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门小叙

大武汉
回复
yellowcranetower
帖子: 111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30 pm

武昌城门小叙

帖子 yellowcranetower » 周四 4月 08, 2021 2:38 am

武昌城门小叙

牛新民

武昌筑城于223年(另说为221年),初名夏口,是位于沙羡县(时县治金口)内的一个土垣军事城堡。其后地位提高,古夏口又曾作为过相当于县、市、省等各级官府所在地。其中如作过江夏县、江夏郡、武昌郡、郢州、鄂州、武昌路、武昌府,和湖广布政司、两湖总督署等治所。因此,夏口、江夏、郢州、鄂州都成为过今武昌的代名词。
由于史料的不足,人们对古之武昌知之甚少。比如说夏口堡,史称在蛇山北,时周三二里。但其旧址在何处却并不知晓。不过笔者自以为,此土城东至民主大巷(横街头稍西),南至蛇山腰,西近今长江边,北至中华路。但这也仅为估计。而古夏口的城门名称、位置则更难考定了。(夏口、郢州、鄂州、武昌城垣估位另文详述)
大约在宋代以前,武昌城区还在蛇山之北,宋时,才发展到蛇山以南。从一些史料及古代文学作品中可知,明代以前,武昌的城门分别有过郢州、仓门、碧澜、北市、清远、望泽、花蕊、汉阳(今武昌桥头北)、武昌等城门名,但具体位置一般尚难认定。
人们对武昌城较清晰的认识应始于明代,因有嘉靖《湖广图经志书》的图、文可参(尽管有不实处)。
据载,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筑武昌城。城周“三千九十八丈”,约20里,设有九门,顺时针依次为:东有小东门、大东门,南有新南门、保安门、望泽门,西有竹簰门、平湖门、汉阳门,北有草埠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御使顾璘重修武昌城,把小东门、大东门、新南门、望泽门、竹簰门、草埠门等六门,分别妀作忠孝门、宾阳门、中和门、望山门、文昌门、武胜门。上述城门名称一直延用至清末。
光绪末的1907年,张之洞又在宾阳门、中和门之间增建了一座通湘门,(门外有去湖南火车站)至此武昌共有十座城门。武昌首义后,中和、通湘两门一度又分别改作起义门、聚义门。1913年段祺瑞主鄂,因顾虑军民人心不稳,又将两城门名改回。
1909年,湖北武备学堂用近代测绘技术按比例绘制的武昌地图,才使我们对武昌城墙、城门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从图中还可看出,至清末除通湘门外,各门皆有瓮城。
瓮城,是古代人们在城门处又套加的一小圈城墙,目的是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即便敌方攻入瓮城,除还有一道城门外,还会有来自四周瓮城上守军的居高临下的打击。
瓮城按位置有内、外瓮城之分;按形状有方型、半园之别。为了防止敌方可通过瓮门、城门直视城内,一般瓮城的门常开在瓮城的侧边。而武昌的城门,都为外瓮城,除忠孝门、保安门为半园瓮 城,平湖门为侧开(南开)瓮门外,其余都为方形,瓮门、城门两门相对的瓮城。
除地图外,清末的洋摄影师和引进的照相术,一些历史老照片,也使我们能看到一些城墙城门当时的真容。
一九二六年底,北伐军攻取武昌后决定拆除武昌城墙,上海有记者遂来武昌,拍下了十座城门最后的一组照片。武昌有城垣城门的历史就此结束。
1981年,为纪念武昌起义,中和门城楼得以在原址修复,并重新启用起义门名称。今“起义门”三个镏金大字,为叶剑英元帅所题。此后,结合楚望台的改造,又修复起义门外的瓮城城基,并重建了几百米的城墙和古楚望台旧址。此处今已成一旅游景点。
附件
WuchangCityGates_01.jpg
WuchangCityGates_02.jpg
WuchangCityGates_03.jpg
WuchangCityGates_04.jpg
WuchangCityGates_05.jpg
WuchangCityGates_06.jpg
WuchangCityGates_07.jpg
WuchangCityGates_08.jpg
WuchangCityGates_09.jpg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