太平元年废沙羡侯国,姑作此年废县。





吴武昌郡(221年—223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三国吴黄初二年(221年)分江夏郡等县置,属荆州。领有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县。治武昌县,(1)即今湖北省鄂城市。(2)黄武三年(224年)废武昌郡,县入江夏郡。(3)

注:
(1)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第一格江夏郡鄂县:“建安二十五年改名武昌,别立郡。”又在沙羡县下曰“移武昌。“(《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9、2950页)据《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建安二十五年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21页)又《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武昌郡武昌侯相:“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改鄂为武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7页)故作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鄂(武昌)、沙羡等县割属武昌郡。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鄂州》武昌县:“建安二十五年,吴大帝以下雉、寻阳、新城、柴桑、沙羡、武昌六县为武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45页)与之异。
(2)《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曰:江水又东径西阳郡南,“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中,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912、2913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36《武昌府-古迹》古鄂城:“今武昌县治,汉置鄂县。”(《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4册,1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武昌府武昌县即今湖北省鄂城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4页)现为鄂州市(《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25——26页)。
(3)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考证》江夏武昌二郡:江夏为汉旧郡,与建安二十五年吴置武昌明见于《志》。而《舆地广记》乃云:“黄武三年(224年)置江夏郡”者,疑黄武三年武昌已废,其时以寻阳改属蕲春。度亦因省郡之故,又以诸县还隶江夏,故移治江夏郡于武昌。(《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58页)按:姑作吴黄武三年(224年)废武昌郡。




吴江夏郡(208年—223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汉江夏郡置,属荆州。治沙羡县,(1)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2)领有沙羡、鄂、下雉、竟陵、云杜、安陆、南新市县。(3)十九年(214年),下雉县割属西陵郡。吴黄武三年(224年)迁治武昌县。(4)

注:
(1)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第一格江夏郡:“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破黄祖,遂有江夏南境,与魏对置郡,治沙羡。(《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9页)
(2)《水经注疏》卷28《沔水中》:“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又卷35《江水注》: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四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418、2900页)又据潘新藻《武汉市建置沿革》:夏口城,即江夏古城,今日称之为武昌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38页)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当是。
(3)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曰:吴江夏郡“当领有沙羡、鄂、下雉、竟陵、云杜、安陆、南新市、蕲春、邾等九县。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以为邾县地处两郡境界,其时当弃为两界境上地,不确。时为黄祖所据,后入孙权之下。吴增仅又以为吴江夏郡领有阳新县,误,杨守敬已正之。阳新是时当属豫章。又吴增仅据《吴志》孙权、吕蒙、淩统诸《传》之记载,认为蕲春郡当在建安十三年孙权得江夏南境之时分江夏立。今从其说。“蕲春郡初时仅领(蕲春、邾)二县而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06、207页)则吴江夏郡领有沙羡、鄂、下雉、竟陵、云杜、安陆、南新市七县。
(4)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考证》江夏武昌二郡:江夏为汉旧郡,与建安二十五年吴置武昌明见于《志》。而《舆地广记》乃云:“黄武三年(224年)置江夏郡”者,疑黄武三年武昌已废,其时以寻阳改属蕲春。度亦因省郡之故,又以诸县还隶江夏,故移治江夏郡于武昌。(《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58页)按:姑作吴黄武三年(224年)废武昌郡,江夏郡迁治武昌县。




吴江夏郡(224年—279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三国吴黄武三年(224年)迁治武昌县置,属荆州。(1)治所即今湖北省鄂城市。(2)领有武昌、沙羡、柴桑、下雉、阳新、竟陵、云杜、安陆、南新市县。(3)嘉禾元年(232年)南新市、安陆县入魏江夏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武昌郡。(4)(3)

注:
(1)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考证》江夏武昌二郡:江夏为汉旧郡,与建安二十五年吴置武昌明见于《志》。而《舆地广记》乃云:“黄武三年(224年)置江夏郡”者,疑黄武三年武昌已废,其时以寻阳改属蕲春。度亦因省郡之故,又以诸县还隶江夏,故移治江夏郡于武昌。(《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58页)按:姑作吴黄武三年(224年)废武昌郡,江夏郡迁治武昌县。
(2)《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曰:江水又东径西阳郡南,“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中,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912、2913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36《武昌府-古迹》古鄂城:“今武昌县治,汉置鄂县。”(《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4册,1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武昌府武昌县即今湖北省鄂城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4页)现为鄂州市(《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25——26页)。
(3)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部二》第二格江夏郡领有武昌、沙羡、柴桑、下雉、阳新、竟陵、云杜、安陆、南新市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9、2950页)
(4)《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武昌郡治武昌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7、458页)又《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武昌太守:“《晋起居注》,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为武昌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7页)






魏江夏郡(208年—215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汉江夏郡置,属荆州。治石阳县,(1)在今湖北省应城市东南夹河口西南。(2)领有石阳、鄳、平春、西陵、西阳、軑县。(3)二十一年(216年)西陵、西阳、軑三县改属弋阳郡。嘉平三年(251年)迁治安陆县上昶城。(4)

注:
(1)《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安陆太守安陆公相:“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06页)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3《魏荆州部七-考证》荆州:“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击斩黄祖,遂得江夏南境。八月,刘琮举州降,荆州尽入于魏。”又江夏郡石阳:“今考《魏志-文聘传》魏武以聘为江夏太守。文帝初年,孙权自围聘于石阳。《通鑑》胡注云:魏武以聘为江夏太守,治石阳。是石阳久已入魏,以史事证之,疑吴立石阳,在破黄祖时。”(《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84页)按:据《三国志》卷55《董袭传》:“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291页)当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吴得江夏时置石阳县。八月即入魏,为魏江夏郡治。
(2)《水经-涢水注》:“涢水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北,东南流迳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涢水。”守敬按:《宋志》江夏郡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在今应城县东南。(《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卷31,26472、2648页)今据杨守敬《水经注疏图》,(清光绪乙巳年,广文书局,185页)当在今应城市东南夹河口西南。(《湖北省地图集》,湖北省地图集编篡委员会,武汉,1965年,30页)而《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二-黄州府》黄陂县黄城:县西二十三里有石阳城,亦名石梵。吴主权遣别将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而还。江夏郡曲阳县,本名石阳……。(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51页)又清赓音布等修《德安府志》(一)卷1《地理上-沿革》应城县下引《应城县志》曰:“石阳,本三国吴置,故城在今汉阳、黄陂县。晋所置曲阳,则在今应城县。”(《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四年刊本影印,1970年,117册,53页)均与之不同。
(3)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曰:“曹魏江夏郡领有石阳、鄳、平春、西陵、西阳、軑等六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06页)
(4)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7《考证》江夏郡曰:据《王基传》,“嘉平中王基自城上昶,徙江夏郡治之。”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至晋于临漳山下置沌阳县,江夏郡始自上昶移理焉。”“是终魏之世,郡治皆在上昶也。洪志据《元和志》云,曹魏郡治安陆,盖上昶为安陆县地,统言之也。”(《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84页)按:嘉平中,当作嘉平三年(251年)。




南郡(前202年—前156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临江国置。治江陵县,(1)即今湖北省江陵县。(2)领有江陵、临沮、夷陵、鄢(后改名宜城)、郢、邔、当阳、中卢、枝江、襄阳、编、姊归、夷道、若、巫及沙羡、安陆、云杜、竟陵等县。(3)景帝二年(前155年)改为临江国。(4)

注:
(4)《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南郡:“秦置,高帝元年(前206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前202年)复故。”治江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6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南郡亦为秦郡,项羽分封诸侯时以之同长沙、黔中两郡置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临江国除,南郡复故。(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34页)按:当作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为南郡。治江陵县。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8《湖广四-荆州府》江陵县江陵城:今府治。秦时改郢置江陵县于此,为南郡治。汉亦为南郡治,后汉因之。……《城邑考》:郡城相传汉末关羽所筑,晋桓温增修之。明初因旧城改筑,嘉靖九年重修,周十八里有奇。(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33页)据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荆州府江陵县治,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3页)按:故江陵县治,当即今湖北省江陵县。而《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荆州江陵府江陵县:“汉县,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县北十里纪南城是也。后治于郢,在县东南。今治所,晋桓温所筑也。”(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2页)与之北同。
(3)《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南郡领有县十八:江陵、临沮、夷陵、华容、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邔、当阳、中卢、枝江、襄阳、编、姊归、夷道、州陵、若、巫、高成。(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6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在《南郡(临江国)沿革》下曰:“《汉志》南郡领十八县即表示宣帝以后的领域。复其汉初旧貌,则南郡(临江国)在元狩二年前当无《汉志》高城、华容、州陵三县而有江夏郡之沙羡、安陆、云杜、竟陵等县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35页)按:则当时应领有江陵、临沮、夷陵、鄢(后改名宜城)、郢、邔、当阳、中卢、枝江、襄阳、编、姊归、夷道、若、巫及沙羡、安陆、云杜、竟陵等县。
(4)《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上》南郡:“秦置,高帝元年(前206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前202年)复故。景帝二年(前155年)复为临江。”(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6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南郡亦为秦郡,项羽分封诸侯时以之同长沙、黔中两郡置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临江国除,南郡复故。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三月复以南郡置临江国封子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34页)按:当作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改为临江国。
附件
WuchangOldCityWall.jpeg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14 pm

大武汉前世今生之武昌
原创2022-06-02 17:48·鹤鹤有明

与汉阳、汉口相比,武昌是唯一在长江南岸的地区。

武昌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三国时期,孙权在今天的鄂州建都,并改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

280年,江夏郡改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辖沙羡等县。

南北朝时期,刘宋设立设置郢州,郢州隶属江夏郡。

589年,隋唐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

621年,唐朝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后唐太宗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唐玄宗时江夏划归江南西道,在唐朝中期,设立有武昌军节度。

996年,宋朝改武昌军节度使。鄂州隶荆湖北路,辖7县,州治江夏。

1277年,元朝设立湖广行省治所南移潭州,鄂州设湖北宣慰司,后改安抚司,又改鄂州路总管。

1301年,元朝改鄂州路为武昌路,下辖江夏等7县。

1376年,明朝在全国设13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仍在武昌。

1664年,清朝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行省。湖北布政司治江夏,领府八: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江夏为湖北省省会。

1927年,国民政府命令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临时首都。

看完上面一段大事记的介绍,大家对武昌可能有比较清晰的脉络认知。

在历史上,武昌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过军事重镇、商业中心,但在近代史上,武昌开始真正的大放异彩,武昌首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不到一年内,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在国父孙中山的设想里,武昌可以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但因为时局的变化,最终没能实现。由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武汉是民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武昌最负盛名的建筑莫过于黄鹤楼,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鲍照首作《登黄鹄矶》诗于黄鹤楼,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唐朝时,李白送好友孟浩然,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后黄鹤楼多次毁于天灾人祸,1884年,黄鹤楼再次毁于大火,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多次计划重建,但因各种原因没能成行。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16 pm

郢州,南朝劉宋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5郡,湘州之巴陵郡,江州之武昌郡,豫州之西陽僑郡設置,州治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齊、梁、陳因之,轄域日益縮小。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為鄂州。


目录
1 行政區劃
1.1 劉宋
1.2 南齊
1.3 梁
1.4 陳
2 長官
3 參考文獻
4 参考资料
行政區劃
劉宋
江夏郡
治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
下轄領縣:惠懷縣、沌陽縣、灄陽縣、孝昌縣(454年設置)、沙陽縣(舊屬武昌郡,宋初隸之)、蒲圻縣(舊屬武昌郡,宋初隸之)及汝南僑縣
安陸郡
孝建元年(454年)分江夏郡設置,元徽四年(475年)改隸司州。治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
下轄領縣:安陸縣、曲陵縣(469年省入安陸縣)、應城縣(分安陸縣置)、安蠻縣(原為安蠻左郡,463年來隸,後又短暫設郡,宋末復歸)
竟陵郡
治石城(今湖北省鍾祥市)。
下轄領縣:雲杜縣、竟陵縣、新市縣、霄城縣、新陽縣、萇壽縣(470年置縣)
隨郡
元徽四年(475年)改隸司州。治隨(今湖北省隨州市)。
下轄領縣:隨縣、永陽縣(劉宋時置縣)、闕西縣(宋末置縣)、西平林縣(宋末置縣)
武陵郡
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下轄領縣:臨沅縣、龍陽縣、漢壽縣、沅南縣、遷陵縣、舞陽縣、酉陽縣、黚陽縣、沅陵縣、辰陽縣
天門郡
治澧陽(今湖南省石門縣)。
下轄領縣:澧陽縣、臨澧縣、零陽縣、漊中縣
巴陵郡
治巴陵(今湖南省岳陽市)。
下轄領縣:巴陵縣、下雋縣、監利縣、州陵縣、綏安縣(467年省)
武昌郡
治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西)。
下轄領縣:武昌縣、鄂縣、陽新縣
義陽郡
舊屬荊州,泰始五年(469年)度郢州,元徽四年(475年)改隸司州。治平陽(今河南省信陽市)。
下轄領縣:平陽縣、義陽縣、鄳縣、鍾武縣、寶城縣、平春縣、環水縣
西陽僑郡
僑寄西陽(今湖北省黃冈市東)。
下轄領縣:西陵縣、蘄水左縣、東安縣(原稱東安左縣)、希水左縣、建寧左縣(舊屬建寧左縣)、陽城左縣(舊屬建寧左縣)、赤亭左縣、彭波左縣、蘄陽縣及西陽僑縣、義安僑縣、孝寧僑縣、弋陽僑縣。
建寧左郡
大明八年(463年)廢郡併入西陽僑郡。治建寧左縣(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南)。
下轄領縣:建寧左縣、陽城左縣
安蠻左郡
大明八年(463年)廢郡為安蠻縣,併入安陸郡。泰始初又立為郡,宋末省。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無考
南齊
南朝齊郢州,下領江夏郡、竟陵郡、武陵郡、巴陵郡、武昌郡、西陽郡、齊興郡、方城左郡、北新陽郡、義安左郡、南新陽左郡、北遂安左郡、新平左郡、宜人左郡、建安左郡。

江夏郡
治夏口城(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
下轄領縣:沙陽縣、蒲圻縣、灄陽縣、沌陽縣、惠懷縣、孝昌縣(齊時改隸司州南義陽郡)及汝南僑縣
竟陵郡
治萇壽(今湖北省鍾祥市)。
下轄領縣:萇壽縣、竟陵縣、雲杜縣、霄城縣、新市縣、新陽縣
武陵郡
治臨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下轄領縣:臨沅縣、沅陵縣、零陵縣(南齊置)、辰陽縣、酉陽縣、沅南縣、漢壽縣、龍陽縣、舞陽縣、黚陽縣、遷陵縣(南齊時廢)
巴陵郡
治巴陵(今湖南省岳陽市)。
下轄領縣:巴陵縣、下雋縣、州陵縣、監利縣
武昌郡
治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
下轄領縣:武昌縣、鄂縣、陽新縣、真陽縣(南齊置)
西陽僑郡
僑寄西陽(今湖北省黃岡市東南)。
下轄領縣:西陵縣、蘄水縣、義安左縣(原為義安僑縣,南齊置左縣)、希水左縣、東安左縣、蘄陽左縣及西陽僑縣、期思僑縣、孝寧僑縣。
齊興郡
永明三年(485年)置郡。治上蔡(今湖北省鍾祥市北)。
下轄領縣:綏懷縣、齊康縣、茸波縣、綏平縣、齊寧縣及上蔡僑縣
方城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城陽縣、歸義縣
北新陽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西新陽縣、安吉縣、長寧縣
義安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綏安縣
南新陽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南新陽縣、新興縣、北新陽縣、角陵縣、新安縣
北遂安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東城縣、綏化縣、富城縣、南城縣、新安縣
新平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平陽縣、新市縣、安城縣
宜人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及領縣不明。
建安左郡
南齊時置。治所不明。
下轄領縣:霄城縣
邊城郡
南齊時置,永明四年(485年)移屬豫州。治邊城(今河南省商城縣東)。
下轄領縣:邊城縣、雩婁縣、史水縣、開化縣
建寧郡
南齊建元元年(479年)置,永明四年(485年)移屬豫州。治建寧(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南)。
下轄領縣:建寧縣、陽城縣
齊昌郡
南齊建元年間(479-482)置,永明四年(485年)移屬豫州。治齊昌(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南)。
下轄領縣:齊昌縣、陽塘縣、保城縣、永興縣

南朝梁郢州,下領江夏郡、沔陽郡、營陽郡、州城郡、武昌郡、建安郡、上雋郡、巴陵郡、夜郎郡及西陽郡、南陽郡2個實土僑郡。


南朝陳初,郢州為王琳所據。天嘉元年(560年)二月陳朝太尉侯瑱敗王琳,三月梁主蕭莊所署郢州刺史孫瑒舉州投降。下領江夏郡、上雋郡(舊屬雋州,560年隸之)、武昌郡、齊安郡(579年為北周攻沒)、西陽僑郡(579年為北周攻沒)。

長官
宋郢州刺史(454年-479年)
蕭思話(454年-455年)
劉秀之(455年-456年)
孔靈符(456年-459年)
王玄謨(459年-460年)
劉子綏(460年-466年)[1]
沈攸之(466年)
劉襲(466年-467年)
蔡興宗(467年-469年)
沈攸之(469年-472年)[2]
劉秉(472年)
劉燮(473年-477年)[3]
劉翽(未就任,477年)
劉贊(477年)
黃回(477年-478年)
李安民(478年-479年)
蕭順之(479年)[4]
齊郢州刺史(479年-502年)
蕭順之(479年-480年)
蕭鸞(480年-482年)[5]
蕭子卿(482年-483年)
蕭緬(483年-487年)
沈文季(487年-489年)
蕭子真(489年-494年)[6]
蕭銶(494年)[7]
蕭遙昌(未就任,494年)[8]
蕭寶玄(494年-498年)
劉暄(498年)[9]
蕭寶夤(498年-500年)
張沖(500年-501年)
程茂(501年)[10]
曹景宗(502年)[11]
梁郢州刺史(502年-560年)
曹景宗(502年-505年)
蕭恢(505年-511年)
蕭綜(511年-514年)
蕭秀(514年-517年)[12]
蕭元簡(517年-519年)
蕭象(519年-520年)[13]
蕭昺(520年-523年)[14]
元樹(525年-530年)
元法僧(532年-535年)[15]
蕭大心(535年-540年)[16]
蕭綸(540年-546年)[17]
蕭恪(546年-550年)
蕭方諸(550年-551年)[18]
蕭韶(551年-553年)[19]
歐陽頠(未就任,553年)[20]
陸法和(553年-555年)[21]
張彪(555年)
蕭循(555年-556年)[22]
徐度(556年)
王琳(557年-558年)[23]
孫瑒(559年-560年)[24]
陳郢州刺史(560年-589年)
章昭達(561年-563年)
沈恪(563年-565年)
程靈洗(565年-568年)[25]
黃法𣰋(568年-570年)[26]
錢道戢(570年-573年)[27]
李綜(573年)
淳于量(574年-575年)
陳叔堅(未就任,575年)
陳叔卿(575年-576年)
陳叔堅(576年-578年)
孫瑒(578年-580年)[28]
陳慧紀(580年-584年)[29]
荀法尚(?-589年)[30]
陳嶷(未就任,588年-589年)[31]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17 pm

漢獻帝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郡之武昌、陽新、沙羡、下雉四縣,豫章郡之柴桑縣,廬江郡之尋陽縣立武昌郡,屬荊州,治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1]不久,孫權改武昌郡為江夏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吳之江夏郡為武昌郡,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2]太康中,武昌郡領七縣:武昌、柴桑、陽新、沙羨、沙陽、鄂、官陵,包括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县、咸宁县、通山县以东、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等地。[3]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立尋陽郡,柴桑縣改屬尋陽郡。後省併官陵縣。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省併沙陽縣。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沙陽縣改屬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立郢州,武昌郡改屬郢州。[2]南齊時,析置義寧、真陽二縣。[4]梁武帝時,設立雙頭郡西陽武昌二郡。[5]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武昌郡,以郢州改置鄂州。[6]

人口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武昌郡有14800戶。[3]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武昌郡有2546戶,11411口。[2]
行政長官
武昌太守(221年—?)
士廞,蒼梧廣信人,吳大帝時在任。[7]
武昌太守(280年—324年)
褚洽,河南阳翟人,西晉時在任。[8]
劉根,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遇害。[9]
熊遠,字孝文,豫章南昌人,晉懷帝永嘉中領。[10]
馮逸,晉懷帝永嘉中在任。[11]
陶侃,尋陽柴桑人,晉愍帝建興中在任。[12]
趙誘,字元孫,淮南人,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戰死。[13]
王諒,字幼成,丹楊人,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在任。[14]
周撫,字道和,汝南安城人,晉明帝永昌元年(322年)離任。[11]
武昌相(322年—324年)
武昌太守(324年—452年)
劉詡,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離任。[15]
桓宣,譙國銍人,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出任。[15]
陳囂,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離任。[16]
陶茂,尋陽柴桑人,東晉時在任。[17]
熊鳴鵠,豫章南昌人,東晉時在任。[10]
謝恩,或名思,字景伯,陳郡陽夏人,東晉時在任。[18]
徐彥則,東晉時在任。[19]
庾楷,潁川鄢陵人,晉安帝隆安中在任。[20]
阮長之,字茂景,陳留尉氏人,宋文帝元嘉初在任。[21]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宋文帝元嘉後期在任。[22]
武昌內史(452年—455年)
沈慶之,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假。[23]
武昌太守(455年—483年)
劉弼,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伏誅。[24]
劉琨,彭城人,南朝宋後期在任。[25]
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宋後廢帝元徽中在任。[26]
臧煥,東莞莒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棄郡奔沈攸之。[27]
丘巨源,蘭陵蘭陵人,齊武帝初除,未之郡。[28]
武昌內史(483年—485年)
武昌太守(485年—537年)
劉靈真,平原人,南朝齊時在任。[29]
伏曼容,字公儀,平昌安丘人,齊明帝建武中離任。[30]
何遠,字義方,東海郯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31]
夏侯夔,字季龍,譙郡譙人,梁武帝普通七年(426年)離任。[5]
蕭恭,字敬範,蘭陵人,梁武帝時在任。[32]
武昌內史(537年—546年)
武昌太守(552年—582年)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陳武帝永定中到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帶。[33]
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陳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卒官。[34]
武昌內史(582年—589年)
國主
東晉武昌國(322年—324年)
武昌國(322年—324年)[13]
食邑10000戶
代數 封爵 謚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武昌公 王敦 322年—324年
有罪,國除
南朝宋武昌國(452年—455年)
汝陰國(447年—452年)/武昌國(452年—455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謚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汝陰郡王→武昌郡王 劉渾 447年—455年 宋文帝第十子
免為庶人,國除
南朝齊武昌國(483年—485年)
武昌國(483年—485年)/西陽國(485年—495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謚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武昌郡王→西陽郡王 蕭子明 483年—495年 齊武帝第十子
伏誅,國除
南朝梁武昌國(537年—546年)
武昌國(537年—546年)|食邑2000戶
代數 封爵 謚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武昌郡王 蕭𧫷 537年—546年 蕭統第四子
無子,國除
南朝陳武昌國(582年—589年)
武昌國(582年—589年)
代數 封爵 謚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武昌郡王 陳叔虞 582年—589年 陳宣帝第十九子
陳亡,國除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23 pm

晋惠帝元康元年( 291),“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晋书·地理志载》: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旷远,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兴元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1](卷4《惠帝纪》,卷15《地理志下》)“江州”是以“江”名大行政区之始,先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后治武昌郡(今湖北鄂城),再治寻阳郡(今江西九江),又还治豫章,极盛时辖十一郡,是与“扬州”“荆州”并列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二省及湖北省陆水以东、长江以南,湖南省舂陵水以东的大片地区,而以南昌、九江、武昌一线为中心。其后,桂阳、武昌二郡分别划归新立的湘州、郢州,“江州”的管辖范围,为寻阳、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安成(以上为今江西)、建安、晋安(以上为今福建) 九郡,大致为今江西、福建二省。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25 pm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动荡,镇东将军周馥请从洛阳迁都寿春: “臣请选精卒三尤,奉迎皇驾。令裴宪督豫州诸路,荆、扬、江、湘运米十五万斛、绢十四万疋以供大驾。”[2](卷2) 王敦则因与陶侃等讨平湘州叛乱,进“镇东大将军,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3](卷6《晋·肃宗明皇帝》)东晋穆帝永和十年( 354),燕王慕容雋以弟慕容评为“镇南将军,都督秦、雍、益、梁、江、扬、荆、徐、兖、豫十州诸军事,权镇洛水”。[4](卷99,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沈约《宋书》则记: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 381) 六月,“荆江扬三州大水”。[5](卷33《五行志四》) 太元九年( 384),因淝水之战功,加太保谢安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诸军事。[1](卷9《孝武帝》) 当然,其时南方为“东晋”,北方为“十六国”,身安的这个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诸军事,和三十年前“燕王”慕容雋命慕容评“都督”江扬荆等十州诸军事一样,都是为着鼓舞人心而开的空头支票。更有意思的是,南朝刘宋的创建者刘裕,因为扬、江、荆三州人力物力过于强大,不断对其进行分割:武帝孝建元年初,晋民南迁,以扬州为京畿,谷帛所资皆出焉。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三州户口,居江南之半。上恶其强大,故欲分之。乃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扬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6](卷7)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32 pm

“魂归来兮,哀江南!”——《楚辞·招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史记·货殖列传》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34 pm

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末王莽曾改夷道县(今湖北宜都)为江南县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45 pm

武昌军节度使


武昌军节度使,唐朝在今湖北省東部设立的节度使。

759年,设鄂州、岳州、沔州三州团练使。761年,岳州归荆南节度使,鄂州设团练使。762年,沔州归淮西节度使。765年,设鄂州观察使,增加沔州、岳州、黄州、蕲州。777年,兼防御使。779年,罢防御使。783年,设防御使,下辖鄂州、岳州、蕲州、黄州、沔州。799年,安州、黄州另设。

元和元年(806年)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下辖鄂州、岳州、蕲州、黄州、安州、沔州。长期管辖鄂州、岳州、蕲州、黄州、安州、申州。相当于今湖北省广水、应城、汉川长江以东,河南淮河以南,湖南省洞庭湖流域和汨罗江以北。810年,再降为观察使。818年,增加申州。宝历元年(825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下辖鄂州、岳州、沔州、蕲州、黄州、安州、申州。826年,除沔州。848年,为鄂岳观察使,大中四年(850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大中六年(852年),为鄂岳观察使。文德年間,升为节度使,被杜洪割据。897年,申州属于奉国军节度使,898年,安州被朱温夺取。905年,杨吴夺得武昌军节度使,降为鄂岳都团练观察使,领鄂州、岳州、蕲州、黄州。907年,马殷夺得岳州。912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下辖鄂州、蕲州、黄州。958年,南唐将蕲州、黄州交割给后周。

历代節度使
韦良宰(757年—759年)
李某(759年)
王政(761年)
姜某,姜公辅从兄(宝应年间)
穆宁(764年—768年)
独孤问俗(769年—772年)
吴仲孺(773年—778年)
李兼(778年—785年)
卢元卿(785年—786年)
李竦(787年—788年)
何士干(788年—802年)
郑伸(802年—804年)
韩皋(805年—808年)
郗士美(808年—810年)
吕元膺(810年—813年)
柳公绰(813年—816年)
李道古(816年—818年)
李程(818年—822年)
崔元略(822年—824年)
崔植(824年)
牛僧孺(825年—830年)
元稹(830年—831年)
崔郾(831年—835年)
高重(835年—838年)
高锴(838年—840年)
崔蠡(840年—842年)
郑朗(846年—847年)
卢商(847年—849年)
韦损(850年—852年)
韦悫(852年—853年)
崔瑶(855年—857年)
张毅夫(858年—860年)
于德孙(861年—864年)
崔璙(866年—868年)
刘允章(868年)
韦蟾(874年—877年)
裴澈(881年)(时鄂州有刺史崔绍,疑裴澈未赴任)
张濬(891年)(未任)
杜洪(886年—905年)
刘存(905年—906年)
秦裴(906年—912年)
李简(915年—928年)
柴再用(928年)
张宣(937年—939年)
王舆(939年—944年)
韦建(944年)
刘仁赡(945年—953年)
何敬洙(953年—960年)
王崇文(960年—961年)
黄延谦(961年—964年)
林仁肇(964年—965年)
杨守忠(966年—972年)
参考资料
《新唐书·方镇表》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1月 12, 2023 7:48 pm

武昌军节度使相关记载


元和元年(806年)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下辖鄂州、岳州、蕲州、黄州、安州、沔州。长期管辖鄂州、岳州、蕲州、黄州、安州、申州。相当于今湖北省广水、应城、汉川长江以东,河南淮河以南,湖南省洞庭湖流域和汨罗江以北。810年,再降为观察使。818年,增加申州。宝历元年(825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下辖鄂州、岳州、沔州、蕲州、黄州、安州、申州。826年,除沔州。848年,为鄂岳观察使,大中四年(850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大中六年(852年),为鄂岳观察使。文德年间,升为节度使,被杜洪割据。897年,申州属于奉国军节度使,898年,安州被朱温夺取。905年,杨吴夺得武昌军节度使,降为鄂岳都团练观察使,领鄂州、岳州、蕲州、黄州。907年,马殷夺得岳州。912年,升为武昌军节度使,下辖鄂州、蕲州、黄州。 [2]

武昌军节度使历史沿革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韩皋担任鄂岳沔蕲都团练观察使。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韩皋升职为鄂岳蕲安黄节度使,设置武昌军,与之同时,撤销奉义军节度使(贞元十五年,设置安黄节度使。贞元十九年,改为奉义军节度使),由韩皋担任武昌军节度使。
元和三年(808年),郗士美接替韩皋。
元和五年(810年),吕元膺接替郗士美;这时,朝廷撤销武昌军节度使(根据《新唐书·卷六十八·方镇表五》),吕元膺的官职乃是鄂岳都团练观察使。
元和八年(813年),柳公绰接替吕元膺。
元和十一年(816年),李道古接替柳公绰。
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崔元略担任鄂岳蕲黄安等州观察使。
长庆四年(824年),崔植接替崔元略。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牛僧孺接替崔植之时,恢复武昌军节度使。
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元稹接替牛僧孺。
大和五年(831年),再次撤销武昌军节度使,崔郾担任鄂岳安黄观察使。
大和九年(835年),高重接替崔郾。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崔郾之子崔瑶担任鄂岳观察使。
到了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杜洪据有鄂岳等地,拥兵自重,被朝廷封为武昌军节度使。天祐二年(昭宗死后,哀帝沿用天祐这个年号),杨行密部将刘存攻陷鄂州,杀死杜洪。再过了二年,哀帝禅位给朱温(朱全忠,五代后梁太祖),李唐王朝被朱梁政权取代。

武昌军节度使大员政绩
郗士美(武昌军节度使)
元和三年春季至元和五年冬季,高平郡公郗士美主政武昌军。那时,武昌军是个岛渚相连、凹凸不平的水乡泽国,一边是浩浩大江,一边是众多湖泊。这个处于江湖之间的城市,驻军三万,当然,还得加上官、吏、工、商以及军人家属,总人数应该至少是三万的翻一番,六万以上;其中,官、吏是很少数的,相关的工、商人数也不会很多,军、民是绝大多数的。
郗士美上任之后,以一年的时间,适应环境,顺应并抚慰官吏军民。到了第二年,方才有所作为。主要乃是平整城内土地,削凸堙凹,扩宽街巷、道路,调整城市建筑布局,拆陋屋,造新房,重新建立射侯军容佐、牙门料将院、门佐六椽院这些官署,把军人居住之处移到东门之外,选择开阳高旷之地,造了十五所营房(共三千间)。于是,瓦鳞鳞,檐盈盈,轩门对开,欲呀风雷。
吕元膺(鄂岳都团练观察使)
吕元膺也是个很有佳誉的名宦。他知人善任,曾经提拔守城者为大将。因为,守城者忠于职责,不许吕元膺擅自深夜登城(《新唐书·卷八十七·吕元膺》:“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当然,治鄂的实绩,吕元膺是比不过郗士美的。
柳公绰(鄂岳都团练观察使)
接替吕元膺的柳公绰,则是颇为知权制变,爱抚鄂军家属,使鄂军勇于报效,打了些胜仗(《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柳公绰》:“九年,吴元济据蔡州叛,王师讨伐。诏公绰以鄂岳兵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率赴行营。公绰曰:朝廷以吾儒生不知兵耶。即日上奏,愿自征行,许之。公绰自鄂济湘江,直抵安州,李听以廉使之礼事之。公绰谓之曰:公所以属鞬负弩者,岂非为兵事耶?若去戎容,被公服,两郡守耳,何所统摄乎?以公名家晓兵,若吾不足以指麾,则当赴阙;不然,吾且署职名,以兵法从事矣。听曰:唯公所命。即署听为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候,三牒授之。乃选卒六千属听,戒其部校曰:行营之事,一决都将。听感恩畏威,如出麾下。其知权制变,甚为当时所称。鄂军既在行营,公绰时令左右省问其家。如疾病、养生、送死,必厚廪给之。军士之妻治容不谨者,沉之于江。行卒相感曰:中丞为我辈知家事,何以报效。故鄂人战每克捷”)。
牛僧孺(武昌军节度使)
牛僧孺担任武昌军节度使期间,最大的政绩是重建了鄂州城。鄂州城墙原为夯土筑板而成,每年都得修缮,需要十几万钱,牛僧孺将城墙改为砖砌,用了五年时间(《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牛僧孺》:“江夏城风土散恶,难立垣墉,每年加板筑,赋青茆以覆之。吏缘为奸,蠹弊绵岁。僧孺至,计茆苫板筑之费,岁十余万,即赋之以塼,以当苫筑之价。凡五年,墉皆甃葺,蠹弊永除”)。
崔郾(鄂岳安黄等州观察使)
崔郾治鄂,主要的政绩,是制造蒙冲小舰和相应的武器装备,上下千里,捕平江湖盗贼(《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邠》:“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其次,是严法峻诛,对于犯罪者绝不宽大处理(《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邠》:“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