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大武汉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36 am

在2019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学者就围绕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制品作了专门的研讨。其中,在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7号墓有一个重要发现,出土一件绿松石与金片组合镶嵌的“龙形器”,时代属于商代早期,这一重要发现,为我们研究早商时期绿松石制品的器类特征、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38 am

这件2014年出土于杨家湾17号墓的珍贵文物,制作年代可追溯至商代早中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主体以绿松石片镶嵌贴塑,眉毛、眼睛、牙齿、额饰、眉间饰(菱形)由金箔片装饰而成,绿色的玉石和金色的黄金互相映衬,视觉效果十分突出。

“它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3500年前,武汉的先民已掌握精湛工艺。”廖航介绍,在商代,绿松石作为高等级玉石原料,其出土本身就标志着墓葬主人的显赫地位。而这件文物不仅使用了珍贵的绿松石,还镶嵌了黄金,成为迄今为止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最早金器标本。

遗憾的是,绿松石镶金饰件出土时已散落成两部分,不复最初的样貌。当时,刚参加工作的廖航接触了复原工作,并参与了后面一系列研究、检测、复原的过程。

廖航分享了复原过程中的趣事。绿松石镶金饰件出土时,文物中间的菱形饰隐藏在土层之中。后来通过X光扫描技术,才在扫描图像中意外发现了这块金器的存在。经过考古人员细致地清理,最终成功提取出了这个关键的菱形饰。

“当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廖航强调菱形饰的发现十分重要,“菱形饰位于器物正中,就像连接左右两部分的枢纽,它的发现,证实了这两部分确实属于同一件器物”。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39 am

2014年,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是目前商代前期所出第一件可辨外形的绿松石和金片的镶嵌器,饰件以金片为兽目、兽眉,以不规则但契合的绿松石嵌片为兽面主体镶嵌铺底,组成兽面。M17所出嵌片绿松石的镶嵌特点,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龙形器相似,具有高等级特性。杨家湾M17作为盘龙城最高级别贵族墓出土有绿松石饰件,提示我们过去盘龙城高等级墓葬也可能有类似发现。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40 am

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李家嘴、王家嘴商代墓葬出土绿松石器



摘要:本文重新整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李家嘴M2、M3以及王家嘴M1出土的绿松石。三座墓葬出土的绿松石都属于嵌片,形制有长方形、椭圆形等,其中椭圆形嵌片应为兽面纹的眼睛。这说明三座墓葬嵌片组成的绿松石器可能组成兽面纹之类的装饰,具有礼仪性功能,是当时高等级贵族身份的象征。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李家嘴;王家嘴;商代墓葬;绿松石;高等级贵族

Image

2014年,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1],是目前商代前期所出第一件可辨外形的绿松石和金片的镶嵌器,饰件以金片为兽目、兽眉,以不规则但契合的绿松石嵌片为兽面主体镶嵌铺底,组成兽面。M17所出嵌片绿松石的镶嵌特点,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龙形器相似,具有高等级特性。杨家湾M17作为盘龙城最高级别贵族墓出土有绿松石饰件,提示我们过去盘龙城高等级墓葬也可能有类似发现。
笔者重新检索盘龙城的报告、核查库房保存的绿松石片,发现李家嘴、王家嘴两地墓葬也出有类似的绿松石嵌片。李家嘴M2、M3位于盘龙城东南部,临近宫殿区,是盘龙城城市发展繁盛期的遗存。李家嘴的几座墓葬不仅规模大,还随葬有高规格的青铜礼器和玉礼器,是盘龙城社会等级最高的墓葬[2]。其中李家嘴M2墓室面积接近12平方米,是商前期最大的墓葬。王家嘴M1位于盘龙城遗址南部,出土鼎、觚、爵、斝、尊等青铜礼器,也是一座高等级墓葬。李家嘴墓葬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掘,出土绿松石的情况在《盘龙城(一九六三年~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盘龙城》)中有所反映[3]。不过受当时条件限制,《盘龙城》所公布的李家嘴绿松石的资料并不全面,绿松石仅分堆做编号记载,未对这批碎片状绿松石进行更为详尽的统计,部分统计还存在一些漏记与误差。而王家嘴M1出土绿松石则未在报告中报道。本文重新将这些绿松石资料整理出来,并对绿松石进行统计、分类。以下对李家嘴M2和M3、王家嘴M1的绿松石出土情况分别介绍。
一、李家嘴M2
李家嘴M2位于李家嘴台地中部偏南侧,经科学发掘,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保存较完整,随葬品分布反映了下葬时的情况。
根据《盘龙城》,M2出土绿松石饰件皆出自棺椁内,共编号5件,每件皆由数十件磨成1平方厘米的圆角长方形小绿松石堆放在一起。M2∶7位于椁室北侧西段;M2∶32 位于棺内腰坑北侧,与墓主人头骨紧邻,出土时呈放射状放置;M2∶34位于椁室东侧;M2∶39位于内棺北侧与椁室之间;M2∶40位于棺内腰坑北侧近椁室处。值得注意的是,M2∶7、M2∶39、M2∶40、M2∶32、M2∶34由北向南依序呈直线近等距分布于椁室北边西段至椁室东边中端[4]。因此根据绿松石放置位置推测这几件绿松石原来可能是一件完整的绿松石器,在进行了碎器葬的仪式后,将完整绿松石器打碎并依次抛撒在棺上(图一)。
Image
M2出土绿松石片大部分仍在库房,分别收藏在湖北省考古博物馆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两个单位收藏的绿松石保存形态不同,以下分别说明。
(一)组合状绿松石
收藏于湖北省考古博物馆,系发掘时整体打包取出,目前仍在石膏下固定。无具体编号,根据《盘龙城》推测其编号可能为M2∶32。为一组局部紧密契合的绿松石嵌片,嵌片依附在土层表面,共二十余片,颜色略微不同,有灰绿色、青绿色等。形状大多为长方形,也有三角形以及带弧边的形状。每片绿松石形制大小相近,最左侧一条绿松石更宽,绿松石排列整齐契合。根据土层上的印记可以看出已经剥落的绿松石排列紧密,形制及其排列与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嵌片相似(图二)。
Image
(二)单片状绿松石
1.M2∶7
藏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标签记录出土于最北端。现存8片,形制皆为较规整的长方形。整体形状规整,正反两面都有打磨,其中一面抛光较好,应该为正面,四个侧面都很规整,应该也经过打磨。颜色整体偏灰绿色,部分发黄(图三)。标本M2∶7-1最大,长0.785、宽0.298、厚0.89厘米;标本M2∶7-8最小,长0.315、宽0.24、厚0.68厘米;剩余六片大小接近,长约0.505、宽约0.307、厚约0.82厘米。
2.M2∶39
藏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标签记录出土于北端。现存37片,皆为片状,整体呈青绿色。形状多样,有规整的长方形、带弧边的方形等,每一面都有打磨过的痕迹,正面较光滑,可见线条状打磨痕迹,背面较为粗糙,有杂质或残余的附着物(图四)。
根据形制的区别,可将M2∶39所出的绿松石分为三类。
第一类 10片。不规则形。标本M2∶39-1最大,有一个长边为斜面,其余三面平直,长1.2、宽0.629、厚0.119厘米。标本M2∶39-10最小,长0.146、宽0.02、厚0.094厘米(图五)。其余8片大小近似,标本M2∶39-2,长0.559、宽0.489、厚0.149厘米。
Image
第二类 25片。长方形,每面平直。标本M2∶39-11最大,长0.577、宽0.385、厚0.113厘米(图六)。标本M2∶39-35最小,长0.322、宽0.204、厚0.097厘米。
第三类 2片。长边为弧形。标本M2∶39-36,长1.132、宽0.295、厚0.119厘米(图七)。
3.M2∶40
藏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现存34片,皆为片状。整体颜色较杂,呈青绿色、灰绿色、蓝色、蓝绿色等不同颜色。形状多样,有较规整的正方形、长方形、细长条和带弧边的方形等。每一面都有打磨过的痕迹,正面经过抛光较光滑,背面较为粗糙,可见交错的打磨痕迹,有杂质或残余的附着物(图八)。
根据形制,将M2∶40绿松石分为五类。
第一类 1片(M2∶40-1)。短边为弧形,为最大片,两长边平直,两短边为弧形,朝同一方向凸起和凹下。长1.298、宽0.815、厚0.158厘米(图九)。
第二类 15片。方形或长方形,四方形状规则。标本M2∶40-2、3、4较大,分别长1.051、0.835、0.667,宽0.572、0.696、0.606,厚0.122、0.154、0.108厘米。标本M2∶40-5~M2∶40-16大小相近,均较小,其中标本M2∶40-5最长,长0.747、宽0.369、厚0.108厘米,标本M2∶40-16最小,长0.37、宽0.3、厚0.094厘米。其余10片大小近似,标本PLZM2∶6,长0.443、宽0.408、厚0.086厘米(图一〇)。
第三类 8片。细条状。四面形状规则。标本M2∶40-17最长,长0.673、宽0.178、厚0.076厘米。标本M2∶40-24最小,长0.311、宽0.13、厚0.094厘米。
第四类 7片。长边为弧形,每一片都有一个或两个斜面,可能是为了做浮雕所用的凸起物。标本M2∶40-25最长,长1.231、宽0.381、厚0.136厘米。标本M2∶40-31最宽,长0.835、宽0.551、厚0.133厘米(图一一)。
第五类 3片。不规则形状,标本M2∶40-34最小,长0.335、宽0.288、厚0.079厘米(图一二)。
Image
以上李家嘴M2∶7、39、40这三个编号的绿松石,按嵌片形状来说有长方形48片(大长方形29片,小长方形19片),不规则形13片,细长条形8片,长边为弧边的9片,短边为弧形的1片。那些带弧边的绿松石具有较强的位置特定性,似放在边缘处或拐角处。
二、李家嘴M3
M3位于李家嘴岗地顶端中部偏南侧,距离李家嘴M2左侧8~10米。M3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扰乱,推测原来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随葬品不全,绿松石可能有遗失。
《盘龙城》报告已著录M3出土绿松石1件:“标本PLZM3∶17,圆形。呈绿色,为很薄的片状,径1、厚0.1厘米” [5],出在墓底内腰坑正中间的位置。
M3∶17,藏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现存2片,编号为M3∶17-1、M3∶17-2,两件绿松石器形基本相同,为较方正的椭圆形,可能用作兽面纹上的两片眼睛。蓝绿色,略微发黄。正反两面都有打磨,抛光较好。四边形状规则,打磨光滑、痕迹清晰可见。M3∶17-1,长0.829、宽0.597、厚0.148厘米;M3∶17-2,长0.868、宽0.569、厚0.159厘米(图一三)。
三、王家嘴M1
王家嘴遗址位于盘龙城遗址最南端,属于盘龙城文化的较早阶段。M1是王家嘴遗址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墓葬,是在水利工程中发现,《盘龙城》报告未给出平面图,可见墓葬受到严重破坏。根据《盘龙城》,M1出土的青铜器有鼎1、觚2、爵1、斝2、尊1、锛1、刀1,陶器有罐1、尊1,石器有刀1,未见报道绿松石。不过,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保存有两片绿松石,档案标为王家嘴M1∶20、M1∶21;陈贤一先生在2000年所撰盘龙城报告王家嘴M1稿件中,保留有M1出土两片绿松石的情况,其中M1∶20“呈椭圆饼形,器表呈蓝色,底为黑色”,M1∶21“作不规则四边形”,由此可以确知绿松石的出土属性。
M1∶20,椭圆形,一端略大,反面为黑色围岩。蓝色正面抛光,其他各面稍加打磨。长1.8、宽1.4、厚0.2厘米,其中围岩厚0.12厘米(图一四,1右、2)。M1∶21,不规则四边形,其中斜面的一侧有破损,其他面均经打磨。长1.5、宽1.1、厚0.15厘米[6](图一四,1左)。
四、结语
以上三座墓葬,按照《盘龙城》报告七期的划分,李家嘴M2为第四期,李家嘴M3为第五期,王家嘴M1为第六期,都略早于杨家湾M17。
从整理的资料来看,李家嘴墓葬所出绿松石均属于嵌片,嵌片每面都经过打磨,形状也不同,应该属于拼合中的某些特定位置,嵌片原来应该也附着在有机质器物上。这些特点与二里头、杨家湾M17嵌片绿松石器特征完全一致,他们也应该属于相同的性质。M2∶32绿松石紧密的排列方式,也说明了这一点。具体来说,李家嘴M3∶17为一对相同的椭圆形,应该为兽面眼睛的部位;王家嘴M1∶20也为椭圆形,一端略大,也可能在兽面鼻梁的位置,其他如弧形的绿松石片似属兽面构图拐角处。这些绿松石可能是表达兽面纹、龙等神灵类想象动物形态,具有礼仪性的功能。再考虑到杨家湾M11、M13、M17等墓葬出土的嵌片绿松石器,说明自二里头文化到李家嘴再到杨家湾,这种礼仪性绿松石饰件应该一直存在。
执笔:张 晗 辛 月 付海龙
摄影:邓 聪 张昌平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42 am

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多件重要遗物前所未见,绿松石镶金饰件就是其中之一。绿松石镶金饰件是中原文化系统中发现的年代较早的金玉镶嵌饰品,由数百片各式各样的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一首双身龙形器。龙身线条紧实,富有张力,与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形神相似,传递着夏商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45 am

盘龙城遗址内几个阶段的“大首领”墓葬遗存是非常珍贵的。首先,就是这件禁止出境展览的“玉戈之王”,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商前期最大的玉戈。刃与柄相交之处有圆孔,使用时可穿绳将其固定在木柄上。显然,这是一件重大场合中使用的礼仪用器。


大玉戈1974年盘龙城遗址李家嘴3号墓出土长94、援长48.8、宽11、厚0.5cm入选2002年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玉戈是一种体现身份、等级的玉礼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长度一般多在30厘米左右。盘龙城的高等级墓葬中基本都会随葬玉戈,且以玉戈的大小来明确等级,长度也都较同期的长一些,这件大玉戈长度为94cm,是盘龙城出土玉戈中最大的一件。出土这件玉戈的墓葬位于李家嘴,这里是盘龙城较早阶段的核心区,在之后核心区转移至杨家湾一带,正是在此阶段盘龙城进入衰退期,因而,李家嘴的墓葬出土的玉戈尺寸较杨家湾的普遍大一些,铜礼器数量更多,器形也更厚重,但是,杨家湾出土了不少形制特殊的青铜器。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48 am

盘龙城发展期最具特色的文物,镇馆之宝之一的【绿松石镶金饰件】不得不提,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器、是中原文化系统中所见最早的成形金器(金片的含金量超过70%)。
图片
这是一件双身龙形器物(出土于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M17)。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6:51 am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镇馆之宝”绿松石镶金饰件盘龙城遗址博物院9.27正式开放,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绿松石镶金饰件,首次与复原件一同展出。绿松石镶金饰件于2014年在杨家湾17号墓出土,距今约有3300年历史,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通过检测得知,此饰件含金量达到89%,十分罕见,暗示这个墓葬主人可能是盘龙城最高等级贵族或首领。器物原以近千片人工磨制的细小绿松石贴塑而成,由于这件镶嵌器在埋葬和发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扰动,所以出土时只保存了500余片绿松石且已失去原貌。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带领的团队利用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了绿松石和黄金的加工工艺,分析了绿松石原有的承托体以及胶粘剂,并借助超景深电子显微镜、能谱仪、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设备重建了器物原貌。经过种种检测、分析和研究,课题组最终获得了原貌重建方案,随后用购买来的现代绿松石,仿照原件的500余片绿松石片逐片打磨,最终重建了一件绿松石兽面。唐际根教授将其称为“绿面金眼龙”。“绿面金眼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饰。器物以黄金、绿松石、大漆为材料,五官清晰、色彩明快,可称艺术品,更是多种材料复合制作的技术典范。同时,器物出土背景完整,是理解3300年前古人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
附件
绿面金眼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饰.jpeg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7:45 am

1988年,湖北天门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瓮棺W6中出土一件玉盘龙[14]。现藏荆州博物馆。最大径3.8厘米,体侧宽1.2厘米、厚0.8厘米。玉盘龙颜色呈黄绿色,表面有灰白斑。龙体首尾相卷。上颌尖凸,下颌短,口微开。额部有一道横凸棱,额顶到顶后部有长角形浮雕,似为鬣的雏形。尾呈钝尖形(图6)。时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年代距今4200-4000年。
附件
肖家屋脊遗址玉盘龙.jpeg
肖家屋脊遗址玉盘龙.jpeg (6.71 KiB) 查看 319 次

hankowbund
帖子: 826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14, 2020 5:28 pm

Re: 武汉盘龙城是夏朝首都的遗址

帖子 hankowbund » 周三 11月 12, 2025 7:50 am

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黄梅焦敦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一条用河卵石摆塑的巨龙[19]。龙呈侧面图案,全长4.46米,龙头朝正西,尾向正东。龙首高昂,颈至头顶高2.26米,头上一角。龙头形为牛首并作冠状,口大张,长舌吐出并向上卷至头部。龙腹下两足呈爪状,身躯蜿蜒而尾上卷,背上有一不规则状鳍,在阳光下龙鳞光闪闪。另外,龙背上方有三堆用卵石摆成的图案,呈东南向排列,与龙角形成一直线(图13)。有专家推测,这些可能代表星座。在石龙四周还有用卵石摆塑的鱼、龟、蛇等水生动物图案有序排列,他们均以石龙为中心。该龙塑时代距今约6000年。
附件
焦敦遗址河卵石巨龙 .jpeg

回复