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大武汉
回复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2:37 am

2022年6月18日,湖北省第提出: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这就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武鄂黄黄”将成为“武汉都市圈”乃至湖北省的优先发展区域。显然,鄂东四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也为黄石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鉴往事以知将来,考文献而爱旧邦。“武鄂黄黄”有何历史渊源?本文辑佚钩沉,为读者作一粗浅的梳理。

武汉与鄂州

要弄清武汉与鄂州的关系,先得知道武汉的来历及“武昌”与“鄂州”的关系。

汉高祖六年(前201),析荆州刺史部南郡置江夏郡,领十四县: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钟武。武汉(城区)在沙羡县境。

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江夏郡治设于却月城,此即武汉城区最早的城池。南朝宋时,析荆、湘、江、豫四州置郢州,设州治于夏口城,郡治、县治亦设于夏口。隋统一江南后,改郢州为鄂州。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成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

两宋时期,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元至元十一年(1274),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别称鄂州行省,为全国10个行中书省中最大的一个。至元十八年,定武昌为行省治所。鄂州行省下辖鄂州、岳州、常德、兴国等30路。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武昌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明末领江夏、咸宁、武昌(今鄂州)等七县一州(兴国州,领大冶、通山二县)。清初至清末,武昌府领江夏、武昌、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州、大冶、通山,计九县一州。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攻克武昌,宣布创立中华民国,建军政府。1913年,为纪念武昌(镇)首举义旗、革命成功,改江夏县为武昌县。1927年1月1日,武昌、汉口、汉阳合并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同时是湖北省省会。

1992年、1995年,分别撤销汉阳县、武昌县建制,成立蔡甸区、江夏区,为武汉市辖区。



观音阁 陈凌志摄

鄂州之“鄂”,历史悠久。早在商朝末年,已有鄂国存在,后南迁至今鄂东南一带。“鄂”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偏后时期。《史记》载,当周夷王(约前885—约前878)时,熊渠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并立其中子红为鄂王。其后,熊红为楚王,传六世至熊咢。今大冶金牛镇境内鄂王城,即其王城故址。

中国第一首情歌《越人歌》就诞生在这里。

汉初,江夏郡所领十四县中有鄂县,今鄂州全境和大冶大部,皆在其境。鄂县县治在今鄂州城区。

魏黄初二年(221),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今鄂州)。又分江夏郡东部设武昌郡,领武昌、沙羡、下雉、柴桑、浔阳六县,武昌郡郡治、武昌县县治皆设于武昌(今鄂州)。西晋初,武昌郡由荆州改隶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江州治所移驻武昌。是时,州、郡、县治所皆设于武昌。武昌为军政重地,名将陶侃、温峤、庾翼先后坐镇,留下“陶公柳”“贤庾乡”等地名或佳话。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梁朝时增领安昌县。陈朝时领武昌、鄂、西陵三县。南朝时期,州治偶有改变,而武昌郡治、武昌县治一直未变。

唐武德四年(621),改江夏郡为鄂州。天宝元年(742),复改鄂州为江夏郡,六年后又改回鄂州。唐至德元载(756),设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江夏,是为“武昌”地名西移之始。但有唐一代,武昌县治所未变。

北宋至道八年(996),武昌县属荆湖道鄂州江夏郡,改归武昌军节度。次年改道为路,武昌县隶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仍归武昌军节度。南宋建立,升武昌县为武昌军使,次年再升为武昌军,稍后改寿昌军,领武昌本县,直属武昌军节度。端平元年(1234),废寿昌军,复武昌县,隶鄂州。三年后复为寿昌军,仍领武昌本县。军治、县治,皆在武昌。元代,武昌县隶属湖广行省湖北道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占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武昌县隶武昌府。

1913年3月废武昌府,并改府治所在地江夏县为武昌县,而将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次年改鄂城县。

1960年,改鄂城县为鄂城市,一年后复改县。1979年,市、县分设。1983年8月,撤销鄂城县和县级鄂城市,设立省辖鄂州市。

综上可知,武昌与鄂州,都曾是省级政治军事中心;鄂州曾改名武昌,武昌曾改名鄂州,而且曾有反复,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名变迁史上都是罕见的。

武汉与鄂州之间隔着广袤的梁子湖,这是两地区划分离的地理原因。



鄂王城

鄂州与黄石

两汉时期,今日鄂州的全部、黄石市区全部及大冶的大部,并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之鄂县。

唐代,黄石市地在江南西道鄂州境内,分属武昌、永兴二县。武昌县的主体部分,就是今日鄂州。

唐末,藩镇坐大,各据一方,版图分裂为“五代十国”。乾宁二年(895),杨行密割据淮南,肇建吴国,史称杨吴,武昌县、永兴县在其辖境。唐天祐二年(905),杨吴名将秦裴在永兴青山地区开采矿石,并设置“青山场院”管理采冶之事。辽天显十二年(937),徐知诰(李昪)废吴王,建大齐国。升元三年(939),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武昌、永兴均在南唐境内。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鉴于青山地区及其周边蕴藏着丰富的铜铁等金属矿藏,在割据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主李璟将青山场院升格,并划武昌县南部三乡(今汀祖、花湖、碧石渡、泽林等地)归其管辖,单设一县,定名大冶,青山场院治所改为县治。

自其时至今,历千年有余,大冶县名未变、县治未变。2017年,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据此确认大冶为“千年古县”。

1959年1月,大冶县由黄冈专区改隶黄石市。1996年12月,阳新县(明清时期与大冶同属武昌府)由咸宁专区转隶黄石市。

今日黄石,辖四区、一县一市,四个城区在1949年以前皆为大冶辖地,阳新县大致相当于南唐之际的永兴县。

宋、元、明、清时期,武昌县、大冶县同属武昌府管辖,各自的区划几乎没有变化。大冶自县城北至泽林嘴武昌界为70华里,西至杨桥堡武昌界为50华里。

1955年11月,大冶县第五区(汀祖)12个乡、第九区(碧石渡)的21个乡,共33个乡划归鄂城县;鄂城县第十区(晏公)、第十一区(谈桥)的35个乡和金牛镇划归大冶县管辖。1958年1月,鄂城县花湖乡方家墩一带永华九社(77户)划归黄石市管辖。

1983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湖北省地市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国函字〔1983〕164号)文件,其中明确:“将鄂城县的杨叶、花湖公社划归黄石市管辖。”

弄清了鄂县与武昌、大冶和武昌与大冶之间的关系,就大致明白了黄石与鄂州的历史渊源。



东坡赤壁

武汉与黄冈

如前所述,今日武汉市,主体是明清时期的汉阳、武昌二府辖地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包括武昌府的江夏县,汉阳府的汉阳县、黄陂县、沔阳州(治今仙桃市沔城)、夏口厅(治今武汉市汉口西);1983年新洲县划入武汉市。武汉市下辖江汉、汉阳、武昌、江夏、黄陂、新洲等13个区和若干开发区。

今日黄冈市,秦代其市地之大部在衡山郡境内,汉代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和扬州刺史部庐江郡。其中,黄州、蕲春、红安、麻城等地属江夏郡,罗田、武穴、蕲春之一部和黄梅县属庐江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分江夏郡置蕲春郡,辖今蕲春、黄梅、黄州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市地之一部先后分属弋阳郡、蕲春郡、武昌郡、庐江郡,市境曾设巴州、衡州、罗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黄州为永安郡,治所在今新洲境内(时属黄冈),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4县;改蕲州为蕲春郡,治所驻蕲春,辖蕲春、罗田、浠水、蕲水、黄梅5县。黄冈市地基本在永安、蕲春二郡辖境。唐宋时期,市地分属黄州和蕲州。

明洪武元年(1368),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蕲州府,同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十一年,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属黄州府管辖,自此蕲州与黄州合二为一。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麻城、黄冈、黄陂各一部创置黄安县(今红安)。至此,黄州府下辖黄冈、麻城、黄陂、罗田、黄安、蕲水、广济、黄梅、蕲州,计八县一州。

清承明制,康熙三年(1664),蕲州不再辖县。雍正七年(1729),黄陂县划入汉阳府,黄州府辖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今浠水)、广济(今武穴)、黄梅、蕲州(今蕲春),计七县一州。

1949年春,市地各县相继解放,合并为黄冈区,行政公署驻浠水,7月迁黄州。黄冈区辖黄冈、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广济、黄梅8县。1951年6月,分黄冈县西部置新洲县,1983年新洲县划入武汉市(1998年撤县设区)。

1990年12月,撤黄冈县设黄州市,仍隶黄冈地区行署。

1996年5月,黄冈地区和黄州市撤销,设立地级黄冈市,治所驻黄州,同时撤销黄州市,分置黄州区和团风县。

今日黄冈市,下辖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团风县、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红安县计一区二市七县,另辖一个龙感湖管理区。

黄冈古有五水蛮、东坡赤壁、蕲黄四十八寨,今有将军县、教授县,人文富厚,山水雄奇,足供观览。

综上所述,武汉市与黄冈市的关系,大致而言就是汉阳府与黄州府的关系,二者在历史上建置分明、纠葛很少,只是新洲地域(原黄州府黄冈县之一部)被划入武汉市。



浠水文庙

黄石与黄冈

黄石与黄冈二市同属鄂东,以长江为天然界限,隔江相望。

秦代,黄石、黄冈同属衡山郡。两汉时期,两市的大部分地域同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

三国时期,黄冈属吴国扬州蕲春郡,黄石属吴国荆州江夏郡,二郡以长江为界。西晋时期,两地仍大致以长江为界,黄冈大部属豫州弋阳郡(唯黄梅属扬州庐江郡),黄石属荆州武昌郡。南北朝时期,两市同属郢州。此后所属屡变,但直至清末,两市基本以长江为界,界限分明。

明初,黄冈分属黄州府、蕲州府管辖,洪武十一年(1378)起,黄冈、蕲春、等七县和蕲州,并属黄州府,称“黄州八属”。1932年10月,英山县从安徽六安划入湖北,后属黄冈。明清时期,黄石市地属武昌府管辖。

1949年5月,大冶县解放,大冶专区成立,专员公署驻大冶,辖大冶、鄂城、崇阳、通山、通城、咸宁、武昌、阳新8县。1951年7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原沔阳专区所属嘉鱼、蒲圻2县划入大冶专区,大冶专区辖10县。

1949年6月,划大冶专区之大冶县东北一部,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下辖石灰窑、黄石港两个集镇及铁麓、申五、长乐、下章四乡,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管辖。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核准黄石建市,湖北省首个省辖地级市就此诞生(武汉当时直属于中南军政委员会)。

1950年7月,蕲春县江南属地牯牛洲划入大冶县,棋盘洲、李家洲划入阳新县。1951年9月,蕲春县属湋源口下街东湖一带划入阳新。

1951年7月,划长江以北与黄石市区隔江相望的散花洲(明清时属蕲州卫,今属黄冈浠水)之一部,设立江北农场,归黄石市管辖,今为黄石港区江北管理区(江北工业园)。

1952年1月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大冶专区,大冶、阳新与鄂城一起划归黄冈专区管辖,其他7县划入孝感专区(后分属武汉和咸宁)。1959年2月和1965年7月,大冶县和阳新县分别由黄冈专区划归黄石市和咸宁专区。

从黄石港、道士洑的集镇和码头形成之时起,江北浠水、蕲春等地与江南大冶的黄石港、石灰窑等地的联系就逐渐增多,黄石建市后联系更加紧密。黄石是移民城市,移民主体来自黄冈,同时由于离省会武汉较近,在语言上亦受其影响。江北方言和武汉方言的结合,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石(城区)方言。

1995年和2010年,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和鄂东大桥相继建成通车,黄石与黄冈的互通互联更加方便,黄石与黄冈及浠水多次商讨联合开发散花洲,但囿于区划分割,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



三角山会龙池

黄冈与鄂州

历史上,黄冈与鄂州的关系也比较明晰,二者同样以长江为天然分界线。两市城区隔江相望,是中国当今城区距离最近的城市。鄂州市的面积不到黄冈市的十分之一,但2019年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黄冈市的2.5倍。

自西汉至今,虽然鄂州的名称和隶属关系屡有变易,但自南唐至今,管辖范围基本未变。1913年,武昌县改寿昌县,次年1月改鄂城县。

1958年3月,湖北钢铁厂在鄂城兴建,1960年改称鄂城钢铁厂。同年11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通过,撤销鄂城县,设立鄂城市,次年12月撤市复县。

至1979年,鄂钢成为湖北省重点支持企业,与鄂城县平级。同年11月,从鄂城县划出城关镇及附近农村的5个生产大队,成立鄂城市,自此县、市并存,同属黄冈地区。

1983年8月,撤销鄂城市、鄂城县,以原鄂城市、鄂城县(葛店、杨叶、花湖公社除外)和黄冈县的黄州镇合并,成立省辖鄂州市,下设鄂城、黄州两个区和华容、梁子湖等四个派出区。鄂州成功升格后,于1987年5月撤销黄州区,恢复黄州镇,归还给黄冈县。

1999年10月15日,鄂黄长江大桥动工兴建,2002年10月通车运营,自此,鄂州市与黄冈市之间有了更便捷的交通通道。



鄂东四市卫星地图

综上所述,“武鄂黄黄”同属鄂东,山水相连,风土相近,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主要是因为长江和梁子湖的阻隔,才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而如今地理空间和交通已经不再是制约鄂东四市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时俱进,合作共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该成为“武鄂黄黄”共同的奋斗目标。
附件
wuhannewcity2023.png
WuchangOldCityWall.jpeg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2:45 am

实际上就是武汉+鄂州,变相把鄂州纳入大武汉经济版图。黄冈市主城区与鄂州主城区仅一江之隔,黄石和鄂州以花湖为界(花湖机场命名就来源于此),两地搭便车也顺理成章。缩小范围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都市圈范围画太大了没有意义,比纳入半个湖北人口的“武汉城市圈”要实在得多。都市圈概念应用场景是每日通勤,即新泽西州的职员工作日每天去纽约州曼哈顿洽谈业务,埼玉县春日部市的社畜工作日每天挤电车到东京都的霞关,或是莫斯科州的职工同志工作日每天前往莫斯科市(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均为俄罗斯一级行政区)工作。在很多国家进行经济、社会统计乃至于公共设施兴建时,会根据都市圈范围,越过行政区进行统筹考量。由于区域间联系紧密,日常生活一般不会被行政区划界线所束缚,大型都市圈内每天跨行政区域的通勤人口甚多(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但都市圈对距离极为敏感,一般来说,哪怕是国际大都市,超过100多公里联系就不太紧密了。比如按照日本都市雇佣圈的统计数据,100公里以外的卫星城前往东京核心区域通勤的比重不到卫星城人口的10%,而距离东京都区距离较近的卫星城通勤比重甚至可以高达30%以上,俨然就是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或是河北廊坊的燕郊。由跨越行政区的每日高频次人口流动联系起来的城镇体系才称之为都市圈。换句话说,构筑都市圈的是每天跨区域通勤恰公的人口流动,而不是靠规划或概念。近年来高铁(城铁)通车,理论上能够显著降低通勤时间,但高铁站覆盖面小,且运力不足,乘车手续复杂,跨区域通勤只适用于车次较多的车站周围,高铁通勤的人口规模显然远不及汽车和城市轨交,所以用“一小时高铁”为依据划定都市圈范围也是不合适的,这也是类似概念不会牵扯距离武汉更远市县的原因。综合周边市县前往武汉市区距离和已开发强度,武汉都市圈的范围,往东最多到鄂黄黄三市的主城区(因为有花湖机场这一高强度开发片区);往西与孝感、汉川城区联系比较紧密,勉强够得到仙桃;往南到咸宁城区和嘉鱼城区距离偏远;往北由于黄陂和新洲两区面积大,未开发空地多,市辖区自己都吃不饱(最近才开始推进长江新城建设),短时间内外溢到红安麻城难度颇大。这次率先纳入鄂黄黄三市,域内开发强度大,地铁已经通达鄂州葛店,鄂黄黄三个地市间距离很近,所以第一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推进都市圈建设是合理的。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选择鄂黄黄依然是矮子里头挑长子,三个地市最大的优势是距离近,融城难度小,在湖北仅此一例。但距离近不等于障碍小,目前,湖北基本不存在符合都市圈意义的跨行政区高频次人口流动,鄂黄黄三市也是如此。武鄂黄黄都市圈的提法也仅仅是报告中的新词汇,类似概念一点都不新鲜:07年左右就开始宣传的武汉城市圈的概念,到今天并无实质性进展(很多大型工程项目就算没有类似概念照样会推动,显然功劳不属于画圈)。三市间以邻为壑的现象十分明显,例如鄂州市区到黄冈市区仅仅一江之隔,公交车班次就变得十分感人,近乎同城的两地过江长期要缴过桥费。鄂州与黄石间的公交系统撕逼多年,各种土地划界飞地争端、市政服务相互甩锅的故事精彩纷呈。这些历史积怨加上以邻为壑的政策,对高频次跨区域就业经商通勤行为非常不友好。翻翻三地最近的报告,只看到要对接有钱的大武汉,穷邻居在报告里要么在不得不提及时才写一笔,要么干脆当作不存在。所以,在利益关系没有协调清楚前,各类一菜多吃张冠李戴的报告看看就好,都市圈政策的实质性作用依然有待观察。另外,对于武汉市发展的方向,网上历来盛传“水果湖往东、江滩往西”的秘闻,所以同样开发强度较高,距离较近的孝感(孝南区)、汉川等地也应作为都市圈统筹建设,否则一碗水端不平,容易造成内耗。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2:56 am

水果湖重点支持走东,往西往南水果湖就支持不了那么多了,鄂黄黄 荆州 两副都要资金支持,只有汉孝(汉川孝南)区位优势太显著了,说白了武汉城市圈除了汉孝和武鄂黄黄其他城市都只能自求多福了,省zf也是要求投入产出比的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2:56 am

感觉主要是往西孝感(临空、汉川、传统工业)往东鄂州(光谷、物流),黄黄咸荆都是打酱油……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12 am

省里也是难,鄂黄黄真的太弱了(可能就黄石还凑合),武汉内心估计不想掺和,但是在其他省都市圈压力下,不这样搞以后也很难竞争,没办法的办法了
地理上在花湖机场建成后,鄂黄黄已经接近融城,以后能不能成功,其实还是要看光谷了,光谷发展好了才能外溢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14 am

前几年的长江主轴,现在怕是要完蛋了,放弃中心论,重新拿起多组团,怕是这些年为了两江三岸的融合,花了太多的钱,算算账发现得不偿失了吧,一边崭新高大上的配套没有用,一边是几条主干道越来越堵。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1:15 am

其实主要是为了达成东湖高新2025GDP达5000亿的战略目标而扩容(武汉新城)和寻找支撑(花湖机场)。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六 9月 24, 2022 5:17 am

以四新和沌口为主的武汉新区04年开始申报,当时还建设了被誉为浦东世纪大道的江城大道,可惜国家就是不批,给了个安慰性的两型社会示范区。后来,武汉又申报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了,光谷开始向东发展,光谷发展开始有所起色。加上光谷中心城的规划,和超预期发展,省市政府开始重视光谷东的发展,也就有了现在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光谷科学岛,以及东湖科学城,也就有了武鄂黄黄。至于长江新区,提了很多年,甚至政府一度想牺牲光谷发展长江新区。到到现在,长江新区仍然停留在规划上。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hankowbund » 周日 12月 18, 2022 5:47 pm

都市圈建设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后,《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据悉,武汉都市圈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地为核心,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据悉,此次武汉“1+8” 城市群的规划面积最终定在了3万平方公里左右,形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

目前,武汉都市圈已实现319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医疗、交通、旅游等服务“一卡通用”;正在形成研发、主链、融资在武汉,制造、配套、投资在都市圈的产业共建发展格局;打造轨道上的武汉都市圈,已有5条城际铁路将武汉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以及大冶7个城区联通,到203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郊)综合交通枢纽及城轨线网线路里程将达1300公里。

公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武汉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2、第2和第1;全省17个市州中,9个市州规上工业增加值、10个市州固定资产投资、8个市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武鄂黄黄合作十大工程

在此前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上就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今年9月,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市在汉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建设“国家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家交往中心”的目标定位,重点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工程、武鄂黄黄交通强链补链工程、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工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工程、武汉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程等十大工程。四市将通过建设科创飞地、离岸科创园等,打造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科技创新产业带。其中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湖北省首个科创“飞地”,目前已入驻企业60多家,被纳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大品牌”。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11月初,湖北省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 本次集中开工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有1997个,总投资102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35亿元。其中,武汉都市圈集中开工项目869个,总投资4733亿元,占比近五成。

hankowbund
帖子: 740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鄂黄黄”的历史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月 04, 2023 5:07 am

提到武汉,特别是涉及光谷周边的城市规划,一定绕不开省市博弈。

武汉新城虽名为“武汉”但和至少有鄂州一半的关系,大家有没有想过,武汉吞并鄂州的传言由来已久。花湖机场规划那年一度达到了小高峰,为何武汉迄今仍未吞并鄂州?

关键就在于财税问题,东湖高新区从上世纪开始规划建设,其财税从市财转由省财直管。直到今天,省从远离武汉主城的一个边角划了一小片,到向东扩容了当时根本不值几个钱的洪山、江夏远郊农地,在这片农地中划下光谷中心城作为东湖高新区的核心。

从最初挖走鲁巷这种武汉周边不入流的边缘地块开始,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向东延伸,引资方向也一路向东,省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先把武汉这个黄金池刨出一个小渠道,让这个黄金池里的财富流入名为“东湖高新区”这个坑里面来,等时机成熟,再将“东湖高新区”这个黄金池的财富继续向东引流,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做大做强周边市区,强化省的财权,避免市财压倒省财。

由于东部是武汉周边地级市最密集、经济相对更强的区域,聚集了鄂州、黄冈、黄石三个地级市。所以省控制的东湖高新发展方向一路向东,从鲁巷到关山,到光谷中心城,再到最近提出的“武汉新城”概念。可以看出省几十年来一直贯行着“东进”的战略。武汉新城的提出绝非偶然。

想明白财税这一点,自然也就能想明白为何鄂州迟迟未被吞并。

花湖机场本可放到武汉,在省的强力牵引下放到了鄂州,迄今开通数月,相关新闻竟只有开通寥寥几个客运航班:

一个货运机场开通数月为啥没有一点货运消息?据网传内部人士爆料:花湖机场货运需求不足,导致远期建设暂缓:

显然,把花湖机场这个大项目放到远离武汉核心的鄂州,是省“推进武鄂黄黄”,扩大省财政的一环。做大做强东湖高新,再把东湖高新的资源引入到鄂州、黄石、黄冈,提升这三市的财政收入,分散武汉的资源 对省来说是有利的。以至短期不管什么营收作用,先引资建过去再说。

所以武汉迟迟不吞并鄂州的原因就很清晰明了了,吞并了鄂州,鄂州的财权归谁?

归武汉?湖北省全力推进的“武鄂黄黄”将因鄂州这个“断头路”的存在彻底被打断!地理上鄂州北接黄冈东临黄石,武汉一旦接管 其短期结果大概率是弃鄂州不大力发展,把省“东扩”的野心牢牢的堵死在左岭。等围绕在核心周边的资源导入的差不多了,长期再去发展鄂州等远城区。

即便不考虑上述因素,鄂州被武汉吞并,财权如完全并入武汉。省所主导的“武鄂黄黄”计划也基本凉了一半。---省的目的是为了做大三市的经济来增加自己的“小金库”,三个金库没了一个大的,省能受得了吗?

省是不愿让鄂州以这种方式被武汉吞并的,即便未来有一天武鄂合并,也只会有两种选择:要么省属东湖高新区托管鄂州全境,要么东湖高新区托管鄂州主要经济区域,把生态保护区、农田划给武汉。

而第一种方案几乎不可能。鄂州面积接近深圳,让一个主城区管理如此庞大的面积,并全部享受主城区待遇,便宜全让省占走,从方案提出伊始必然阻力极大,难以通过。

第二种方案要面临的问题是:鄂州当下主要增量在葛店,未来主要增量在花湖,花湖离东湖高新的核心区域足有60km,太过遥远,如果花湖机场板块划归武汉,则总体上还是省吃亏,不如维持现状。如果把花湖板块也划给东湖高新,那么东新的行政区将再向东横跨60km。与把鄂州全境划入无异,其阻碍不小于第一种方案。

所以综上所述,正是省与市在财政上的矛盾,以及对于吞并鄂州后的处置问题的纷争,导致了鄂州长期未能吞并。

那么从长远看,省的“武鄂黄黄”战略有戏吗?

在笔者看来,武鄂黄黄战略必然失败!

武汉之所以兴盛,其奥秘就在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加上不远处的湘江汇长,使得三江货物得以凝聚于此,商贸就此繁荣,财富在此集中 后形成惯性,加之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长达数百年的积累才得以让武汉这座进入新时代的“黄金池”有了持续造血的资本与能力。

因而武汉核心(汉口、武昌)板块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新城区的发展离不开老城区的输血。既然东湖高新区作为省扩张财源的根据地,其财富之根源于武汉核心,那么其发展路径也逃离不了武汉的城市辐射范围。

不然,如果能脱离武汉另起炉灶,省干嘛要在武汉区划内搞“东湖高新”这个根据地?直接把钱直接一股脑地砸向周边地级市不就行了?省是聪明的,知道开槽引流的道理,没有源头或离源头太远的投资如同无源之水,注定干涸。

何况资源全砸向一市又容易让一市做大,砸向多市又会造成资源分散,造成资本竞争力不强,投资失败。所以发展都市圈,做大省财,自始至终都无法绕开武汉。

学过城规,或者对城市规划有初步认知的朋友都了解,20到40km是一个城市产业辐射范围的极限,放眼主要的大城市,如东京、纽约、伦敦、上海等都是这样,全世界就找不到一个跨越超40km还能产业融城的案例!

超过这个距离,特别是二线及以下城市超过30km建新城无一不失败。滨海新区、兰州新区、贵安新区等均是如此。

因为对于城市发展来讲,30公里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距离。在现有科技与基建水平下,超大城市中资本的流动、交互+人们通勤上班所能承担的机会成本的极限也就30公里左右,一旦新城开发超过了这个距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心城区的资本与人口根本无法辐射过来,这是每一个新城建设成功与否的底层逻辑!资本与人口是当今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资本和人口,你发展个毛线!

那么,省想搞的“武鄂黄黄”的距离跨度有多大呢?

光谷中心城的距离显然在武汉扩张的合理辐射范围内,且中间断裂带(三大湖与珞喻路周边的居住区)勉强能够克服,所以省向其中注入资源就能发展起来,毫不费力。

即便是东湖高新区边缘的左岭,也勉强在这个极限辐射范围内,如果光谷中心城发展起来,左岭未尝不会喝到一点汤,那么左岭对岸的葛店也应能捡到一点残羹冷炙:

那鄂州(主城)和黄冈呢?

鄂州、黄冈均远超武汉辐射范围的极限!更别提远在天边的黄石 几乎超过武汉辐射范围的三倍!

即便以光谷中心城为中心(前提是光谷中心城完成大量产业导入,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鄂州、黄冈市区也均已超过光谷中心城辐射范围的极限!

这就是武鄂黄黄战略为什么必然会走向失败的原因!只要不发生剧烈的科技革命彻底颠覆一切现存的基建与出行产品,那么这种“刨坑引流”的方案就绝无成功的可能,因为离黄金池越远,流出财富越小!

何况如果资本真考虑投资,相同距离(甚至更近)为何不向北去武汉的新洲区,向南去江夏?哪怕是东西湖、黄陂、蔡甸都要比离武汉核心60km的黄冈强吧?

“资本是需要集约的,因为资本的扩大化再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补充,农村式的那种分散的,地广人稀的状态不利于资本扩张下的用工需求,因此,资本需要让劳动力单向汇来满足资本的用工需要,而且这种劳动力的汇集必须要足够多,以产生庞大的“失业者大军”来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占有更多利润。

为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尽可能的加速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减少运输成本、用工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机会成本等成本,因此企业必须要集中(以减少企业之间生产、交易带来的机会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要迅速的出售,(获得利润以尽快进入下一个扩大化再生产的资本循环)因而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下,综合成本考量企业会选择一些地区作为其生产、销售、运输的集散地,部分沿海城市由于满足企业全球贸易需要,因此成为天然的商贸的集散中心,资本逐渐趋向于这些城市/地区集中。”

资本的投资只考虑资源要素的集约与效率的最大化,办成一件事,需要的时间越短越好,使用的资源越少越好,赚到的钱越多越好。很多开发区靠税收、土地、补贴 等间接或直接优惠手段补贴企业,吸引企业移入这种远离资源密集地的偏远开发区必然导致以下三种情况:

一、吸引来的企业必然从事低端产业且效率不高,对时间成本不敏感,这种企业要么是大公司非核心业务的低效部门,要么是初创不久的小公司,其必然难以同资源密集地的那些机会成本低、高效办公的同类企业竞争,最终被市场挤出或被其它技术淘汰。

二、离资源密集地越远,时间成本越高,办公效率越低。资本每距离资源密集地远1km边际效用递减,当这个边际效用递减到一定程度,即当企业离资源密集地区足够远,影响了资本周转、循环效率,而让公司效益日渐低下时,公司要么倒闭被资源密集地的高效企业所收购,要么迁移至满足公司当前规模合理的边际效用区间的距离内即距资源密集地更近的合理范围内。

三、即便在这种条件下孵化出了不错的企业,企业越是发展,其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本扩张到一定规模天然追求集约。只要本土资源难以满足资本扩张需求,资本就会迁移到能满足其扩张需求的资源密集地区,或者开分公司,把主要业务逐渐移交到分公司,实现“腾笼换鸟”。如果长期利润规模无法扩张,则该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必然沦为低效产业,难以实现产业升级,这种企业即便能够存在一定时间,被技术淘汰也是早晚的事。

无论如何,结果就是得不到主城资源辐射的新区必然走向失败!

除以上远城新区资本导入过程阶段引发的种种问题外,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几乎给“武鄂黄黄”战略判了死刑!即左岭到鄂州城区中间的这高达30km的距离被大量湖泊、高速路所分隔:

这意味着在本就低开发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打散了资源的集约度,叠加鄂州、黄石大片老城区与鄂州--花湖机场的断裂带 还有黄石南北两座大山的断裂带.....

随便一个问题拉出来都是现代城市发展无法突破的死局。省的这个计划可谓逆天而行,走向失败几乎板上钉钉!

除非这个计划继续贯彻100年以上!即便贯彻100年,省权衰落市权做大的趋势也无法扭转。

鄂州到黄冈跨江大桥收费20年,直到近年才终止收费。打通下辖两个地级市之间的一个小问题都困难重重,何谈上述每一个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巨大的大问题呢?

所以综上所述,武汉向东发展的极限就是搞好光谷中心城,再次搞好左岭、葛店。即所谓“武汉新城”板块。再向东就别做梦了,无论未来提出再多的概念,武汉实质意义上的东进,都将止于光谷中心城这一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