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直到成年

大武汉
回复
musicpal
帖子: 75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1 pm

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直到成年

帖子 musicpal » 周二 12月 14, 2021 4:59 am

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父亲死后,十四岁的姜夔依靠姐姐,在九真山东南的山阳村度过少年、青年时光,直到成年,“中去复来几二十年”,近二十年时间,其间虽游历鄱阳、吴兴、杭州、浙东、金陵等处,但古汉阳、武昌却是常住之所。从姜夔在汉阳二十年的诗踪词迹中我们可以发现,汉阳的山山水水滋养了诗人的才气、灵气。大别晚翠、江汉朝宗、官湖月夜、凤山秋兴、晴川夕照,无不溶于诗人的笔墨之中;鹦鹉渔歌、鹤楼晴眺、平塘古渡、铁锁沉江、月湖莲舟,到处留有诗人的足迹。姜夔在汉阳二十年,用他的心血,绘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汉阳水墨画,这幅画,随着历史的推移,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musicpal
帖子: 75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1 pm

Re: 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直到成年

帖子 musicpal » 周二 12月 14, 2021 5:00 am

姜夔(约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公元1154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姜夔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的一个破落官宦之家,他父亲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知县,在知县任上病卒。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父亲死后,十四岁的姜夔依靠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据《汉口丛谈》介绍,姜夔大姊家居九真山东南山阳村,他常到莲花湖、龟山、琴台游玩。这位穷困书生,才华横溢,善诗词、通音律、寄情山水、挥洒翰墨。留下了很多古沔佳章。姜夔所著《诗说》、《白石道人诗集》,字里行间经常出现古沔的痕迹。

musicpal
帖子: 75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1 pm

Re: 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直到成年

帖子 musicpal » 周二 12月 14, 2021 5:00 am

姜夔作《探春慢》时有小序云:“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溪,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臯、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探春慢》: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这首词是叙写友情、慨叹飘泊之作。白石一生举功名而不第,布衣终身,以清客身份依居于名公臣卿之间,交游既广,辗转亦多,天涯羁旅之叹,飘泊江湖之感,皆融于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中。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丙午),姜夔回到了他从幼年到成年生活过的湖北汉阳。他是为了去探望嫁在汉阳的姐姐和郑次皋等朋友们的。据《白石道人诗说自序》:“淳熙丙午立夏,余游南岳,至云密峰。”之后,在秋天来到汉阳。他这次在汉阳逗留的时间不很长,而感情上却眷恋很深。他因应千岩老人也就是他的叔岳萧德藻之约,在年底就冒雪乘舟顺江而下转浙江湖州了。这首词是临别前与朋友们叙别之作,时约三十二岁。

  词的开头,是对临别时汉阳冬天风景的描写,接着是对自己往事的回忆。姜夔以自己的诗才,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并把侄女嫁给了他。萧德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有“尤萧范陆四诗翁”之称。通过萧德藻,他又结识了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叶适、朱熹等社会名流。作为权门清客,他有过游冶流连的生活,游荡过繁华的娱乐场所。词中追忆了这段冶游生活之后,他认为最值得珍惜的还是昔日的友情,在怀念往日壮游生活之后,不禁深深地感叹:有谁怜念我湖海飘零,只落得满腔伤感!他感到同汉阳朋友的久别重逢,小窗闲话,是多么难得和多么珍贵!

  下片的开头,是对旧游之地的追忆与深沉的感叹:“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他深深感叹的是在人生的旅程里,同朋友们“离多会少”。对于一个忠于友情的人,离别当然是最痛苦和难以承受的。眼前的现实又逼迫他在汉阳只能有短暂的停留,又要东下湖州了。

  接着是追忆他的扬州、衡岳、洞庭等地之游。他在写景时,赋予自己的深情厚意,因而使人读来馀味无穷。

词的结尾也是很奇特的:“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苕溪,指湖州,千岩老人萧德藻的住所。这里,他从对昔日壮游的回忆转回到现实情境中的惜别,又跳到对将来归来的设想,反映出白石词在结构上的特色是多采用暗线结构,即打破时空局限,将回忆、现境、设想溶成一片,达到“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意境。这种结构,正如白石所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白石道人诗说》)在整个下片中,他通过幽静凄清的景物描写和奇特的联想,对所吟咏的事物,赋予了动人心扉的魔力。

musicpal
帖子: 75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1 pm

Re: 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直到成年

帖子 musicpal » 周二 12月 14, 2021 5:02 am

《唐书·地理志》云:“汉阳府,唐沔州。”《宋史·地理志》亦载:“汉阳军,熙宁四年废为县,以汉川县为镇,属鄂州(今武昌)。元祐元年复置,绍兴五年又废为县,七年复为军。县二:汉阳、汉川。”府州军监是宋代地方政区。宋与州级相等的还有府﹑军﹑监。府﹑军﹑监如州。军有直属于路﹐与府州同级者﹐其地位与下州相埒。州府军监并不是完全同级的,军监都有两种,分别称为大军监,小军监。级别也不同,大军监和州府同级,小军监则与县同级。大军的来源一般是小军升级,或是边疆军事需要,级别不能太低。小军亦有两种,一种做为独立行政单位,属于州府,有直辖地,也管民。还有一些设在州府治所,军城设在州城内,不管民,也属小军。当时的“汉阳军”应属大军,辖汉阳、汉川两县。

据史料记载,汉川故城的建立有相当的历史时期,虽经三次迁徙,但汉川市第一个故城就建于马鞍甑山已不容置疑。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古时,甑山与位于汉阳的龟山即大别山遥相呼应,人们又称其为小别山。

据史料记载,古汉阳府(汉阳县)建在凤栖山附近,凤栖山即今汉阳凤凰山,山上摩崖石刻凿于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古汉阳府、汉阳县衙均建在显正街上。显正街是汉阳的一条古老街道。

  由于处于江河相汇之地,自唐宋以来,汉阳城便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府治、汉阳县治两级衙署以及县学、文庙、书院均设在城内。由于显正街在城内的特殊位置,这里衙门齐集,商贾云集。清康熙年间,汉阳人江繁又在凤凰山北建起江园,江园“赤城烟景、绿树参差、水光山色、交相掩带”;清代中叶朝宗门附近又出现一座盛极一时的“怡园”;显正街东段的古楼东街附近,有纪念唐代诗人李白的太白祠,周围形成的街巷称为太白巷。步出显正街南门外,可以到达鹦鹉洲。

姜夔幼时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汉阳居住,父亲死后,十四岁的姜夔依靠姐姐,在九真山东南的山阳村度过少年、青年时光,直到成年,“中去复来几二十年”,近二十年时间,其间虽游历鄱阳、吴兴、杭州、浙东、金陵等处,但古汉阳、武昌却是常住之所。

《资治通鉴》载:夔父名噩,祖籍在饶州所辖的德兴县。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今新余)丞擢知湖北汉阳县。因生计和应试之便,举家迁鄱阳县入籍。九岁时,姜夔随其父到汉阳。十四岁其父病故,姜夔随姐姐住九真山附近山阳村。《浣溪沙》小序云:“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阕。”

《浣溪沙》: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诗中“女须”代指姐姐,从这首词的序中,可以明确姜夔大姊所居之地“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山阳,我们可以理解为“山之阳”,即山的南面,大致方位是九真山之南。村子的左边是白湖(古太白湖,今五湖),右边是云梦泽。山阳的春来水涨,波宽浪阔,一望无垠;冬寒沙露,哀芦连天,景象博大。在这里,姜夔常常与外甥一起捕鱼捉虾,泛舟采荷,上山猎兔。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接受经年苦学的历练。汉阳的山山水水,使得姜夔潇洒疏放,诗歌受到当地人的赞赏。此后的多年之间,姜夔一直在家乡与汉阳之间来往,同时也与一帮寄情山水爱好诗歌的人来往,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在诗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姜夔在汉阳的生活时间可考当是8、9岁随父去汉阳,到1176年去扬州,已是10余年时间,此后,到1186年秋冬,姜夔仍住在汉阳(其间往返于沿江城镇)。姜夔在汉阳结的好友有:辛克清、郑次皋、姚刚中、杨大昌、单炳文、蔡武伯及外甥安。

我们再从姜夔的《春日书怀四首》中印证姜夔大姊所居之地:

1

九真何苍苍,乃在清汉尾。衡茅依草木,念远独伯姊。

春来众芳滋,春去众芳萎。兄弟各天涯,啼鴂见料理。

汉江出巨鱼,风雷入驱使。安得挟我辀,西征二千里。

2

春云驿路暗,游子眇归程。永怀故山下,风雨悲柏庭。

翁仲不解语,幽鸟时时鸣。人家插垂柳,客里又清明。

3  

垂杨大别寺,春草郎官湖。家巷有石友,合并不待呼。

瘦藤倚花树,花片藉玉壶。老郑谈绝妙,辛杨句敷腴。

平生子姚子,貌古心甚儒。时邀野僧语,间与琴工俱。

酒阑兴未了,左转城南隅。大江围楚碧,烟水入元虚。

流落不自恨,惟嗟故人疏。一月三见梦,梦中相与娱。

日日潮风起,怅望武昌鱼。

4

武昌十万家,落日紫烟低。亭亭头陀塔,高处白鸟栖。

白鸟忽飞去,春山空四围。南楼有佳人,再召且再辞。

闭门课文事,撄物深天机。斯人不可致,白鸟会来归。

姜夔此春日书怀四首诗,第一首是十二句。前六句是“念远独伯姊” ,后六句是说“兄弟各天涯” 。第二首是怀念父亲归葬故乡亊的。第三首是说“汉阳” 旧友情况。第四首是讲“武昌” 形势的。

这里的九真之句当指姜夔“伯姊”(大姐)所住地周围环境。

白湖:在今湖北汉阳之西,一名太白湖。《汉阳府志》:太白湖,一名九真湖,周二百余里。

九真山,是江汉平原第一高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原汉阳县)永安街境内。九真山九峰蝉联,蜿蜒起伏,势若浮龙,旧称“汉阳县之镇山”。历代著名登山者,留有脍炙人口的诗句与楹联。诗曰:“十年不到九真峰,昨夜梦游第几重。山下人家山上寺,一声樵斧一声钟。”大王庙楹联:“气壮山河四面九峰插天起;化行汉沔五伦八德挽潮流”。这都说明了九真山有极好的风光和景色。九真山历史上一直属汉阳所辖,今属武汉市蔡甸区所辖。

历史上的五湖,由喜鹊湖、沙滩湖、磨湖、小湖、小南湖组成,为古太白湖遗存。古人称太白湖:“盖七泽之最,与洞庭彭蠡相伯仲。”又有诗:“汉沔疑无界,洞庭拟有邻。”大意是说:沔水流域有一个湖泊,湖光美丽,范围广阔,可以与洞庭湖相媲美,汉水同沔水如同没有界限。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沔阳地理记载,太白湖 (沔阳)州东北二百里,接汉阳府界。一名九真湖,一名土湖。潜水自西北来注之,沱自南来注之,其上游西湖、李老、泗港、沙湖及直步、黄蓬、阳明诸水悉汇焉,周二百余里,为沔境之巨浸,达沌口入江。《水经注》沌水通沔阳太白湖,是也。从诗中描述及历史记载,再经反复实地踏勘,我们现在可以初步判定:姜夔“伯姊”(大姐)所住地乃九真山(旧汉阳县)附近。
姜夔有一首《清波引》,序云:“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

《清波引》:

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渺何处。

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古沔即湖北汉阳。词人姊嫁汉阳,词人幼依姊居,中去复来几二十年。沧浪泛指古沌水、汉水、长江汇合段,鹦鹉即鹦鹉洲,在汉阳西南江中,头陀,弥陀寺(今宝通禅寺),黄鹤,黄鹤楼,今楼址在武昌黄鹤山上。郎官,湖名,在汉阳城东南。大别,山名,即今龟山。黄鹤楼与鹦鹉洲,因唐代崔颢的一首《登黄鹤楼》,早已名扬中外;宝通禅寺,已大有来历。宝通禅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东山寺。唐贞观年间进行扩建,易名弥陀寺。一说原名幽济禅院。唐宝历二年(862年)善信和尚在随州大洪山创建,南宋端年年间(1234—1236)迁建武昌东山,改名崇宁万寿禅寺,并改东山为洪山。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

郎官湖,成因与汉水故道有关,原称南湖。据嘉靖丙午年《汉阳府志》记载,唐乾元元年(758年)秋八月,李白被谪夜郎。途经江夏(武昌)来到沔州(汉阳)。正出使夏口的尚书郎张谓邀请他游览南湖,并有沔州牧杜公与汉阳宰王公等人作陪。时值中秋佳节,明月如昼,清光可掬,四座超然。张公举杯对李白说:“此湖古来贤豪游赏者非一,而枉贱佳景,寂寥无闻,夫子可为我标之嘉名,以传不朽。”李白欣然应允,于是“举酒酹水”,给南湖取名“郎官湖”,在座的文士辅翼、岑静等连声叫好,并请李白作诗记事。李白挥毫书成《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坐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宋时,郎官湖“江吞百顷尽,石刻一篇留。”时人蒋之奇在《清光亭》中写道:“郑圃仆射陂,汉阳郎官湖。郎官何为名,张谓佩使符。泛觞江城南,乃与太白俱。明月一万顷,清光天下无。”生活于明清之交的陈瑚曾叹道:“大别山犹在,郎官湖已平。可怜江上舟,空照汉阳城。”后汉阳城南一带街巷密集,有朗星巷、太平巷(过去名郎官巷、太白巷)等名称还保留着唐代命名的遥远记忆。

再看这首《翠楼吟》: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余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但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武昌面临长江,在南宋时期也是抗金的第一线。姜夔这一年与友人登上长江边上的安远楼,放眼远眺,引起的感慨非常复杂。所吟咏的内容,亦隐隐与时局相关。开篇三句,写眼前所见边防与军营的冷落清净,仿佛已经没有了北方强敌的威胁。朝廷的庆典,应该更增加一种喜庆的气氛。下文更渲染歌舞升平的局面。帅府里传出"歌吹"声,新落成的安远楼巍峨壮丽,美丽的女子点缀其间,一派安乐太平景象。下阕写到今日与友人登临,"拥素云黄鹤",本应该也是赏心悦目的。然而,词人引出的是"芳草千里萋萋"的感叹,是"天涯情味"的愁苦,是"仗酒祓清愁"的排遣,是"花销英气"的颓丧,是"晚来秋霁"的落寞,与现实格格不入。姜夔的生活,应该算是宋朝文人中最穷苦困顿的了:少年丧父、衣食无着,布衣终生,始终抑郁不得志,寄人篱下。虽然他也努力进取,想科考入仕,却屡试屡败,不得不彻底灰心无奈,只一味地在“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中消磨年华。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姜夔不得不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俯仰由人,有时竟会窘迫到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地步。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殷忧,于时代,于个人,两相纠缠,以致苍凉。

另有一首《杏花天》,亦可见寂寞落魄之心境: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词写途经金陵的感慨。词人昔日在"淮楚"间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今日行舟路过,便引起了对旧情的回忆。当年是在“鸳鸯浦”、“桃叶渡”分手的,重到之时,景色依然。词人当然要停舟"少驻",寻觅旧情了。旧情已逝,不可寻觅,心情转为凄苦。词人不直接表达,而是借"潮水"转述。目前的行程,究竟应该"向甚处"也不明了。早年的漂泊割舍了一段恋情,今天依然漂泊,内心的愁苦凄痛不言而喻。

姜夔诗说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姜夔早年以诗才知名。最初他学江西诗派,虔诚地师法黄庭坚,至“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的地步。后来,他意识到“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于是跨出江西诗派,转学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并以晚唐诗风来改造江西诗派,力求创出自己的风格。他的诗,除了讲究句法、措辞以外,还追求境界,力求天机自得。因此,他的诗大多清峻峭拔,韵味无穷。

姜夔有《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十首,表达了他对沔鄂亲友的深厚情感和深深眷念。其一“滔滔沔鄂留,有靦三宿桑。持钵了白日,事贱丸蛣蜣。念当去石友,烟席闪洒湘。为群试歌商,歌短意则长。”可见其真诚之意。之十“孤鸿度关山,风霜摧翅翎。影低白云莫,哀噭那忍听。士生有如此,储粟不满瓶。著书穷愁滨,可续离骚经。”则是自己的谦词与寄托,至诚感人。

姜夔有《昔游诗》共十五首。

其五:

我乘五板船,将入沌河口,大江风浪起,夜黑不见手。
同行子周子,渠胆大如斗。长竿插芦席,船作野马走。
不知何所诣,生死付之偶。忽闻入划声,灯火亦稍有。
杙船遂登岸,急买野家酒。

其六:

天寒白马渡,落日山阳村。是时无霜雪,万时砚奔奔。
外旃吹已爱,内纩冰不温。吹马马欲倒,吹笠任飞翻。
不见行路人,但见草木蕃。忽看野烧起,大焰烧乾坤。
声如震雷震,势若江湖吞。虎豹走散乱,麋鹿不足言,
夜投野店宿,无壁亦无门。此行值三厄,幸得躯命存。
明发见老姊,斗酒为招魂。

汉江从新沟镇到马口镇一段与索河镇之间,旧时系汉川与汉阳分界地;白马渡系汉江支流古渡口之一,因汉江多次改道,渡口大约在当时与汉江相连通的西湖附近(今有索河镇白马村)。在“落日山阳村”句前,作者有“汉川县界”之注。也就是说,姜夔当日过了“汉川县界”,日落时分才到达山阳村。关于山阳村,据《军山镇历史沿革》载:军山镇所在地原为黄陵矶镇所在地,黄陵矶原名“皇陵矶”,宋光宗之李皇后,灵柩从水路运至黄陵矶登岸,再从陆路运往皇坟,故命名“皇陵矶”,明朝将“皇”改为“黄” 是本地土质黄的缘故。《武汉市蔡甸区军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记载:“原军山镇因境内山丘‘军山’而得名,据称三国时期为诸葛亮屯兵之处。在明清时期,军山镇属沌口巡检司山阳一里。”我国南宋时人口约8000万,古汉江与沌水之间乃大片水域,人烟稀少,故九真山旧称“汉阳县之镇山”,系古汉阳明显标识。宋朝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当时有“山阳一里”,就会有二里、三里……,很明显,山阳村系指九真山与沌水之间的大部分村庄,范围应该比较广泛。姜夔“伯姊”(大姐)所住九真山之南山阳村,或是古黄陵矶(军山),或是九真山与黄陵矶(军山)之间某村落(比如“古奓山镇”),这与现今的实际情况也能够吻合。据此可判定,“山阳村”当属古汉阳,而不是古汉川。

姜夔的诗清丽可喜,钱钟书《宋诗选注》内收有三首《昔游诗》,单从以上二首看,读来莫不虎虎有生气,让人为之一振。

代表姜夔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高成就的,是他的词作,在南宋词坛上,他与辛弃疾、吴文英鼎立而三,是“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姜词在讲究格律、音节谐美,炼字琢句、用典咏物等方面都与周邦彦一脉相承,但其婉约缠绵的词风中融进了江西诗风清劲瘦硬的优点,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姜夔虽有奇才大志,但屡试不第。多亏得到了一些贤达之士赏识,才能“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椎,而一饭未尝无食客。”二十岁后,他游历于鄂、赣、皖、苏、浙之间,与范成大、杨万里交往,工于诗词。先学黄庭坚、后习晚唐。并在交往中研究词理,为他在词学上占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与郑仁举交往,研究易理;与杨大昌、辛泌交往,研究词谱,他所著《诗说》,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与此有很大关系。姜夔不在官场,是没有薪俸的。他晚年寓居武康时,因没有居所,只好躲进白石洞里。有潘转翁者,讥讽他:“白石道人”。姜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姜夔被称为“古今词人格调”之最高者,约莫与他出身书香门第、受过严格家教有关。这种修养,尽管生活失意,人品却始终高贵,为人狷洁清高,“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同时代名重一时的诸多文人,如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均不嫌弃他地位卑微,而结成翰墨交谊。范成大赞他“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杨万里称其“于文无所不工”。萧德藻、范成大、张鉴等人,还长期无偿资助他。这些都给了姜夔精神上的慰藉,乃世间无价之宝藏。

相比应仕的不顺,姜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赫。他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半山评曰:作为布衣词人,姜夔是一代英杰。为所喜而喜到底,为所求而求四方。富贵不淫、贫贱不屈。思一句行百里,寻一文攀千丈。行船中闻“大江东去”,参禅中读“阿弥陀佛”。淡茶粗饭勿忘“平仄韵律”,艰难竭蹶仍思“阴阳转破”。做人,他是大写;填词,他是大家。

从姜夔在汉阳二十年的诗踪词迹中我们可以发现,汉阳的山山水水滋养了诗人的才气、灵气。大别晚翠、江汉朝宗、官湖月夜、凤山秋兴、晴川夕照,无不溶于诗人的笔墨之中;鹦鹉渔歌、鹤楼晴眺、平塘古渡、铁锁沉江、月湖莲舟,到处留有诗人的足迹。或许是某一天的小雨过后,傍晚时分,高耸的龟山翠绿,禹功矾头一片宁静,月光照着满汀的芦苇,远处传来禹王庙的钟声,诗人徜徉其间,忧思如潮;或许是在长江和汉水、长江和沌水的合流处,诗人看到滔滔雪浪拍打着芳洲,滚滚波涛东归大海,云帆往来迎送万里行舟,长啸惊飞一滩鸥鹭;或许泛舟于郎官湖上,鹤鸣凫浮,万里长空,明月高悬;或许漫步于太白湖边,凉风拂袖,远处遥闻寺钟,近处谛听渔沤,遥问广寒宫,高处可胜寒?深秋的傍晚,仁立于大江之畔,田野里晚稻散着幽香,江上渔火闪着微光。大江彼岸,几缕清烟飘忽,金沙洲上,数行征雁起降。清晨秋霜洒落在梧桐树上,峰峦掩映中仍记着“秋兴亭”的旧名。“佩振风前黄鹤唳,笙吹月下彩鸟鸣”。纵然太阳的初晖能够用言语描绘,但白云簇拥处之微妙,倾尽水墨也难以画成。然而,姜夔在汉阳二十年,用他的心血,绘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汉阳水墨画,这幅画,随着历史的推移,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主要参考文献:

《姜夔词》2005-3-1人民文学出版社

《姜夔资料汇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贾文昭编2011-12-1中华书局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校注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月轮山词论集》1979-09夏承焘著中华书局

《姜夔与宋韵研究》袁向彤著2007-8-1齐鲁书社

《姜夔与南宋文化》赵晓岚 2001-05学苑出版社

《姜夔集》(修订版) 杜伟伟,姜剑云解评2008-07-31山西古籍出版社

《汉阳府志》2013-12湖北人民出版社

《武汉市志》1989-04武汉大学出版社

《汉阳县志》1989年武汉出版社

《汉川县志》1992-8中国城市出

《汉阳区志》2008-7武汉出版社

《汉口丛谈校释》1999-09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旧闻录》(全三册)1999-09湖北人民出版社

《南宋人口史》吴松弟2008-10上海古籍出版社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