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大武汉
回复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2月 01, 2024 3:22 am

有些服务业也是生产财富的,服务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如软件业虽然是服务业但是他也生产财富。还有不少类似的产生非实物财富的服务业,人类社会的总财富分为实物财富和非实物财富。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2月 01, 2024 4:15 am

一个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振兴是全方位的,搞传统工业的班子就围绕这个使劲招商引资,搞高精尖的班子就要紧盯全国博导专家,以基金投入方式引进能代表未来产业的技术,搞宣传的班子就拼命学习网红们的城市营销技巧,将大武汉的优点大唱,加上武汉区位交通科教医疗以及城市承载能力优势,大武汉的复兴就有希望。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2月 01, 2024 4:16 am

很多沿海的人用转移支付来揶揄内陆地区,这是不公平的。沿海赚的钱,本质上就是利用中西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这些人收入很低,又享受不到当地的社会福利,中西部还要给他们提供廉价的电力和各类资源,他们赚取了大量利润,返还一些给中西部完全是合理的。并不是对中西部的施舍。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2月 01, 2024 9:06 am

工业竞争力是最冷血的,不赚钱就活不下去 。之前三来一补的外贸订单造就了沿海的大量基层企业,同时击垮了内地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大量基础供应链,后来鸡生蛋蛋升级,沿海的产业也在向上游升级。而内地能存活的企业都是不太依靠价格竞争力的,必然数量少,周边配套少,起码目前这个阶段,内地和沿海企业比工业企业数量完全是数量级差距,而随着整体人口红利的下降,内地即使在内循环下产业链在逐步完善,想长出那么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并不容易。
不开玩笑的话,武汉不少产业比绝大部分的沿海的产业更高端,不然也活不到现在,但是想把整个配套供应链在武汉周边复制出沿海那么多,也是很难办到的,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即使沿海厂家做完了送到中西部,也不见得比中西部自己搭建完整供应链要贵。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五 2月 02, 2024 1:41 am

全世界建设在内陆地区的非首都发达城市,大部分在欧洲,但是欧洲国家的出口主要面向欧盟内部,对中国而言没有参考性。美国内陆的的达拉斯和亚特兰大在9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主要还是靠这两个城市发达的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强大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实际上,现在高度依赖港口的产业在经济大盘中的占比并不大,主要是石油和化学工业,钢铁工业,船舶工业这三大块。甚至汽车工业作为重工业都不算很依赖港口的产业。之所以高新技术产业仍然集中在沿海,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依赖性非常强,沿海起步早,早期借助港口发展起来的传统重化工业虽然不能直接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其累积的早期资本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大量风险投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内陆要怎么发展其实很明白了,那就是投资的方向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哪怕这些行业风险高,产值低。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五 2月 02, 2024 1:46 am

其实现在也不要过多的沉迷于对软糖的怀恋中,毕竟时代完全不一样了,气候氛围和环境早就时过变迁了。
况且武汉在当时的急速发展也不能完全把功劳给到他俩头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天地人和的系统性工程,特别是人和。
别的不说纵观胡温十年,发展的重心在哪里?整个沿海发达地区有什么好的政策没有?连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都要跑光谷来学习。
而且彼时的中西部,除了武汉和成渝外加西安这2.5个基础好的城市外,还有哪个可以助力推一把的?
而这2.5中又属武汉在政经科教文卫六大城市职能中全方位无短板,本身就有先天优势。在整个内陆特别是中部独树一帜,无能能抢。
所以引得温总年年来武汉,每年来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亲口说对武汉“寄予厚望”,这个是现在能比的么?论坛里面的老人都知道的。
沿海那些现在快要倒闭的无良媒体各种揶揄武汉,各种叫高铁“等等他的人民”,目的可不仅仅是武汉咧。
那时的武汉就像是一列高速行驶的动车,既有车头带着拼命飞驰,更有车尾的另好几头强力助推,这种态势你不发展谁发展?
以至于当时有公共管理届的泰斗公开说武汉是全国发展最快的大城市,我看还小了,全球发展最快的大城市也不为过。

现在一样吗?
去年底某大佬RIP,豫皖的人闹得水响,湖北特别是武汉的无感,毕竟过去十多年就谈高铁一项,湖北和武汉增加了多少,我们都看得到的咧。
要是换成温总,对不起,我就要去怀念一下了。
此外武鄂合并这事,早就说过了,省市两级三府几十年前就在推了,而且还是拼了老命的推,为啥呀?这么明显的1+1>2的好事是个在湖北当官的人都看得出来。可是结果呢?
之前合并和被合并的都是比你俩差很多的城市,你俩合并了想干嘛呀?准备超谁?
所以武汉新城怕不过也是弥补不能合并的权宜之计吧?但是真的要从根基上破坏掉行政壁垒,武汉新城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都过了一代人了,不能用老的眼光看新的问题。
武汉是一个能够创造产业的城市,这是很多包括一线都很羡慕的地方。例如以前大型电子产业对于武汉而言几乎是一穷二白,一来国家没有布局二来也有没有沿海相应的政策和地缘优势。
可是就这样武汉硬生生的弄出个半导体巨头来,难怪会有人说武汉是中国转型最成功的城市,从重工业转移到高新产业,重工本身也没丢,这在全球来看也是屈指可数。
其实武汉社科院去年发的那篇比较对标的文章可以好好看看,它代表了很多专业咨询机构的看法。
其中有个价值观需要注意一哈,武汉对标广州,不是你广州多么的发达,而是武汉可以也是应该对标广州这个所谓的一线了。

现在的武汉真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基本盘,真的不要让武汉的基本盘再被抢了,不要再变卖了。
虽然从长存到三总,湖北的各级政府为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基本盘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还不够,还得强化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毕竟现在拼的是存量不是增量,要不然为什么现在内卷得这么厉害?最近几年在国内,那个在弄增量?
不过各位也不要对武汉的前途过分悲观,武汉这基本盘真的算是不错了,“沿海杀手”和“沿海克星”不管是真是假可不是白叫的,武汉社科院那篇文章的引言各种直白的表示其它城市武汉不用对标也不是瞎说的,特别是某俩网红城市。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五 2月 02, 2024 1:56 am

武汉因为高端产业有壁垒,所以在竞争中略好,但如果不改变这种态势,双循环无从谈起,沿海现在有些省年上市公司是我们的两倍,规划也远超我们,这其实都是趋势性的优势导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财政倾斜,越富的地方越倾斜。
并不是说内地要求改变沿海的政策,而是要通过一些方法让大家的起跑线尽量的接近,有基础做产业集群的地区政策要多照顾,不能完全不能竞争,更不能有好的直接拿走。
沿海有些地区其实是充当了集中各省资源(含物资与人员)生产成品与出口各种成品的收银员角色,认为他们收的财富都是他们创造的财富,其实这是恨不恰当的。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五 2月 02, 2024 2:05 am

2023年8月,武汉市社科院主办的《武汉社会科学》杂志2023年第2辑发表题为《基于新发展格局下的武汉与广州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


这一篇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与武汉、沈阳、重庆之间实力相差不大。4座城市实力均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处于第二梯队。近年来,广州长期保持全国第四位,实现了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武汉市社科院课题组认为,北京、上海是武汉学习的榜样,但不适合作为对标的对象。深圳、苏州在部分单项领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如深圳的创新创业和先进制造业、苏州的先进制造业等;重庆、成都的规模体量虽大,但发展水平和质量并无明显优势。只有广州既满足规模体量、发展水平领先,又满足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功能作用相似的两个关键点,因此广州是现阶段武汉最合适的对标对象。

认为,武汉这一次选择的对标城市很有针对性,非常务实。

武汉市社科院课题组提出,可从9个方面学习广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长期坚持工业强市,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武汉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主阵地。

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始终坚持“创产城融合”发展。

三是适度超前布局科学基础设施,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建高水平协同创新网络。

四是积极探索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路径,着力打造系列国际性消费目的地。

五是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提升全球通达便利度和辐射能级。

六是积极承办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重大国际会节赛事活动,打造外交主场城市、国际会展赛事名城、政商学国际高端会议目的地。

七是提升金融中心战略定位,谋划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布局,推进科技金融、区块链金融试点示范。

八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进高水平城市发展战略谋划和战略规划。

九是加快打造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开放共享发展。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五 2月 02, 2024 2:09 am

近日,武汉市社科院主办的《武汉社会科学》杂志2023年第2辑发表题为《基于新发展格局下的武汉与广州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在梳理分析国内头部城市发展情况后指出,广州与武汉的地位、功能最为接近,有很多相似点和契合度,是现阶段武汉最合适的对标对象。
在从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建设、都市圈和城市群等8个方面,比较研究了武汉与广州之间的功能差距和短板弱项后,文章提出了武汉以广州为学习对标对象进行追赶及缩小差距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对标的目的是为了追赶、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课题组组长、武汉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周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GDP总量来看,武汉正在缩小与广州的差距,2021年武汉是广州的63%,比广州少约1.1万亿,2022年比重增加到65%,总量差距缩小到9973亿元,“长期保持GDP平均增速高于广州2个百分比以上是武汉能否实现赶超的关键”。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Re: 武汉新城能否成功?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五 2月 02, 2024 2:14 am

城市对标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新形式。
近日,武汉市社科院主办的《武汉社会科学》辑刊发布《基于新发展格局下的武汉与广州发展比较研究》,在梳理分析经济发展在武汉之上的国内城市后发现,广州与武汉的地位、功能最为接近,有很多相似点和契合度,是现阶段武汉最合适的对标对象。
近年来,城市之间掀起对标热,北方城市一路向南找对标,内陆城市对标沿海城市,其中上海、深圳被对标次数最多。
事实上,并非比自己强就能当作对标城市。武汉市社科院课题组认为,既要满足规模体量、发展水平领先,又要满足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功能作用相似,两者间的发展差距还能通过“比、学、赶、超”有望追及,才是合适的对标对象。
对标广州的方向和路径
综合《世界城市名册2020》、《世界城市品牌价值500强(2022年)》以及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等榜单,并结合城市经济、人口规模等数据,目前国内头部城市基本可划分为三个梯队。
具体来看,第一梯队:北京和上海,经济总量“4万亿+”规模,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目标是成为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相媲美的顶级全球城市;第二梯队:广州、深圳、重庆等,经济总量约“3万亿”规模,其中广深肩负带领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航运等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第三梯队: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经济总量在“2万亿”规模左右。
与我国当前正在深入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相匹配,这些头部城市都处于全国东中西协调互济、南北板块互动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要构建起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国家战略之间需要协调互动,尤其需要这些处于国家战略区域的支点城市、核心城市进行引领带动,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战略合作。
图片
换言之,未来参与全球竞争将形成新的城市竞合态势,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包括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间的合作,正成为主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课题组认为,构建形成京广(京九)南北新陆海通道战略主干体系,增强京广(京九)大动脉的辐射带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加强南向战略,选择广州作为武汉现阶段的对标的对象更为适宜,既满足规模体量、发展水平领先,又满足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功能作用相似两个关键点,且与武汉同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
课题组组长周阳表示,武汉的产业结构与广州具有相似性,两座城市具有同样的“商贸重镇+工业基地”特质,不论是在人口总量、工业总量上,还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上都更为相近。汽车、电子、石化都是两城传统支柱产业,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均是两城主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广州有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特色产业,武汉也有烟草食品、智能家居、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
在商贸流通方面,武汉与广州也具有相似性。周阳说,自唐宋以来,广州基本都是我国南方门户,并依托“广交会”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和联通内外贸的重要枢纽,年办展数量和面积均稳居全国第二,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同样,崛起于明清时期的汉口镇,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汉正街,乃至近年崛起的汉口北市场群和“汉交会”,也发挥着重要的商贸流通、内外贸枢纽功能。
课题组认为,两城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广州新兴产业占比超过武汉;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开始领先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多;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不管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名城建设,还是区域金融中心、期货交易所建设等,都拉开武汉一个量级。
过去,广州科教资源匮乏,但近年来,随着广州加大对部属、省属高校投入,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广州科创能力已经开始领先武汉。“十三五”期间,广州5年累计R&D投入总量是武汉的1.5倍,5年累计财政科技支出是武汉的1.4倍;2021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是武汉的2.1倍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武汉多了2000多家;2021年,广州国家实验室挂牌,2022年广州新增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商贸物流总量、国际机构数量、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金融服务辐射面等指标上,广州也均高于武汉。比如,在2021中国物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广州在竞争力和辐射力均排在第3,武汉物流竞争力排名第7,物流辐射力排名第9;“广佛同城”作为国内最早实践同城化概念的地区,“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全域同城化程度也高于武汉都市圈。
“对标的目的是为了追赶、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周阳指出,从GDP总量来看,武汉正在缩小与广州的差距,2021年武汉是广州的63%,比广州少约1.1万亿,2022年比重增加到65%,总量差距缩小到9973亿元,“长期保持GDP平均增速高于广州2个百分比以上是武汉能否实现赶超的关键”。
图片
课题组从八个维度给出了武汉追赶广州的方向和路径,包括:以研发设计创新链、先进制造产业链、商贸物流供应链等为核心支撑,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双主导的产业结构;探索“双创集聚+产业生态+城市社区”“创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适度超前布局科学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以商圈商街、景区景点、场景应用等为纽带,打造24小时城市社交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联合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和中部陆海联运大通道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